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
根据第9版人卫的《病理生理学》第3章钾代谢紊乱内容进行整理。推荐大家略微修改后再做使用,使用时可收起内容进行自我检测效果更佳。感谢大家的支持!
编辑于2021-10-07 21:00:2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
钾代谢紊乱
正常钾代谢
含量与分布
正常人体含钾离子50-55mmol/kg
98%分布于细胞内,骨钾所占比例7%
1%分布于跨细胞液
其余分布于细胞外液中
排泄
整体: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排泄途径
90%从肾脏排出
10%从结肠和汗液中排出
人体内血浆钾平衡的维持
细胞内外
钠钾泵
氢钾交换
机体内外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外跨膜电位的改变影响其排钾量
通过醛固酮和远端小管液的流速,调节肾排钾量
通过结肠和出汗排钾
正常血清钾的浓度范围为3.5-5.5mM,通常比血浆钾高,乃血小板释放所致
钾代谢紊乱
低钾血症
定义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
与体内钾含量不成正比
原因和机制
钾摄入不足
常见于消化道梗阻、昏迷、神经性厌食、手术后较长时间禁食的患者,同时在静脉中补钾不足
钾丢失过多
经消化道失钾
见于严重腹泻、呕吐、胃肠减压、肠瘘等
原理
消化液中钾浓度高于血浆
血容量大幅度下降可导致醛固酮分泌,使得肾脏排钾增多
经肾失钾
长期服用噻嗪类或髓袢利尿剂
大量的水钠未被重吸收,导致远曲小管尿流量增加,失钾增快
血容量下降继发性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排钾增多
盐皮质激素分泌过量
醛固酮分泌增多症
库欣综合征
肾间质疾病
肾盂肾炎
肾髓质高渗梯度无法建立,导致水钠重吸收障碍,远曲小管流量增加
急性肾衰竭多尿期
原尿中溶质增加导致渗透性利尿
肾小管性酸中毒
I型(远曲小管型)
远曲小管泌酸障碍,导致分泌钾离子增多
II型(近曲小管型)
近曲小管重吸收多种物质障碍,导致远曲小管尿流量增加、碳酸氢根重吸收障碍、低钾血症、低磷血症等
镁缺失
镁离子可以激活钠钾泵,缺失时钾离子运入细胞内减少
经皮肤失钾
汗液中钾离子浓度不高,只有大量出汗才会缺钾
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碱中毒
细胞钠氢交换增强,钠钾交换也增强,钾离子流入细胞内增多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质子减少,分泌钾离子增多
过量胰岛素使用
胰岛素可以激活糖原的合成,而钾离子是糖原合成所必须的离子
胰岛素还可以直接激活细胞膜上的钠钾泵
β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增强
肾上腺素可以激活细胞膜上的钠钾泵
某些毒物中毒
钡剂中毒、棉籽油中毒(棉酚)可导致钾通道失活,进而导致钾离子外流减少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对机体的影响
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下肢受累明显
急性低钾血症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突然降低时,内外浓度之比增高,钾离子外流的电化学梯度增加,使得细胞膜发生超极化阻滞状态,骨骼肌可发生驰缓性麻痹
慢性低钾血症
逐渐降低时,内外浓度之比几乎不变,基本无影响
对心肌的影响
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
兴奋性增高
心肌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降低后,膜电位首先负值降低,此改变会导致心肌细胞膜上内向整流钾通道的开放程度下降,最终结果为负值降低,与阈电位的差距减小,兴奋性增高
自律性增高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高以后,心肌细胞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下降,从而使得复极化4期钾离子外流减慢,钠离子内流相对加速,使得快反应自律细胞的自动去极化加速,心肌的自律性增高
传导性降低
膜电位与阈电位的差值减小,从而使得去极化的幅度减小,传导性降低
收缩性先增高后降低
细胞膜外钾离子浓度减小可使得钾离子对钠钾泵的激活效应减小,膜内的钠离子通过与钙离子交换而运出细胞外,从而使得复极化2期钙离子内流增多,收缩性增加;但是在重度低钾血症时,由于心肌的代谢障碍而使得收缩性反而降低
心电图的变化(与生理特性对应)
传导性下降
P波增高
QRS波群增宽
PQ间期延长
QT间期延长(相当于心室动作电位时间)
自律性增高(复极化减慢)
代表复极化2期的ST段压低
相当于复极化3期的T波低平,U波增高(超极化延长所致)
心肌功能的损害
心律失常
自律性的升高容易导致心肌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兴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总体来说会容易导致异位起搏的插入,从而出现期前收缩、心动过速等
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增加
洋地黄类药物通过抑制钠钾泵,促进钠钙交换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低钾血症时,本来钠钾泵就被抑制,因此洋地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增强,治疗作用减弱
与细胞代谢异常相关的障碍
骨骼肌损害
钾离子浓度降低可导致骨骼肌缺血缺氧性坏死、溶解
肾脏损害
形态:主要表现为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肿胀、增生等,重者可波及各段肾小管至肾小球,出现间质性肾炎样表现
功能:尿液浓缩功能障碍而出现多尿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受损,cAMP生成不足,对ADH的反应性降低
髓袢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重吸收障碍,妨碍了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而影响了对水的重吸收
与酸碱平衡的影响
低钾血症可引起代碱和反常性酸性尿
细胞钠钾交换减弱,氢钾交换也减弱,细胞外液碱性物质增多
肾小管上皮细胞钾排出减少,氢排出增加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尽快回复饮食和肾功能
见尿补钾,先口服后静脉,禁止静脉注射,控制量速
不要操之过急,需要一两天才能见效
需要同时纠正低镁血症的代谢紊乱
高钾血症
定义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
极少伴有细胞内钾的增高,且也未必总是伴有体内钾的过多
原因和机制
钾摄入过多
主要见于静脉输注钾离子过多或者输注库存血(内有抗凝剂钾盐或者长期放置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钾离子)
钾排出减少
主要是肾脏的原因
长期大量使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三氨蝶呤、三苯蝶啶等,拮抗了醛固酮的作用
肾脏疾病: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慢性肾衰竭等,由于GFP降低,而导致排钾减少
盐皮质激素不足
绝对不足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相对不足
某些肾小管疾病(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移植肾等),对醛固酮反应低下
细胞内钾离子转运到细胞外
酸中毒
钠氢交换减弱,钠钾交换减弱,钾离子潴留与细胞外液
高血糖伴胰岛素缺乏
胰岛素缺乏可减弱钠钾泵的活性
高血糖使得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水分丧失,为钾离子外流提供条件
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减弱
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等,钠钾泵活性减弱
细胞损伤
溶解、挤压综合征等
缺氧
ATP生成不足,钠钾泵活动减弱
高钾性周期性麻痹
假性高钾血症
是指测得的血清钾浓度增高而实际上血浆钾浓度并未增高的情况
见于白细胞增多或血小板增多的患者,但更多见于静脉穿刺造成的红细胞机械性损伤
对机体的影响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急性高钾血症
急性轻度(血清钾5.5-7.0mM)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突然增高,内外钾离子浓度之比降低,使得钾离子外流减少,膜电位负值减小,兴奋性增高,出现感觉异常、刺痛等
急性重度(血清钾大于7.0mM)
膜电位负值减小至几乎等于阈电位,从而使得钠通道阻滞,出现去极化阻滞
慢性高钾血症
缓慢,很少出现神经-肌肉方面的症状
对心肌的影响
对心肌的毒性极强,可出现致命性心室纤颤和心搏骤停
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
兴奋性增高
心肌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以后,膜电位负值增大,对钾通道的影响是兴奋的,使得钾离子得以内流,从而抬高了膜电位,膜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减小,兴奋性增高
自律性降低
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使得复极化4期钾离子外流加快,钠离子内流相对减慢,从而使得自律性降低
传导性降低
去极化的幅度减小,传导性降低
收缩性降低
钾离子浓度增高以后,抑制了复极化2期钙离子的内流,使得心肌收缩性降低
心电图的改变
传导性降低
PR间期延长
QRS波群增宽
P波压低、增宽或消失
当传导性降低时,首先影响心房传导,可能会产生窦室传导,而使得P波消失,是危重的表现
自律性降低(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髙尖T波
QT间期缩短
心肌功能的损害
传导延缓和单向阻滞
传导性降低而引起
有效不应期缩短,复极化加快
容易形成兴奋折返,形成心律失常
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代谢性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
降低体内总钾量
可用透析疗法或其他方法(如口服或灌肠阳离子交换树脂来增加肠道和肾脏的排钾量)
使得细胞外钾离子转入细胞
应用葡萄糖和胰岛素静脉输入促进糖原的合成,或者输入碳酸氢根降低血液的PH
应用钙剂和钠盐拮抗高钾血症的心肌毒性作用
钙离子一方面可以促使阈电位上移,还可以在复极化2期钾离子竞争性内流
钠盐可以使得0期去极化时钠离子内流增加,改善心肌的传导性
纠正其他电解质代谢的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