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发热
人卫最全的病理生理学,按照书本逻辑,知识面全。包含病因与发病机制: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代谢与功能的改变;代谢与功能的改变等内容。
酸碱平衡及紊乱思维导图,包括酸碱平衡及其调节和酸碱平衡紊乱(单纯型)两部分内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看看。
下图介绍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包含概念、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发生机制、无复流现象、功能代谢变化、病理生理基础等。
包含精神失常的概述、抗精神分裂症药作用机制及分类、抗狂躁症药作用机制及分类、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分类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发热
概述
正常体温:37℃左右,昼夜温差不超过1℃
作用部位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散热减少,产热增加,调定点上移,机体体温调节性增高,超过正常值0.5℃
体温升高
生理性(月经前期、剧烈活动、应激)
病理性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调定点水平)
过度劳累、产热;散热减慢;调节中枢障碍
病因与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机制
又称ep诱导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生致热源细胞,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
外致热原
细菌
革兰阳性细菌
菌种
主要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和枯草杆菌等组成
致热物质
全菌体,菌体碎片和释放的外毒素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细胞壁的肽聚糖也是具有致热性
革兰阴性细菌
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球菌,志贺菌等
除了全菌体和细胞膜的肽聚糖外,主要是胞壁的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为脂多糖:有特异性侧链, 核心多糖和脂质A组成,其中,脂质a为引起发热的主要部分)
内毒素特点
耐热性高,可产生耐受性
分枝杆菌
结核杆菌
细胞壁所含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
病毒
种类
流感病毒(主要致热)、SARS(主要致热)、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
疟原虫
进入红细胞,形成裂殖子,大量裂解入血,引起高热
真菌
螺旋体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自身免疫病
作用机制:对内生致热源EP有激活作用
类固醇
睾酮的中间产物:本胆烷醇酮是代表 还有石胆酸
组织的破坏
内生致热原(EP)
白细胞介素-1(IL-1)
特点
不耐热的多肽物质,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星状细胞、胶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分类
a、p两类,可升温,也可引起相热,水杨酸钠可解热
肿瘤坏死因子(TNF)
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释放
a、p两类,可被环加氧酶抑制剂布诺芬阻断
干扰素(IFN)
不耐热,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蛋白质
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
白细胞介素-6(IL-6)
蛋白质物质
组成
单核细胞、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所诱生的肝素-结合蛋白质
产生与释放
概念
是一个复杂的细胞的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的过程
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活化方式
Toll样受体介导的细胞活化
T细胞受体介导的T淋巴细胞活化途径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
正向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负向调节
中杏仁核(MAN)和腹中隔(VSA)
致热信号传人中枢的途径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在血脑屏障的毛细血管床部存在IL-1、IL-6、TNF的转运机制 还可以经过脉络丛部位渗入或易化入脑
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终板血管器位于POAH旁边,是血脑屏障最薄弱部位
通过迷走神经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PGE)
他的前体花生四烯酸,同样致热
环磷酸腺苷(cAMP)
发热迅速
NA/Ca的比值
比值增高,调定点上移,温度升高
比值下降,温度下降
EP作用于下丘脑NA/Ca比值,使其升高,然后再使cAMP升高,最后体温升高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作用机制
IL-1、6等EP作用于下丘脑,使其释放CRH,使得脑温和结肠温体温上高 CRH单克隆抗体或其阻断剂,可起到抑制作用
一氧化氮
NO与脑部的体温调节部位能够结合,升温
负调节介质
热限
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幅度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的现象
抗体温升高的物质
精氨酸加压素
又称抗利尿激素,通过中枢神经体温调节,是解热为散热增加,产热减少
黑素细胞激素
主要作用为散热
膜联蛋白A1
又称脂皮脂蛋白-1
白细胞介素-10
抑制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的方式和发热的时相
体温调节中枢对机体的散热和产热调控
时相
体温上升期
作用机理
体温调节中枢POAH兴奋,使血管收缩、血流减慢,使散热减少 产热器官兴奋,产热增加;同时,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运动
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体温升高
临床表现
寒战发冷,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
体温在新调定点波动,寒战停止,散热开始
热代谢特点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散热增加,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不再寒冷,鸡皮疙瘩消失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大部分消除,调定点回到正常水平
散热增加,产热减少,调定点下移,体温下降
高温对发汗中枢的刺激,使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物质代谢的改变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持久高热,会大量消耗自身物质,使体重减轻
糖代谢
产热耗能,糖原分解增加;寒战期耗能,乳酸增多
脂肪代谢
糖原不足,使脂肪分解;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脂解激素增多,加速分解
蛋白质代谢
第三分解物质,主要用于急性期蛋白合成与修复
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高温时,尿量减少,NA排出减少,高渗脱水
生理功能的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兴奋性升高,产生烦躁、谵妄、幻觉、头疼等不良反应;小儿容易热昏厥
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体温每升高1℃,心率约增加18次/分钟
原因
热血对窦房结的兴奋
呼吸功能改变
对CO2敏感增高,在体内代谢增高的情况下 呼吸加深加快
消化功能改变
高热时消化液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使食欲不好,腺体分泌减少
防御功能的改变
抗感染能力改变
高温可杀死大量的细菌、病毒、微生物,免疫功能加强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急性期反应
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项的反应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治疗原发病
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可通过补充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水等。
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高热病例
心脏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
解热措施
药物解热
化学药品
类固醇解热药
清热解毒类的中草药
物理降温
酒精擦拭,或是冰敷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