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骨髓细胞学检测
本导图介绍了骨髓细胞学检测的内容,包括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骨髓血细胞的分化发育、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步骤、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
编辑于2021-10-19 23:32:42骨髓细胞学检测
基础知识
临床应用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特征性细胞形态学改变
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贫血、戈谢病、尼曼-皮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
辅助诊断某些疾病
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
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骨髓液细胞培养
适应证
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
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血浆蛋白异常、免疫球蛋白定量及构成异常等
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⑤需要骨髓做标本的检查,如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禁忌症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
晚期妊娠的孕妇
局部皮肤感染
躁动不合作
生命体征不平稳
骨髓标本采集方法
骨髓血细胞的分化发育
全能干细胞→专系干细胞→专系祖细胞→原始x细胞→早幼x细胞→晚幼x细胞→半成熟细胞→成熟细胞
细胞体积
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体积通常由小变大,早幼粒细较原始粒细胞稍大
胞体大小变化的同时常发生形态变化如巨核细胞、单核细胞,从圆形或椭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细胞质
①量∶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变化不大。
②染色∶由深蓝变浅染,甚至淡红,红细胞系最终变为橙红色。
③颗粒∶从无颗粒(原始细胞)→嗜天青颗粒(早幼粒细胞)→特异性颗粒(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 单核细胞类似。但幼红细胞胞质内无颗粒,淋巴细胞除 NK 细胞外也无颗粒。
细胞核
①大小∶由大变小,由规则变为不规则,甚至分叶,但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红细胞系核变小,核形规则,成熟以后脱核。
②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或凝集成块,着色由浅变深。
③核仁∶由有到无,经清晰、模糊不清至消失。
④核膜∶由不明显变为明显。
细胞核/细胞质比例
由大变小,即由核大质少到核小质多。巨核细胞则相反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步骤
肉眼观察
选择骨髓膜染色正常、厚薄适当、尽可能有骨髓小粒的涂片进行镜下观察
低倍镜下检查
评价骨髓的取材、涂片、染色效果、细胞分布是否均匀
取材评价
良好的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小粒,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的细胞
涂片评价
涂片适当的骨髓片,镜下可见有细胞分散排列、不重叠的区域
染色评价
染色满意的骨髓涂片,镜下见细胞核、质颜色分明,颗粒清楚,整个涂片没有沉渣
估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低倍视野(10×)观察或高倍视野(40×)视野平均观察, 骨髓中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计数巨核细胞数目
在低倍镜下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目,然后在油镜下(100×)确定其发育阶段
特殊细胞与其他
有无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如转移到骨髓的癌细胞、大体积的淋巴瘤细胞、戈谢细胞、Niemann-Pick 细胞等
血液寄生虫
成熟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病原体、巨噬细胞内的黑热病原虫
油浸镜检查
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
骨髓增生度
粒红比值(M:E ratio)
【定义】骨髓中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
【参考范围】: 2~4:1
【临床意义】 M:E正常 正常骨髓象 粒红两系以外的造血系统疾病,如ITP(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M(多发性骨髓瘤) 粒红两系平行增多或减少,如红白血病、AA(再生障碍性贫血)
M:E增高 粒系明显增多时,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化脓 菌感染; 红系严重减少时,如纯红再障
M:E减少 粒细胞减少时,如粒细胞缺乏症 红系增多时, 如各种增生性贫血
各系各阶段骨髓造血细胞的参考区间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
分类
红细胞疾病
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失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嗜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骨髓纤维化
出血性疾病
过敏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友病、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贫血
增生性贫血(hyperproliferative anemia)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2.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3.网织红细胞不同程度增高 4.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血象
①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②网织红细胞:<15×109/L; ③白细胞 :1~2×109/L,淋巴细胞比例>60%; ④血小板计数: <20×109/L
骨髓象
① 增生明显减低; ② 粒红比值正常; ③ 粒系、红系、巨核系增生极度减少,淋巴细胞比例 >80%; ④ 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血象
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多数病人常有中、重度减少,多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可见有核红细胞
2.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白细胞计数常增高,也可正常或减低。分类可见可见某一系或几系原始或幼稚白血病细胞,百分率高低不一。
3. 血小板:白血病早期,数量可正常或轻度减少。在AML、APL、AMoL时血小板减少尤为明显。可见血小板大小不等,巨大血小板等形态异常。
骨髓象
骨髓增生多为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为增生活跃
以某一类型或几种类型的原始及幼稚的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占非红系细胞的20%以上,高者达90%以上
原始、幼稚白血病细胞恶性变明显
常见白血病裂孔现象(Leukemic Hiatus):即出现大量原始细胞和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阶段的细胞,表明白血病细胞有成熟障碍。在AML中易于见到
红系细胞受抑制,幼红细胞明显减少(红白血病例外),成熟红细胞形态常无明显变化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巨核细胞白血病例外),血小板常减少或有形态异常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血象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早期可正常,晚期减少。血涂片上可见有核红细胞,嗜多色性和点彩红细胞常增多,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
白细胞形态和数量异常。多在100~300×109/L,分类以中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细胞占大多数,原粒<5%,嗜碱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达10%~20%,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血小板数量与形态异常。早期可高达1000×109/L,晚期减低。可见血小板大小不均、畸形和巨大血小板等形态异常
骨髓象
骨髓增生常极度活跃,M:E增高
骨髓增生细胞以粒系细胞为主,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居多,原粒<20%,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常明显增多。
幼红细胞百分率减低,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
巨核细胞早期常增多,以成熟型为主,可见小巨核细胞。血小板增多且有形态异常,但晚期血小板减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 坏增加,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成熟和产血小板的功能受到抑 制,从而导致皮肤、粘膜出血等一系列表现。根据临床表 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型两型。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单克隆浆细 胞异常增生、广泛侵润,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可引起广泛骨质破坏、反复感染、贫血、肾功能不全 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染色( MPO, Myeloperoxidase )
原理
参考值
阳性
粒细胞,单核细胞
阴性
淋巴细胞,红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
临床意义
强阳性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弱阳性或阴性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阴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原理
参考值
成人NAP 阳性率: 10%~40%,积分: 40~80
临床意义
NAP活性增高
细菌性感染,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
NAP活性减低或阴性
病毒性或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糖原染色 (PAS)
原理
参考值
红系:正常有核红细胞——阴性
淋巴系:多为阴性,随着成熟,阳性率略微增加
单核细胞:弱阳性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阳性
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阴性
分化好的原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阳性
临床意义
红白血病(AML-M6): 幼稚红细胞呈强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呈红色粗颗粒状或块状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颗粒状 弱阳性或阴性
Gaucher细胞强阳性 Niemann-Pick细胞阴性
非特异性酯酶(NSE)
原理
非特异性酯酶主要存在于单核系细胞中
参考值
原始单核细胞→阴性
幼单核、成熟单核→阳性
NSE可以被氟化钠(NaF)抑制
YES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NO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铁染色(Iron stain )
参考值
细胞外铁: +1~+2
细胞内铁:20%~90%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