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调查研究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2
根据凯程视频组织的框架,可以用A3或者A4纸直接打印出来拿着框架背。后边可以加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口诀、该知识的关键词,以便记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研端素质转型方案思维导图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和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1
教育研究方法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 第八章和第九章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
5.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2
访谈调查
定性
含义
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收集所需客观的、不带任何偏见的资料的方法
优点
1. 灵活性强
2. 复杂的访谈提纲
3. 直接、可靠的信息
4. 不受书面语言文字限制
5. 容易进行深入调查
缺点
1. 样本小、费用多、时间长,效率低
2. 标准化程度较低,不易统计
3. 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
4. 不匿名,影响客观性
类型
是否进行控制,有无严密提纲
结构性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
时间次数
一次性访谈
重复性访谈
发展研究,追踪研究
访谈对象多少
个别访谈
集体访谈(3-5)
过程
1. 选择访谈对象
6-12人,代表性、典型性,事先了解一定情况
2. 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
拟定好问题,尽量具体
3. 正式访谈
1. 初步接触
告知目的、意义等
2. 进行提问
原则
1. 按照提纲顺序
2. 语气中立
3. 过程轻松愉悦
4. 不评价,不打断
5. 保持倾听
6. 问题明了
7. 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
8. 访谈时间恰当
9. 严守保密性原则
10. 不符要求的要重复提问
3. 注意记录
现场记录,事后记录
笔录、录音、录像
4. 结束访谈
致谢,留下联系方式
4. 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整理
随时及时最好当天
对简化问答,及时还原
分类,编号
2. 分析
不先入为主
客观性
注意寻找资料与资料间的意义
分析数据时可采用描述统计的方式
对研究资料进行编码和归档
5. 完成访谈调查的报告
设计大纲
问题 原因、意义 思路 报告的主次
注意格式
标题、摘要、附录、访谈提纲
测量调查
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特点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进行数量化的分析
1. 科学性强
客观严谨
2. 标准化程度较高
定量分析,易于比较
3. 定量化水平较高
4. 能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5. 经济实用,省时省力
1. 测验编制难度大,费时费力
2. 间接测验
结果相对
3. 灵活性不强
4. 对研究者要求高
测量内容数学特征
定名测量
对事物、性质或类别的鉴别
性别、党派、出生地
不能进行大小比较 学历不是
不能进行运算
定序测量
对等级或顺序的测量
学历、满意程度
可以进行大小比较,但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成绩不是
定距测量
对事物数量差别或距离
成绩、智力测验、温度
可以进行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但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定比测量
对测量对象比例或比率关系
年龄、迟到次数、不及格次数
可大小比较、加减乘除运算
有绝对零点
工具的评价指标
1. 效度
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测量结果与测量目标的符合程度
内容效度
符合测量目标,内容有代表性
效标效度
与公认高校度量表比较
结构效度
结构特点
提高方法
精选有代表性试题
提高信度
2. 信度
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多次测量结果一致
估计方法
重测法
重测法:同一被试、同一试卷、不同时间
复份法
复份法:同一被试,相似类别试卷、不同时间
分半法
分半法:题目分成单双号,比较单双差异
1. 增加题目数量
2. 难度要适中
3. 内容同质
4. 程序统一
5. 时间充分
6. 评分客观
7. 被试身心状态正常
3. 信度vs效度
1.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 有效度一定有信度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3. 信度是基本保证,无信度则无效度
4. 难度
测量项目的难易程度
特点
难度值低,题目难
0.4--0.7为宜
计算方法
通过人数/总人数
平均分/总分
5. 区分度
鉴别程度,每一道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征或学习成绩的区分程度
区分度高,好生高,差生低
区分度越接近1越好,难度为0.5时区分度最好
考生该题得分与整份试卷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