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研究方法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根据凯程视频组织的框架,可以用A3或者A4纸直接打印出来拿着框架背。后边可以加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口诀、该知识的关键词,以便记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研端素质转型方案思维导图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和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1
教育调查研究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2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 第八章和第九章
结构图
6.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一、 概述
I. 含义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II. 基本要素
自变量、因变量
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经过处理的,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也称对照组
前测和后测
实验前后的考试,看看进步的程度
III. 特点
1. 因果关系的探讨
2. 对自变量的操作
3. 合理的控制无关变量
IV. 优点
1. 扩大研究范围
人为创造实验条件,可以看出自然条件下看不到的东西,可扩大实验范围
2. 提高结论科学性
严格程序,科学性强,可检验性强
3. 实验结果可靠性高
进行变量控制,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强,使实验结果可靠性高
4. 发挥研究者主动性
较大限度发挥研究者主动性,扩大研究范围
V. 缺点
1. 与真实活动相差太远
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与真实的教育活动相差太远
2. 副效应
由实验人员和研究过程带来的副效应
3. 样本不足或被试选择偏差
整个实验研究不可避免的存在样本不足或被试选样误差等局限性
VI. 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受自然科学影响
从一般教育活动中分化而来
VII. 主要功能
1. 检验现有理论的科学性
2. 发现、揭示新的教育理论
3. 对引进的教育理论验、变、改、发
4. 理论应用于实践寻找程序
VIII. 基本程序
I. 准备阶段
1. 选定研究题目和假设
2. 确定好实验处理,明确自变量操作定义
3. 列举群体、样本、抽样方法等
4. 选择因变量的测量工具
5. 控制无关变量
6. 进行实验设计
II. 实施阶段
操作自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
测量因变量
III. 总结评价阶段
确定误差范围,形成一定的结论
IV. 撰写实验报告
V. 进行重复实验或矿大实验
二、 基本类型
进行场所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性质、目的
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自变量因素的多少
单因素实验
多因素实验
多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
分组设计类型
单组实验
只有实验组,无控制组
等组实验
人数相等的两个教学班,每班三十人
不等组实验
人数不同,30:60
轮组实验
单组和等组相结合
实验无关变量控制程度
前实验
自然控制
单组,无控制组
准实验
一定控制
有控制组,无随机分派
真实验
严密控制
有控制组,随机分派
三、 实验研究的效度
内在效度
含义
自变量与因变量直间因果关系的真实程度
影响因素
1. 历史: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偶然事件(不可控,不可预测)
2. 成熟:有机体身心的发展的成熟程度
3. 前测效应:前一次测验对后一次测验的影响
4. 测量手段:缺乏一致性
5. 统计回归效应: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第二次测验时有向中间靠拢的趋势
6. 被试选择的偏差,是否随机抽样,随机分派
7. 被试对象的流失
8. 多种研究因素和条件的交互作用:取样与成熟程度
外在效度
实验研究的可推广程度
类型
总体效度
两个班的实验(样本)----全国(总体)
生态效度
实验室(样本)-----自然状态
1. 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前测效应),前测与实验处理的效应
2. 被试取样的不代表性
将重点班推广到普通班
3. 实验安排的副效应:霍桑效应
4. 多重实验处理干扰
关系
外在效度保证研究价值,内在效度是实验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外在效度的先决条件
内在效度高的实验会导致外在效度低,二者往往难以同时保证
内在效度高,无关变量控制好,与真实情境相差大,外在效度低
四、 变量控制
消除法
完全排除无关变量
恒定法
无法排出时,使其恒定不变,将变量变为常量
均衡法
无法恒定时,将实验组和控制组变化一致
抵消法
多因素处理相互干扰
一组先a后b一组先b后a,最后两者相加
随机法
随机抽样、随机分派
盲法
实验室效应
单盲
双盲
统计控制法
排除异常、无效数据
五、 实验研究的基本格式
格式
判断
单组vs控制组
一组vs两组
随即分派vs非随机分派
是否进行了等组处理
主要格式
R与G
随机分派R
控制组
前后测
R1: O1×O2 R2: O3 O4
后测
R1: ×O1 R2: O2
非随机分派G
X自变量必写
O
前测
一行与多行
单组
G: O1×O2
G: XO
G1: O1×O2 G2: O3 O4
G1: ×O1 G2: O2
优缺点
优点
实验处理前可以提供被试的某些信息
通过前后测差异进行比较,能明显验证实验处理的效果
缺点
前测效应
可以控制历史、成熟、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
外在效度不高
随机分派
可控制被试选择的偏差,被试对象的流失等因素
扰乱正常的教学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