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费时代的设计
包含战后重建时期的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体制的形成、工业设计在联邦德国的确立、美国战后工业产品设计等等。
编辑于2021-10-25 20:26:16消费时代的设计
现代主义在美国、亚洲以及欧洲的日本这些国家的现状和发展,后现代主义之前全球的主要设计代表国家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现状。
一、战后重建时期的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体制的形成)
(1)、美国:战后(二战时期,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成为最强的资本主义大国,其经济达到最高峰,为战后美国现代设计的兴盛提供了基础。 (2)、西欧及日本: 意识到设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并拟定了自己的设计政策。(设计教育、系统化设计方法) (3)、法国:没有采取行动,设计便一蹶不振,几乎悄悄地从国际舞台消失了。
(4)、①、英国:最早对设计重要性有清醒认识的是英国政府。1944年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后改成英国的设计协会,属皇家协会组织,创始人休斯·达顿。工业设计协会的活动直接影响了英国战后半个世纪的经济、技术、生产的发展。 首任主席保罗莱利:强调推动工业设计和技术、工程方面的结合,要走出工业产品的狭隘范畴(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故于1970年将该组织更名为“英国设计协会”。 继任者基斯格兰特:保持设计协会的高调形象和活动内容:(展览会、访谈会、报刊杂志媒体等)将设计协会与各个艺术设计学院建立横向关系,直接推动英国设计教育水平的提高。1980年英国整体进入设计完全成熟阶段。(设计教育与设计协会良好促进) ②、美国:美国政府没有主导推动过设计,美国设计是私人化的企业行为和单纯的市场经济行为。但美国提供了日益严格的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的控制市场垄断行为。专利、反垄断相关法令的制定和执行,为设计奠定了公平。 美国设计活动的唯一动力是经济的活力,工业产品设计则时常会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出现大幅度起落的现象,(例如房地产、电子行业、汽车行业等)设计重心也时常变动。这种完全受市场经济制约的发展模式,世界范围内比较少见。 美国对战后世界各国设计影响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独立设计事务所的涌现(设计师个人风格)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对设计风格的影响。(消费者文化:青少年文化、零食、音乐、电影、报纸、女性消费文化等) 美国战后的设计消费背景 : 1950年后半期,美国及西方各国人口大量增殖,出现“战后婴儿潮” 1950年代末,西方社会进入“丰裕时代”战后婴儿的父母收入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高于战前水平,这部分人成为1950-1960年代重要的消费阶层,1970年代更成为西方文化变革、社会动荡的主力军。 1960年代初期和中期:人们生活在高技术、高消费之中,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1963年:美国卷入越南战争,( 黑人和亚洲人的保护意识增强,维权意识的增强 )人权运动激烈,青年一代对于传统理念、传统思想、传统文化都开始抱持怀疑态度反对主流文化、主流思想的反文化活动。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经济的跌宕、社会的动乱,经济危机持续存在,社会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开始出现西方文化变革等等。
二.工业设计体制的形成
工业设计是一种市场活动,是企业“市场组合”。最大的企业如汽车业、电子家具等,都设有设计部门,足见工业产品设计在企业的重要地位。 设计从计划研发产品,批发和零售的销售渠道和方式,商品交到顾客手中,设计是市场营销的关键环节,成为专门化的职业。 战后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逐步形成几个重点: • 第一个是联邦德国:德国的高度理性化设计以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家用电器公司布劳恩的结合为中心,理性主义延伸到荷兰这些低的国家。 • 第二个是意大利:突出设计师个性化设计方向,主要集中在米兰,个性化延伸到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 (反主流设计) • 第三个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北欧理性主义和有机形式,自然材料的结合,(温情的自然的)以丹麦,瑞典,芬兰,挪威的家具,灯具,餐具,纺织品和家用电器最为突出。 • 第四个是日本设计:从战后的追随西方很快地进步到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汽车,家用电器,办公用品,照相机和视听设备,手工艺等方面的设计都有重要突破。(模仿——创新(结合日本本民族风格)) • 均与美国设计相辅相成。
三、工业设计在联邦德国的确立
(一)、乌尔姆设计学院
乌尔姆设计学院进行理性主义设计教育,促进德国总体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得到斯图加 特市政府的的支持。提出了理性设计原则和系统设计方法,即“乌尔姆哲学”对世界设计起到推动作用。
1、联邦德国工业设计体系的形成,首先在教学机构确立,然后在企业中执行。乌尔姆---布劳恩模式最典型。 2、重要贡献:确定了工业设计的理性,技术型的方向;建立了一个适应发展大方向的教学体制来实施设计教育;通过和德国电器制造厂商布劳恩公司的密切合作把系统设计概念贯穿到设计实践上;影响了整个德国,以及低地(北欧、波兰、荷兰等)国家的工业产品设计。(包豪斯不完善) 3、成立背景:德国人需要严格的设计教育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源于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战后在美国出现向商业主义、实用主义的转化。一些精英分子感到其事业的原则被美国市场破坏,所以有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成立。
4、建立于1953年,坐落于爱因斯坦诞生的小城市乌尔姆。由包豪斯早期毕业生马克斯·比尔、英格·艾舍·舒尔、奥尔特·埃切和沃尔特·齐斯切格发起。校舍建筑由第一任校长马克斯·比尔设计。 1955年开始招生,办校初期分为四个专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建筑和信息。1961年开电影系。第一年是基础课(三大构成、造型基础、绘画语言、色彩分析等),后三年是专业课。 学院教学一半是设计实践,还有最新的科学知识,能够适应未来工业发展的设计手段和方法。还有公共课程必须参与,邀请著名科学家、设计家、文化人士开设讲座。 这所学院逐步成为德国现代主义、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教育的中心。 乌尔姆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把现代设计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从以前艺术与技术摇摆的立场转移到科学技术上来,从科学技术方向培养人才。设计成为单纯的工科学科,促进了设计的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
以科技为基础的设计教育体系 :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把现代设计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培养科学型的现代设计师,提高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的总体水平,为德国的工业发展服务。 首任院长马克斯 比尔,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包豪斯的理论学说,教学中注重探讨产品的形式和功能,技术之间的关系,设计中强调“形式服从功能”。 1957年,托马斯 马尔多纳多接任院长,认为设计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完全抛弃了艺术课程,代之以各种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课程,其基础课程也注重学生理性视觉思维的培养,从而发展成为理工型的设计教育典范。(建筑工程、工业设计工程、服装设计工程)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拥有了以理工类学科为依托的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理工型和以艺术类为依托的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的艺术型这两大体系。
布劳恩原则: 学院以理性主义,技术美学思想为核心,倡导系统设计原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设计师,其艺术思想被德国重要的家电公司布劳恩公司广泛实施,把设计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形成了“布劳恩原则”。 在乌尔姆设计的影响下,德国产品渐渐以理性,可靠,高品质,功能化的特点闻名于世。
系统设计原则 • 英国建筑师 约瑟夫·派克斯顿(John Ruskin1801-1865) 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原则:以高度秩序化的设计整顿混乱的人造环境,通过将纷乱的客观物体置于相互联系的环境中,使产品在某些方面建立一种联系,从而使杂乱无章的环境变得具有关联性和系统性。 核心: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系统设计理论不是停留在对工业化制造方式的考虑上,而是对功能主义的扩充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产品功能单元的组合,以实现产品功能的灵活性和组合性。 主要方式:1、以一个主功能单元为基础,根据需要配置各种辅助配件:手机:有耳机、支架、充电器、充电宝手机壳等等 2、另一种是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功能、单元组合形成具有符合功能的产品。电视、音响、话筒形成家庭影院 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学院依然遵循功能主义的美学原则,强调美产生于逻辑结构,而结构又是明晰地反映着功能关系,于是,形成了冷峻,简洁,富有条理的设计风格,成为乌尔姆设计学院的鲜明特色。
乌尔姆学院的影响 1、 在包豪斯的基础上,发扬了德国现代建筑,现代设计以社会目的为中心的传统,而没有向美国等一些国家那样,走形式教育为主的道路,延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的社会工程式的建筑和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延续了包豪斯精神,以设计教育和社会工程为中心) 2、 以“解决问题”为设计核心,在此基础上整合了科学与艺术,创建了一套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上以艺术为中心的建筑教育和设计教育体系,首次将建筑和设计教育完全放在理工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使得设计教育成为一个严格的理性系统。(严格理性的设计教育方法) 3、 确定了以建筑为所有设计教育之核心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重视使用者的需求,理解和熟悉各种材料以及生产过程,掌握对多种可行性、多种选择的多元化思考方式,强调科学技术的严格性,培养学生的人机工学概念和设计美学修养,并与工业界建立密切的学术实践关系。(以人为本,重视工程工艺、创造性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 代表了欧洲设计界不愿追随美国讲求流行式样的浅薄方式,而重在讲究设计的目的和观念,同时培养学术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追求。(社会责任,与美国不同) 5、20世纪50到60年代,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人才培养上获得了极大成功,学院的设计思想及设计风格对德国工业设计领域内的渗透和影响更是举足轻重,使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在德国工业设计中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与布劳恩公司的成功合作,真正实现了设计艺术教育服务与工业生产的教育宗旨。 学院被视为自包豪斯以后,欧洲最重要的设计学院,在工业产品、工具、交通工具的设计和沟通交流系统的设计影响很大,典型风格---珍珠灰的亚光表面处理、可调整的支撑架(产品的多功能性发展,可折叠)、少的装饰、纯粹的几何形状等,影响了战后整个联邦德国工业产品设计的风格,而且对当代电子产品的设计仍有深刻影响。 局限性:乌尔姆的试验与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形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乌尔姆学院所体现的是一种战后工业化时期知识分子式的新理想主义,与战前的包豪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其设想非常合理,但由于过度强调技术因素,工业化特征,科学的设计程序,而对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考虑不足,甚至是完全忽略,因而造成设计风格冷漠,缺乏个性,单调等问题,(设计只为产品考虑,缺少人情味)这些问题在目前不少德国的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中仍有出现,这是后来者需要认真总结的。
二、联邦德国战后重要的设计师和企业
马克斯·比尔:瑞士人,从事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等。1927-1929年在包豪斯学习, 先后师从格罗皮乌斯,康定斯基,莫霍里·纳吉,赫伯特·拜耶等人,学业优秀,对包豪斯的教学精神和系统都有深刻的认识。毕业后,受到杜斯伯格(荷兰风格派倡导人)的“坚实艺术宣言”的影响,从中汲取了高度理性化,秩序化的设计形式内容,逐步发展出自己的艺术和设计思想来。 特点: 以纵横的线条为中心,把平面空间分划为简单的几个功能区域,以简单方格组成方格网底,将每个方格作为基本模数单位采用数学比例和几何比例进行版面编排设计上强调排列和顺序,把平衡,对称,比例,对比互补关系这些视觉内容表现清晰。
布劳恩公司 : 德国著名电器厂商,由马克斯·布劳恩创建,秉持“纯粹到极致”的设计哲学,形成了公司产品独特的设计风格:以简练的几何外形为基础,色调单纯,摒弃一切外加的装饰,以其高度理性化的外观设计和良好功能而著称。 布劳恩公司和乌尔姆学院合作形成了一个设计中心,成为德国战后设计的主力。 把乌尔姆精神变成设计现实;1950年代就已经与乌尔姆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设计交流关系,学院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条通畅的渠道,把学院的思想贯彻到布劳恩产品设计实践中,在布劳恩的设计中执行了乌尔姆强调人体工程学原则,从而发展出高度理性化,高度秩序化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人机工程学---人机适应的特点。是该体系的成功。 古格洛特先在乌尔姆设计学院教书,再带学生参与布劳恩的设计项目:拉姆斯是布劳恩公司的设计部主任,一直在布劳恩做设计,同时在乌尔姆兼课,它是促进这个合作模式的重要推手
汉斯·古格洛特(不重要不会考,了解即可) 曾在马克斯·比尔设计事务所工作,一直推崇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形式追随功能”,而对于美国设计界流行“换脸”式的追求式样翻新的做法很不以为然。(支持德国有责任感的设计) 1954年,加入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员队伍,后成为该校工业设计专业的领导人,强调多学科协作,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系统设计理念,对确立乌尔姆设计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古格洛特在设计中扩展了模数单位概念,采用系统设计的方式,他的设计极为理性、精准,形成了一种德国战后设计的新趋向,影响世界设计几十年。 1970年代,他第一次提出“有计划废止制” 是设计的罪恶,旗帜鲜明地提倡“可持续设计”。造型简约不过时,材料低廉无装饰、 易维护、易清理
迪特·拉姆斯(二级考点,一般重要) 倡导功能主义,极限主义原则,提出“好设计十大原则”,布劳恩设计部主任。1955年进入布劳恩公司做建筑和室内设计,并设计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好产品,例如SK-4收音机,布劳恩D45和D46高清晰音响设备,D-系列35毫米胶卷播放机等,他影响了布劳恩的产品形象和乌尔姆的学生。 特点:功能主义,讲究好功能之上,强调耐用,结实,朴素,环保;系统设计,所有的设计都属于一个大的系统单位,提出模数化设计,并且在自己的设计中贯彻这个原则;提出“少,就是好”的极限主义审美。 好设计十项原则 1.好设计就是创造性设计2.有用的设计 3.美观的设计4.容易懂得设计 5.流畅的设计6.诚实的设计 7.耐用的设计8.精准细节的设计 9.环保的设计10.尽可能少的设计
四、美国战后工业产品设计 ”世纪中叶“设计浪潮中重要的设计师 (米勒公司、诺尔公司的设计师)
背景:(1)美国的设计体系化过程一致是单纯的企业活动,这与美国实用主义原则是分不开的。追逐高额的市场利润,缺乏社会责任感,从战前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到战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1950-1960年代设计一派贪大求奢的风气,炫耀和张扬亦成为迅速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的风气。产生了浪费资源、土地消耗、环境污染,在第一次能源危机是突出地、全面地体现出来。 (2)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始于汽车行业,通用汽车公司确立了设计追逐时尚、根据式样转变的“有计划废止制”。 (3)具有国际影响力,航天工业也把设计制度化、职业化。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公司波音建立设计部门,波音707型客机的设计,利用大量人体工程学研究的资料,是当时最舒适、最安全的先进喷气式民航客机。内舱设计影响最大的是沃尔特 提格和亨利德雷夫斯《人体度量》,采用了人体工程学的数据,更加舒适、安全、方便,取得很好的成果。(人体工程学引用于设计当中) (4)荷兰的大型电器厂飞利浦公司,一直沿用至今(美国影响了欧洲的企业,有一定深远的影响) (5)1945-1970,美国成为西方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的产品设计具有领导作用,涌现很多产品公司和设计事务所。意大利、英国、德国、日本的消费产品设计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并形成自己特色。(美国为首+欧亚地区协同成为设计强国,局面即将形成)
“世纪中叶”设计浪潮中重要的设计师
哈里·别尔托亚: 意大利移民,与诺尔公司密切联系,“钻石椅子”:金属网构架为主,具有强烈的雕塑感,是这个时代设计作品的典型代表之一。
埃罗·沙里宁: 美国战后的重要设计师,建筑师,在国际主义风格盛行的时候,致力于突破刻板单调的密斯传统,开创了以斯堪的那维亚设计传统为基础的有机功能主义风格并通过设计的大型建筑和家具体现;设计简洁,舒展,多采用拱形结构曲线。 早期建筑体现双重倾向:他对“国际主义”风格有强烈兴趣,对建筑的现代雕塑效果也热衷。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大楼是典型的。早期的设计基本是理性主义,严谨的现代主义方向,战后开始探索有机形式和理性主义结合,设计肯尼迪国际机场,杜勒斯国际机场等。(国际主义风格与塑性建筑相结合——战后有机形态) 沙里宁家具设计也十分出众,在克朗布鲁克艺术学院工作,与查尔斯伊姆斯合作,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40年的“有机设计”比赛。采用蒸汽弯曲夹板技术,利用模具定型,由流畅的有机形状,合作设计了“马铃薯片椅子”是1940年代最杰出的椅子之一。与诺尔公司建立合作,郁金香椅子,子宫椅子等是1950-1960年代家具设计中的杰出作品。这些椅子体现着沙里宁逐步把有机形式和现代功能结合起来,开创了有机现代主义的设计新途径。
弗洛伦斯·诺尔: “认为家具设计的目的是要为室内空间创造出一种令人满意的使用方式,并且要与整体空间相适应,——“全面设计”;提出将现代建筑设计的结构和设计语汇转化到人体尺寸相适应的家具上来。 1943年加入诺尔公司,她的家具设计具有减少主义的倾向,线条流畅,具有清晰的几何形状。
沃伦·普拉特纳: 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美国现代设计标志性人物之一;家具见长,做过室内和家具设计,杜勒斯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室内和家具。 作品具有典型的“国际主义”风格特征,非常中性,适合公共场所使用。 产品设计的国际性二战后形成,普拉特纳属于奠基者。
乔治·尼尔森: 美国现代设计中举足轻重的人物,1945年加入米勒公司;对米勒公司产生巨大影响,为公司招募了优秀的设计人才,如查尔斯·伊姆夫妇、野口勇、罗伯特·普洛朴斯特、亚历山大·吉拉德等。 野口勇的桌子、伊姆斯休闲椅、棉花糖沙发、球挂钟等,尼尔森拥有自己的“乔治·尼尔森设计事务所”通过两个平台推动美国设计。 尼尔森为米勒公司重新设计公司标志,出品“基本柜子系列”市场反应很好,与亨利·莱特共同编著《明日住宅》;1940-1980年代对美国设计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设计现代,简洁,不落俗套,他的著作,专栏对美国设计推动很大,在1953年创办了《工业设计》月刊,是业内重要的专业刊物之一。
伊姆斯夫妇: 查尔斯·伊姆斯和雷·伊姆斯夫妇使非常突出的一对,设计出”伊姆斯躺椅和脚凳”、伊姆斯软垫椅“、”伊姆斯大班椅“等设计的家具具有品牌效应。 除了夹板家具,还对新型材料探索,玻璃纤维钢、塑料树脂、金属丝网、刨花板家具,均由米勒公司出品。在建筑、摄影、试验电影领域都有成就。短片《十的威力》,组织了“数字:数字的世界和更多”科普展。
野口勇:东方文化大师 最先以现代雕塑闻名,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为福特汽车公司设计了用汽车零件制作的喷泉,为美联社设计了位于洛克菲勒中心的不锈钢浮雕“新闻”,引起极大关注。有日裔背景,回到纽约成立自己工作室,采用混合材料,有机形态的雕塑。还设计了园林、舞台布景、公共雕塑,与米勒公司合作“野口勇咖啡桌““阿卡利灯具系列”奠定了他在设计界的大师地位。 他早年的雕塑作品有强烈的现代感,拒绝简单几何形状,采用有机形式来设计产品。有个性,差异大,产品设计就像他的雕塑作品,强调空间感、注重内在的秩序和意义,而不仅仅是件功能用品而已 他认为最好的艺术品应该是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的作品。他是现代设计中最早把日本工艺的细腻性和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融为一体的大师。 其深受两方面文化影响。精益求精态度,及美国人对现代艺术造型的追求完美融合。结构上追求严丝合缝的效果,突出手工美,在这个时代很另类。 日本特色+西方现代形式
五、批判设计理论的形成
维克多-帕帕纳克《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人类生态和社会变化》,提出设计的目的性 三个重要原则: 1.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非富裕国家服务,强调设计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 2,设计不仅为健康人服务,还要服务于残疾人。 3.节约资源,为保护地球资源服务, 第一次提出设计必须从国际主义的立场来考虑,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服务 第一次明确提出为残疾人设计的问题; 设计应考虑地球资源有限这一点,自世男能源危机以来,帕帕纳克的有限资源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重要贡献:设计伦理观念,设计不能仅着眼于眼前的功利,或单纯形式目的,设计的主要意义在于设计本身具有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因此,设计的出发点,也必须考虑到对干社会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影响。 现代主义提出设计为大众,而从当代设计伦理观念来看,设计还必须考虑为第三世界、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以及以促进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 这种考虑,极大地深化了设计思考的内容,推动了设计观念的发展帕帕纳克的重要著作《为真实世界的设计》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帕帕纳克后的里程碑式著作:蕾切尔卡尔逊《寂静的春天》、拉尔夫纳德尔《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国汽车设计埋下的危险》、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它们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产品安全设计责任等方面推动了社会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一系列环境、产品的安全立法。
六、人体工程学的发展
名词解释
定义: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工程学、生物工程学、统计学、生理学、运动学、人体测量学、设计、运筹学等多个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的学科,该学科在二战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目的: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系统内的其他因素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将研究所得的理论、原则、数据和方法应用到设计中去,以期优化人类行为以及提高系统的总体表现。 人体工程学的宗旨是研究人与人造产品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对于影响人——机关系的各种因素,如人的活动能力、行为特征、动机和反应等的分析和研究,寻找最佳的人——机协调关系,以系统的方式引入设计过程,为设计提供依据,以求最大限度地优化人和其他系统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保障安全、效率和最佳表现。 人体工程学的中心是解决人机之间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 ①人造的产品、设备、设施、环境的设计与创造; ②对于人类工作和活动过程的设计; ③对于服务的设计; ④对人类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合适程度的评估。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 ①提高人类工作和活动的效应和效率 ②保证和提高人类追求的某些价值,比如卫生、安全、满足等等。
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产生新机械、新产品,新问题,设计新产品时,考虑和处理产品与人的物理因素,特别是人体尺寸的长短、宽窄、大小等性因素的关系,就成为设计史(工程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管理学家佛里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进行"科学管理方式”的研究,如"时间和动作”"劳动和休息”等,佛兰克吉尔·勃利斯和他的夫人莉莉·安吉尔勃利斯提出消除不必要的动作和过程来提高工作效率。 此类研究,主要着眼了如何让人适应工作,适应机器,通过培训人适应机器和工作环境,满足工作的需求 第一阶段总结: 静态设计阶段: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尺度--人适应机器 (行为单一化:使用忍耐极限,例如筷子)
(二)转变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这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产生大量武器,如何使武器、兵器、军事工具和设备能够最大可能地适应人的使用需求,从而收到最大的成文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始重视人的因素,意识到使机械和程序适应人的要求的里要性,开始考虑如何设计出适应人体身心的产品和环境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新的设计从为静态人的设计转到为工作状态的人,动态的人的设计上来,从为单个人的设计到为系统中的人的没计上来。经过不断发展,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变为了与大工业化的产品密切关联,工业化迫使此学科成型国际人体工程学会(IEA)宗旨:介绍、推动和扩展人体工程学的学科研究和实际应用,使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有效地提高人生活质量 第二阶段总结: 动态设计阶段: 生活、工作中的设计(行为多样化)——机器适应满足人 单个的人——系统的人(不同层次、年聆、性别、职业等) 生理尺度——心理尺度(情感、个性化) 传统工业—— 现代大工业
(三)深入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从技术角度讲,一、二阶段为扩展人的肌肉力量而设计,战后人体工程学为思维力是而设计,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 军事装备设计转变成为民用设备、生产服务,如更加精准的仪表盘,显示设备和按钮设备。 按钮时期使控制系统更加准确、无误、反应快捷。 1980年以来,人体工程学的重大发展,是对人与他生存的、工作娱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人与环境的心理关系等方面更深入的研究,促成了环境心理学的产生。 第三阶段总结: 初级思维设计:肌肉力量——脑力劳动的代替品 仪表盘、按钮 手机、电脑等等
(1)静态设计阶段: 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尺度--人适应机器 (行为单一化:使用忍耐极限,例如:筷子) (2)动态设计阶段: 生活、工作中的设计(行为多样化)--机器适应满足人 单个的人--系统的人(不同层次、年龄、性别、职业等) 生理尺度--心理尺度(情感、个性化) 传统工业--现代大工业 (3)初级思维设计: 肌肉力量--脑力劳动的代替品 仪表盘、按钮 手机、电脑等等 (4)高级智能设计:当下,21世界20年代,智能科转的来临 (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出行,为老年、残疾人、儿童、孕妇、特殊职业等等的设计,关爱特殊人群,做到直正的通用设计) 大众消费:从能消费的起-- 通用设计:全面都能用,都有用的设计
发展历程
1950年代,军事方面发展; 1960年代,工业方面发展; 1970年代,消费产品方面发展 1980年代,人机关系(HCI)和软件方面发展:(电脑互联网等) 1990年代,认知能力和组织方面发展;(心理情感尺度,设计心理学,消费心理学)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通信和经济活动方面发展。(通讯网络、信号、卫星等)
研究的四个范畴
1、生理性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内容有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生理学、生物工程学,以及与人的躯体活动相关的特性。(生理尺度) 2、认知性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人的心理、精神层面的特点,如当人与其他系统,或是同一系统中其他因素互动的时候,人的知觉、记忆、推理能力、机动反应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心理情感) 3、组织性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优化社会技术系统,包括系统的组织结构、政策、工作过程、沟通交流渠道等。(人在社会的生活、工作等组织关系) 4、环境性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内容为人与环境的互动,自然界的天气、温度、压力、光线、震动等对人的影响。(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
七、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 国际主义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等特点,设计方式上受少则多原则影响较深,50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 。 这种风格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设计。国际主义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密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这一风格也在欧洲开始发展起来。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的皮瑞利大厦,成为这个时期欧洲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马克斯·比尔、兰姆斯都受其影响。 根源上看美国的国际主义与现代主义是同源的。是包豪斯与美国实际发展结合后发展出的新的现代主义 。 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运动,是将设计为上层权贵服务扭转为为大众服务的一种手段,这种探索是进步的。设计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是第一位的。这种以形式为结果而不是为中心的立场,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初衷。 到美国以后少则多的密斯主义受到欢迎,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得到协调的混合,成为国际主义的标准面貌。形式已具有象征性力量,成为第一性的,而社会性、大众性则逐步被抛弃。原本的民主色彩变为一种单纯的商业风格,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目的性消失,形式追求成为中心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密斯是这个风格集大成者80年代以后国际主义开始衰退、简单理性、缺乏人情味、风格单一、漠视功能引起青年一代的不满是国际主义式微的主要原因,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挑战。
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设计的比较
共同点: 1. 设计风格:两者都是一脉相承的,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特点。 不同点: 2. 设计形式:现代主义设计主张“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国际主义设计原则受到密斯“少则多”的深刻影响,50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为了达到减少主义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的要求,变为“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背离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了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3. 思想动机:现代主义设计是为无产阶级大众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进步思想,国际主义设计是资本主义企业的符号和象征。国际主义设计违背了功能第一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外衣包裹了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因而受到了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挑战。
八、战后平面设计的发展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重要的瑞士平面设计师
美国现代平面设计在战后的发展
纽约平面设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