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包含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议题、英国波普设计运动的兴起、英国波普设计面面观等等。
编辑于2021-10-25 20:27:34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设计”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而后发展到包括产品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并出现了一些的代表性设计组织。 “后现代主义设计”以反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为思想基础,但在设计实践中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没有一个占主导趋势的流派或思想。 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 :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在1950-1970年之间,“国际主义”风格席卷欧美,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风格,影响全世界,改变了世界建筑的基本形式,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虽然国际主义是从战前在一些欧洲国家(特别 是德国)中兴起的现代设计运动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却带有浓重的美式商业符号色彩。 (国际主义风格的风靡) (2)1938年,为避战乱,欧洲主要的现代建筑师大都移民美国,他们的现代建筑观念和美国市场经济结合,形成了现代建筑时尚,称之为“国际主义”风格。1960年代末,世界建筑日趋同质化,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趋于单调、刻板,逐渐被缺乏人情味的、非个人化的“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取代。面对这种趋势,建筑界出现反对的声音,一些青年建筑家意图改造“国际主义”风格面貌。这个背景就是后现代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国际主义风格受到挑战) (3)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衰,与20世纪60年代“西方丰裕社会”的发展(经济消费能力增强)进程是密切相关的。最早在建筑上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他旗帜鲜明的挑战密斯的“少就是多”原则,提出“少就是乏味”的看法。主张从两个来源吸收装饰元素,一个是历史建筑元素;第二个来源是美国的通俗文化。来丰富建筑的审美和娱乐性。他认为建筑应该走装饰化道路,不是采用古典复兴,而是采用折中的、戏谑的、轻松的方式。早期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进一步强调了戏谑成分和对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 (4)在实践上,文丘里利用历史建筑符号,以戏谑、游戏的方式为其母亲建造的文丘里住宅《母亲之家》,是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最早建筑。1974年飞利浦·约翰逊在纽约完成了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AT&T)大楼的设计,采用石头幕墙、顶部三角山墙、古典工拱劵入口等,是后现代主义的里程碑建筑。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正式登场的信号。自此后现代主义成为新的世界风格,至198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主流,而“国际主义”风格则基本消失。
罗伯特 文丘里 1、他是后现代主义之父,伟大的美国建筑师 2、文丘里设计的建筑形式往往借鉴于: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 3、罗伯特·文斤里的作品与著作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主流分庭抗礼。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年)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他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乔秃”。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雷虹灯、广告牌、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就要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于是过去认为是低级趣味和追求刺激的市井文化得以在学术舞台上立足 4、加入母亲住宅的描述 5、用以大见小法:加入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
文丘里的“母亲住宅”: 1、住宅采用坡顶,它是传统概念可以遮风挡雨(庇护所)的符号 2、主立面总体上是对称的,细部处理则是不对称的,窗孔的大小和位置是根据内部功能的需要 3、山墙的正中央留有阴影缺口,似乎将建筑分为两半,而入口门洞上方又装饰弧线似乎有意将左右两部分连为整体,成为互相矛盾的处理手法 4、平面的结构体系是简单的对称,功能布局在中轴线两侧则是不对称的。中央是开敞的起居厅,左边是卧室和 卫浴,右边是餐厅厨房和后院,反映出古典对称布局与现代生活的矛盾 5、楼梯与壁炉,烟囱互相争夺中心则是细部处理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互相让步,烟囱微微偏向一侧,楼梯则是遇至烟囱后变狭,形成折中的方案,虽然楼梯不顺畅但楼梯加宽部分的下方可以做为休息的空间,加宽的楼梯也可以放点东西楼的小暗楼虽然也很别扭但可以擦洗高窗 6、既大又小指的是入口,门洞开口很大,凹廊进深很小。既开敞又封闭指的是二层后侧,开敞的半圆落地窗与高大的女儿墙 文丘里自称是“设计了一个大尺度的小住宅”,因为大尺度在立面上有利于取得对称效果,大尺度的对称在视觉效果上会淡化不对称的细部处理。平面上的大尺度可以减少隔墙使空间灵活,经济。
文丘里: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AT T)大楼 1、建筑主体37层,分成三段,顶部是一个三角形山墙,中央上部形成一个圆形凹口,加强了建筑的对称性和古典性。 2、墙和窗户的比例参照了二,三十年代曼哈顿其它的摩天大楼,并且考虑了纽约高层办公楼的文脉,公共门厅中央矗立着巨大的太阳神雕像,这个建筑为改变现代建筑单调面貌开创了先导。 3、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结构是现代的,但在形式上则一反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采用传统的材料——石头贴面,采用古典的拱券,顶部采用三角山墙,并采用具有一定游戏成分的在三角山墙中部开一个圆形缺口的方式。 4、因此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全部风格:装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历史建筑的借鉴,折衷式的混合采用历史风格,游戏性和调侃性地对待装饰风格。门洞模仿了巴齐礼拜堂。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议题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特点: ①.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 后现代主义高度强调装饰性,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产品设计师,都采用各种各样的装饰, 特别是从历史中吸取装饰营养,加以运用,与现代主义冷漠、严峻、理性化形成鲜明对比。 ②.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单纯的恢复了历史风格,后现代主义是对历史的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的方式,并且这种折衷处理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基础上的。 ③.娱乐性,以及处理装饰细节的含糊性。 娱乐特点是后现代主义非常典型的特征,大部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都具有戏谑、调侃的色彩。而设计上的含糊、(折衷主义),不是后现代主义所独有的,很多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都具有含糊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概述: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发展到各个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以反“现代主义”为思想基础。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注重形式、强调装饰,企图将良好的功能与古罗马、哥特等经典传统装饰有机结合,呈现多元化趋势,出现了复杂多样的特征,没有任何一个流派在这个时期占主导地位。 1、后现代主义设计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建筑设计并影响到其他设计领域,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向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挑战。20世纪60年代,西方进入“丰裕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长期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使人们渴望出现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形式单调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和商业竞争,后现代主义设计遂应运而生。 2、60年代末,以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为代表的设计师,提出主宰设计风格的不是权威,而是市场。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山崎实1954年主持设计和建造的普蒂鲁·艾戈低收入住宅区,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设计特征,虽价格低廉,但因其形式呆板,居住率一直很低,没有经济效益。1972年7月15日,美国圣路易市政府不得不予以炸毁,以便腾出地方盖新楼。它宣告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结束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开始。 3、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单一和机械化的形式,有时难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美感。①后现代主义反对密斯的“少即多”的设计原则,并提出“少即烦”的观点,认为设计不仅要实现功能要求,还必须使形式表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满足消费者日益精致和多元化的审美需求。②他们提出“复兴都市历史拼合”理论,认为新时期的设计应以新材料、新技术克服单一化的技术特征,要表现出与自然和原有的历史传统面貌融为一体的都市面貌。同时,还应表现出设计师的个性和风格。其设计风格的总体特征,是重视形式、强调装饰。企图把良好的功能、科学的结构和古希腊罗马样式、哥特样式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或维多利亚等各种经典样式的装饰细节相结合,追求独特艺术韵味和设计个性③并面向不同的文化群体与层面,从中汲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常常显得生动、活泼,同时又经常呈现出繁琐、杂乱无章甚至拼凑和大杂烩的面貌。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美国建筑师文丘里设计的宾夕法尼亚“文丘里住宅” ②穆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 ③格里夫斯设计的俄勒网州波特兰市公共服务中心大厦 ④约輸逊设计的组约电话电视大厦 ⑤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特国家艺术博物馆 ⑥瑞士的博塔设计的旧金山艺术博物 ⑦日本的矶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市市政中心等。
二、英国的波普设计运动
(一)英国波普设计运动的兴起
1960年代的波普文化不仅仅是大众享有的文化,更加具有反叛正统的意义,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最集中反映波普设计风格的是英国。 “波普”与“大众化”区别:波普源于大众化,但不是大众文化,是知识分子的文化,借用大众文化的一些形式。波普运动在意识形态基础和知识分子反文化的精英立场。英国波普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理查德·汉密尔顿。 波普设计运动兴起(概述): 1、波普设计运动是一场前卫而又面向大众的设计运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并波及欧美。它产生的背景与战后日益形成的西方丰裕社会,青少年消费市场,反叛立场,特别是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设计的反感有密切关系。 从本质来讲,波普设计运动是一场反现代主义的设计运动,其目的是反对自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 2、波普设计运动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大众文化影响中去。娱乐消费对当时物资匮乏时期的英国年轻人具有很的大诱惑力,英国设计家为适应此需求设计出与当时主流的“国际主义”风格、理性主义、减少主义设计特征背道而驰的新产品,新平面设计,波普设计运动就此兴起。 3、波普设计运动主要在产品,服装,平面三个方面开始突破,以服装最突出。其设计挣脱了一切传统的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画家,拼贴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以及艺术家彼得·布雷克(英国波普艺术教父); 艾伦·琼斯的裸女“椅子、桌子、帽架”;德里克·波舍尔和服装设计师玛丽·匡特(迷你裙、热裤),奥西·克拉克(连衣裙)等人。
波普设计运动特点: 波普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视觉源泉,从最常见的工业产品和生活垃圾,如罐头盒,汽水瓶,包装纸,直到电影明星的形象等都作为绘画和设计的素材和摹仿形式,然后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运用到产品式样的设计之中。这些产品形象诙谐,轻松,常常是象征性图案,产生引人注目的效果,色彩艳俗,强调色彩和图案的平面效果,忽视三维,摆脱正统和强调实用的设计形式,表现出强烈的通俗、乐观的可消费性。
波普设计运动的影响: 1、 波普运动追求新颖,古怪,新奇的宗旨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60年代中期以来波普运动寻求新奇的设计动机已力不从心,开始在历史风格中找寻借鉴(主要是维多利亚风格和工艺美术风格)。一个以反传统为核心的运动成了历史的大杂烩。这场运动只有形式主义中进行探索,并没有更加深层的意识形态依据。所以本身形式的不断改变使它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运动。 2、从英国波普设计风格的出现,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大众一次性文化背景下,功能主义设计已难满足新的消费心理和观念的需要,它促使设计师将注意力移向消费者及其心里需要。消费大众,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所找寻的是风格而不是永恒的价值。
(二)英国波普设计面面观
英国波普设计比较集中反映在时装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以时装设计最突出,成为英国波普设计运动的第一个冲击波。 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为青少年一代而设计,不再是那种中年一代所熟悉的墨守成规的服装了,并且针对的市场也不仅仅是少数权贵的高端部分,而将重点放在更为广泛的大众市场,形成了“街头时装”的新概念。无需隽永,但求流行。 重要设计师:玛丽·匡特(昆特),玛丽安·佛利,莎莉·图芬,奥西·克拉克等人。
(1)、玛丽·匡特(昆特) 1. 匡特最著名的就是“超短裙”和短小紧贴的“热裤”.她的服装设计活泼、青春、剪裁简单、色彩强烈。 2.匡特是第一位把设计的目标锁定在青少年身上的设计师。她设计的服装以简单的直线为特点,与那些复杂的巴黎时装相比,显得非常清纯,活泼。 3.她设计的包装、饰品、化妆品简洁的路线,成为1960年代的象征。她用一朵黑色的雏菊作为标志,应用在她的所有产品包装上,是品牌意识成熟的标志。 4.匡特是最具典型意义的1960年代的时装设计师,是英国波普设计中最耀眼的明星。
(2)、彼得·布雷克(英国波普艺术教父) 1、有“英国波普艺术教父”之称的英国平面设计师彼得·布雷克在1955—1957年间完成的作品《在阳台上》成为英国波普艺术最早的标志性作品,但真正令他成名的作品,是1967年为披头士乐队的唱片专辑《佩珀中士的寂寞之心俱乐部乐队》设计的封套 2、将绘画,摄影,拼贴等元素混合运用,是他的一大创作特点,鲜亮的原色系,强烈的烘托出1960年代的那种喧闹,乐观的氛围,并且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现代的感染力 3、彼得·布雷克与音乐产业的渊源很深,除了披头士乐队之外,知名度很高的英国音乐人保罗·威勒,“谁人”和“绿洲”等乐队也都请他设计过唱片封套。
1、1960年代中期,随着战后婴儿潮在消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波普风格也在英国的家具设计上兴起,突破了传统禁忌,亦打破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桎梏。 2、新的波普美学观和新的消费观颠覆了耐用性,持久性,高品质的材料,理性和功能至上等固有的传统概念出,而代之以易丢弃,可回收的廉价材料,以及异想天开的甚至是怪诞的,通常被称为为“反设计”的设计手法。 3、英国“波普”家具主要是通过家具零售店“哈比塔特”推广开来的,这家家具店由英国设计师,零售商,作家特伦斯·科兰在1964年创办,以青少年为目标市场。 4、英国家具设计师彼得·穆多克。他设计了一批名为“椅子那些事”的椅子,后来将他的设计扩展成“凳子那些事”“桌子那些事”,形成一个名为“那些事”的家具系列,专门针对年轻人市场,材料也改用纤维板,更加方便大批量生产了。 5、家具设计师简·迪隆,她设计的“可移动的椅子”,风筝灯等产品色彩鲜明,造型特殊,带有一点游戏心态,很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反映了当时比较轻松的社会氛围。
(三)波普设计运动中的复古潮
1、追求新奇的宗旨,却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所以消失的非常迅速。1960年代中期以来,波普设计从新奇中找寻设计动机的努力已经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单纯追逐新奇,最终难以找到更加古怪的风格来维系这个运动的发展。因此,出现了从历史风格中找寻借鉴的情况。具体到英国设计界的设计参考来源,被用来借鉴的主要是两个时期的风格:一是长期被设计界以庸俗,矫饰批评的维多利亚风格,另外一个就是19世纪中期出现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风格。 2、最早出现复旧情况的是服装设计,特别是服装图案,同时也体现海报设计、唱片封套设计、商店设计、橱窗设计等。 3、 除了在风格上复古之外,受其影响的美国、法国等国家也设计上出现了对传统手工艺的复兴风气。 4、自从1960年代末期以来,英国波普设计的风格特征变化无常,并无确定的统一风格。可以说英国的波普设计具有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折中特点。但是,它却具有一个统一的基点:那就是对于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反动,在这个立场上,所有属于这场运动的设计家基本是一致的。
三、意大利的“激进设计”运动和后现代主义设计
(一)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的兴起
概述: 1、20世纪60年代,出现一批激进的设计师,反对现代主义倡导的理性设计思潮,反对50年代后期意大利产品设计越来越追求豪华、奢侈、讲究装饰的设计趋势,反对只为消费者的使用,而忽视设计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大众文化影响的设计艺术思想。于是开展了一场反对大规模工业生产,反”技术时尚“风的设计艺术运动,被称为反主流设计或激进设计。(反对工业化生产,必将不会成为主流) 2、从1950年末期开始,年轻一代的意大利设计师们已经开始表达对于单调、冷峻的“国际主义风格”的不满,认为丰裕社会必 是一种腐败,那些大型企业和明星设计师所强调的“完美”的现代主义美学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到1966年前后,在国际上的 激进主义思潮,尤其是英国的波普设计运动、中国的红卫兵运动、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等风潮的影响下,意大利“激进设计”运 动风起云涌。在这股浪潮中,艾托尔・索扎斯成为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代言人和指导者,亚历山德罗·门迪尼、吉安尼·彼特纳、戈伊塔诺·皮西等年轻设计者们组成的设计单位--阿奇祖姆、阿基米亚、超级工作室、风暴集团等。还有激进杂志《莫多》、《多姆斯》、《IN》、《卡萨贝拉》等。 3、这是一场具有强烈反叛味道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乌托邦运动,这些年轻人反对正统的“国际主义”设计,反对现代主义风格,提倡坏品位、“不完美”或任何非正统的风格包括各种历史风格的复兴和折中处理,开宗明义宣布要避开技术品位,同时反对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他们希望通过产品设计、通过建筑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
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和后现代主义设计: 1:·“激进设计”在设计理念上,这些离经叛道的年轻人试图打破那些批量生产的、风格中庸的、消费主义的、只是为了销售和赚钱的产品的垄断,代之以有个性的、独特的设计;他们不屑现代主义设计强调的产品的耐用性,而认为产品应该是“短命的”,应该不断被更新潮、更多功能的产品替代。 (更新迭代速度快) · 与现代主义风格低调、简洁的色彩不同,“激进设计”运动中年轻的叛逆者们钟情于鲜明亮丽的色彩、丰富的装饰细节有时甚至是无厘头式的多种材料混合搭配。(装饰样式)现代主义设计以“形式追随功能”(设计理念)为格言,“激进设计”却以媚俗、讽刺的调侃手法、畸变失真的尺度、随意堆叠的几何形式来颠覆常规概念中的使用功能。 · 现代主义认为设计是一种用来建构更好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加健康、更具生产力的有力工具,因而要求产品设计必须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有效用,不唐突(表现结果);而“激进设计”则没有将设计的作用看得那么重要,他们理想的产品,不但要能用,而且要“炫”,要令人瞩目。 2:必须强调的是,在这个时期里,“激进设计”只是意大利设计中的浪潮之一,并不是全部。意大利的主流设计和“激进主义”设计基本是渭分明,并水不犯河水,不太关联的。意大利的主流设计与制造业在此期间依然一如既往地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意大利设计的水平。 3: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意大利特色的现象:经典的现代主义设计和它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对立面——“激进设计”,基本上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互不相干;但这并不影响到同一位设计师会设计出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产品来。以“激进设计”的领军人物索扎斯为例,他的设计作品中,既有非常经典的(例如他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的 便携式打字机),也有相当激进的(例如他设计的卡尔顿书架)。 4:事实上,“激进设计”运动中那些年轻的建筑师主要还是集中在对未来世界非正统化设想的乌托邦的探索中,大部分作品都只停留在草图、照片、拼贴阶段,基本没有什么设计真正成为建筑事实的。这场运动最重要的影响,在于更像是一次“休克疗法”,以震撼的方式,对存在的设计理论、设计程序、设计原则、设计目的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新认识、重新思考的问题。
意大利“激进设计”的评价及影响 : 1、 意大利的特色现象是:两极分化:经典的现代主义设计和激进设计同时进行,两条平行线并驾齐驱。索特萨斯就是这样的设计师,既有现代主义的作品:便携式打字机,也有激进设计作品:卡尔顿书架 2、事实上,“激进设计”运动中那些年轻的建筑师主要还是集中在对未来世界非正统化设想的乌托邦式的探索中,大部分作品都只停留在草图、照片拼贴阶段,基本没有什么设计是真正成为建筑事实的。(制作概念化理论化,未实现) 3、这场运动最重要的影响,在于更像是一次“休克疗法”,以震撼的方式,对现存的设计理念、设计程式、设计原则、设计目的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新认识、重新思考的问题。(引起思考)
索特萨斯(索扎斯)的:卡尔顿书架 : 1、不管如何放书,书都会倒在隔板上,打破了直立常规放书的方式方法。 2、造型对称,但是又突出凌乱造型的美感,形成统一与打破的感觉 3、没有考虑过多的合理性,也不拘泥于功能性,是带我们走向新领域的起点 4、活泼明快的大色块;强调几何图形,又反对一般现代风格的直线条;各种之间的轻快混搭;再加上一点点幽默和懒散。 5、卡尔顿书架。是后现代设计的标志性作品。这个书架的设计把现代主义传统设计给颠覆了。因此,它也成为了现代设计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一个里程碑。
(二)意大利设计的后现代主义面貌
(三)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领军人物
1、艾托尔·索扎斯: (1)艾托尔·索扎斯是意大利最炫目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家,是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头衔) (2)从1958年以来,他一直是奥利维蒂公司设计部的负责人,主持公司的产品设计,主要是打字机和电脑的设计工作。(工作) (3)索扎斯在这个时期的设计中,已经开始加入了一非主流国际主义的设计动机:比如他设计的奥利维蒂“瓦兰丁”打字机(情人节打字机、便携式打字机)和为办公室秘书们设计的黄色的椅子,他的探索到了1960年代正好与当时的社会大气氛吻合:因而引发了激进的、反潮流的设计运动。(作品) (4)1960年代可以说是索扎斯最旺盛的设计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化因素有两方面:一个是波普文化另一个则是印度宗教的神秘主义内容和原始文化。(设计来源) (5)从意识形态背景来看,索扎斯反对的是国际主义设计标准化导致的非个人倾向,他寻求的是自我的、个人的、表现的、精神的设计道路,而反对的是工业化的、集体的、标准化的、物质主义的设计主流。因此,称他的设计为“反设计”是很恰当的,而他也确实成为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的领军人物。(影响、地位)
“孟菲斯”集团: 1.索扎斯在米兰创建了产品设计事务所“孟菲斯”集团(人物,谁创建的) 2.“孟菲斯”的成员们从波普艺术、“装饰艺术”中汲取养分,设计出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家具、纺织品、陶瓷、玻璃器皿、金属器皿等。(作品) 3.他们直接受到英国波普设计运动的影响,掀起了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新浪潮(设计来源) 4.通俗大众文化+古典文化:注重形式主义,功能从属于形式,形式主义的表现:拼凑+浪漫+艳俗塑料装饰板+艳俗的色彩+非对称形式+扭曲变形+古典建筑的借鉴:柱式+山花装饰(设计形式) 5“孟菲斯”设计集团成为建筑上的后现代运动之外最大规模的后现代设计中心,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影响(地位影响) · “孟菲斯”每年都组织设计展览,1981年首次在米兰举办的“孟菲斯”设计系列作品展曾引起很大轰动,在这次展览中展出的索扎斯设计的卡尔顿书架成为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的代表作。 · “孟菲斯”的成员除了索扎斯之外,还有门迪尼、迈克·格雷夫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日本设计师仓史朗、意大利设计师马可·扎尼尼等等。 · 除了产品设计之外,“孟菲斯”集团同时也从事平面设计,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集团结合在一起,是当时非常重要的设计核心力索扎斯设计的卡尔顿书架量,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发展。知识点3:孟菲斯集团 · 1981年12月30日,索扎斯在米兰聚集起一批来自多个国家的年轻建筑师、设计师,创建了一个建筑、产品设计事务所——“孟菲斯”集团。“孟菲斯”的成员们从波普艺术、“装饰艺术”中汲取养分,也常用一些1950年代流行过的风格做动机,设计出各种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家具、纺织品、陶瓷、玻璃器皿、金属器皿来。他们受到英国波普设计运动的影响,掀起了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新浪潮。“孟菲斯”设计集团成为建筑上的后现代运动之外最大规模的后现代设计中心,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影响。 · “孟菲斯”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他们对于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古代文化的装饰动机和元素相当认同。他们本末倒置地处理设计中的关系,功能往往从属于形式,在他们看来,设计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表现,而不是功能性的好坏。他们在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复杂、色彩鲜艳的表面图案、纹样、肌理,设计形式上充满了任意的拼凑、浪漫的细节,往往流于艳俗,而这种艳俗的效果,正是他们追求的目的。用艳俗的色彩和戏谑的形式对传统现代设计“恶搞”,是他们常用的手法之一。 · “孟菲斯设计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经常大量使用塑料装饰板做产品表面,色彩强烈而艳俗,产品设计常常采用非对称形式,经常故意扭曲变形,并且调侃性地将古典建筑形式,比如柱式、山花装饰等,运用到家具和产品设计中去。
2、亚历山德罗·门迪尼: (1)亚历山德罗·门迪尼从事多领域设计,创办了意大利的设计杂志《摩多》,为《多姆斯》杂志撰稿。(杂志) (2)1973年,门迪尼与设计师们组建了名为“全球工具”的一所研究与试验机构,为当时正在兴起的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提供一个表演平台,促成了阿基米亚、“孟菲斯”等后现代主义设计集团的成立。(机构) (3)1982年,门迪尼还参与组建了意大利第一所纯粹的设计研究生学院“多姆斯设计学院”,他在推动意大利现代设计的发展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院) (4)1976年,门迪尼成为前卫的、反设计的“阿基米亚事务所”的重要成员,并在1985年起草了《阿基米亚宜言》。(成员、宣言) (5)作为一位建筑师,门迪尼设计了一批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比如意大利迪利亚斯特联邦中心游泳馆,托斯卡纳地区的比其拉亚剧场,奥美格纳博物馆,在日本的广岛设计了一个纪念碑,在荷兰设计了格罗宁根博物馆,在瑞士设计了阿罗萨住宅。他获得过包括金罗盘奖在内的多项国际设计奖项,并获得过法兰西文学艺术院士等多个荣誉头衔。(作品奖项) (6)门迪尼的设计很有特点:擅长于把各种不同的文化混合起来,把不同的表现手法混合起来,如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艺术家们注重表达人的价值和情感,门迪尼总也着意要将因功能主义和商业大潮而失色的人性重新带回设计的核心里来。(设计特点) (7)门迪尼是一个建筑、设计、艺术多栖的后现代人。他设计的很多产品,特别是家具,大部分介于艺术与设计之间,深受收藏家与设计迷的喜爱,不少都成为博物馆的经典藏品。除了意大利的厂家以外,他还与多家国际知名品牌合作:飞利浦、卡地亚、爱马仕、施华洛世奇、斯沃琪、毕萨扎等(成就) (8)门迪尼曾于1979年、1981年两度荣获金罗盘奖,并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称号(获奖)
阿基米亚工作室: 阿基米亚工作室成立于1976年,最初是由意大利前卫建筑师、设计师亚历山德罗·古依里埃诺和他的妹妹亚德里安娜·古依里埃诺,以及布鲁诺·格里高利、乔治·格里高利兄弟创办的。这个以米兰为基地的实验 性设计事务所。阿基米亚不甘遭受批量化生产的约束,不愿听从生产厂家的指挥,是1960年代兴起的意大利反设计运动中一个重要的“激进设计”集团。其重要成员包括亚历山德罗·门迪尼、艾托尔·索扎斯、米切尔·德·卢奇等人。 阿基米亚工作室曾举办过两次以包斯为名的家具展览---包豪斯I和包豪斯II在1980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举办了题为“平庸之物”的设计作品展,展览的作品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熨斗、吸尘器、灯、鞋子等。
孟菲斯集团与阿基米亚工作室的区别: ·如果说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孟非斯”更加具有“零售商”的心态,他们自称为“一种崭新的世界性风格用限量生产的方式不停推出他们那些功能性存疑的产品,刺激着收藏者和爱好者们展开竞购战。(饥饿营销,快)而阿基米亚的设计则更多一些诗意的浪漫空间,他们通过绘画、装置、表演、展览等各种手法,表达出一种新的感受来。(慢性空间,享受)
四、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其他各国的发展
(一)“新德国设计”浪潮和斯蒂凡·维维卡
1、“新德国设计”既是对当时时代氛围的一个反应,亦受到“孟菲斯”的影响 。 “新德国设计”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建筑和设计理论家克里斯蒂安・伯恩格拉博提出的,所指的是8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兴起的一股反功能主义的设计浪潮 设计特点: 1、并未刻意寻求商业成功,用原始材料和非常规的形式方面做探索,寻求新的设计语境。 将各种材料、造型、色彩进行组合实验。 2、设计多是手工制作的单件产品,或小批量生产,不考虑批量化生产。 3、服务产品新的特质,打破艺术和粗俗的界限,打破理性主义,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
2.斯蒂凡·维维卡 1、斯蒂凡·维维卡是德国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中最突出的一位设计师 2、扭曲+非对称的结构家具:瘸腿断臂,扭曲不正(两条腿的椅子) 3、家具作品:小柜子、咖啡桌、椅子等等都是独立的艺术作品。 4、扭曲、非对称、短缺的手法设计的建筑,大部分都停留在图纸上,没有建成。(概念化)
(二)“高科技”派的产品设计(重点)
高科技风格概念: 1、“高科技”是在建筑形式上突出当代技术特色,突现科学技术的象征性内容,以夸张的形式来突出高科技是社会发展动力(高科技结构外向化,暴露) 2、功能、结构和形式三个基本要素,结构和形式等同起来,高科技的结构,就是高科技时代的形式。(突出时代的特征) 3、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一是技术性的风格,强调工业技术特征,二是高品位,上层人所有,非民主化
设计特点: • 1、运用精细的技术结构,讲究现代工业材料和工业加工技术的运用,达到具有工业化象征性的特点,也就是把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成分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以产生一种符号的效果。 • 2、工业机械结构,被赋予新的美学含义。比如,平常用于工厂中的、粗糙的钢工具架被用到高级住宅内,工厂的工具被赋予新的市场意义。
代表作品: “高科技”派在英国发展得很有特色,在世界当代建筑中也很有影响。196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高科技早期探索中,出现了两位具有国际影响意义的“高技术”风格世界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和诺尔曼·福斯特,前者设计的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公司大楼和后者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大楼(1986)、香港赤角新机场都是“高科技”派的代表作。“高科技”之所以成为流派,与这两位英国建筑家,与英国的“阿基格拉姆设计集团”是绝对分不开的。 高科技派建筑——香港汇丰银行总部
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理查德· 罗杰斯) 真正使世界感到“高科技”成为流派的是意大利建筑家伦佐·皮埃诺和英国建筑家理查德· 罗杰斯 1971-1977年期间设计的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蓬皮杜中心建筑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建筑兴建后,引起极端的争议,由于一反巴黎的传统风格建筑,许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但也有文艺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戏称它是“市中心的炼油厂”。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高技派”(High-tech)风格。 这些外露复杂的管线,其颜色是有规则的。空调管路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而自动扶梯是红色。 由于金属管构架支撑,空间内部墙体内容相对较少,是的为空间创造了极大的面积,已供艺术展览和表演使用,电梯以巨大的玻璃管道包裹悬挂,安装设备均以鲜艳的颜色暴露在外。这个庞大的公共建筑最初引起法国公众很大的争议,但是最终成为广受欢迎的巴黎新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高科技”风格形成流派后的重要里程碑。
英国产品设计师罗德尼·金斯曼 主要从事家具,产品设计,早在1960年代已经开始尝试用不锈钢设计柜子,有“高科技”派的影响,他在1974年设计的欧姆克堆叠椅子(轻便的可堆叠椅子具有穿孔钢靠背和座 椅,以及连续的钢管框架。 重点在于其可堆叠性)推动了“高科技”派家具设计的浪潮,之后他更是接二连三的设计出新的“高科技”派家具来,影响比较大。
(三)调侃“高科技”派的郎·阿拉德和仓俣史郎(重点)
1、调侃“高科技”派,原名直译是“过度高科技派”,其实从设计上看,是对高科技的结果感到不安的一种反应(反对高科技风格) • 2、简单来说就是拿高科技开玩笑,戏谑、调侃、嘲笑、逗乐,作品相当放荡不羁,基本都难以批量生产,更加接近艺术品,而非实用品 • 3、这类设计最有代表性的设计师是出生于以色列的英国设计师朗·阿拉德
1、朗·阿拉德 设计特点:阿拉德的设计把握住了雕饰和家具之间的关系,更加利用雕塑包含的形式象征性特点,让产品有了个性,并且有了人情味。他的作品都有一种克制的雕塑感。因此,不但是用具,同时也是艺术品。能做到这一步的设计师少之又少,阿拉德因而也得到设计界高度的评价,成为世界现代设计中一个很有分量的设计师。设计的对象是工具,是用具,而艺术与设计的最突出区别是艺术品的无实用性。 代表作品:阿拉德的设计,往往是与高科技开玩笑的,比如他的“书虫”书架,是一条可以自由弯曲的带子,无论如何弯曲,他的这条“书虫”都可以放书,摆放的形式,可以挂在墙上,也可以摆在地上,使用者可以率性而为。
2、仓史朗 日本的仓俣史朗和阿拉德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设计家,他是日本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干将,曾在意大利参加了“孟菲斯”集团。 仓俣史朗1934年生于日本东京,1965年在东京成立仓俣设计工作室。1970年代开始以不规则形来设计家具,1972年获得日本《每日新闻》工业设计大奖,1981年加入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集团“孟菲斯”,是这个前卫设计集团中唯一的亚洲人。这一年他获得日本文化设计奖。 代表作品:他的作品中比较重要的有:1983年为“孟菲斯”集团设计的“特拉佐”桌子,1986年设计的铁网沙发椅“月亮有多高”,1988年设计的名为“布朗奇小姐”的丙烯树脂“玫瑰椅”等。通过对现代工业材料非常诗意的运用,仓俣史朗令人信服地向世人展示了战后日本的活力和创造力。 设计特点:仓俣史朗的作品构思巧妙,简单而不简陋,沿后现代的走向却不需要后现代的繁杂形式和色彩,有时候是单纯依靠结构,有时候则是空间胜于实体。
五、美国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迈克·格雷夫斯
• 迈克·格雷夫斯他在回美国后的作品是典型现代主义风格的——几何形式、无装饰,色彩简洁。但到1970年代中期,格雷夫斯开始在他的设计中加入新鲜的色彩,到了1980年代初期,他更因为他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而成名。 • 建筑方面,他设计的位于波特兰的公共服务大楼和位于路易斯维尔的胡玛纳公司总部大楼都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产品方面,他为意大利的阿列西公司设计的带鸟哨的水壶,以及为美国“标的”百货公司、“杰西-潘尼”百货公司设计的一系列走大众路线的家庭用品也取得很大的成功。 • 他为“孟菲斯”展览设计过许多作品,1981年设计的名为“普拉扎”的梳妆台借用了装饰艺术风格的一些造型动机,表现出格雷夫斯这个时期设计中的历史折中主义倾向。他为纽约家具厂商苏纳豪斯曼设计展示室室内、壁画和家具的时候,也是走豪华路线,而借用的则是新古典主义的历史风格。 设计特点: 1、金属的、塑料的家庭用具和厨房用品(从奢侈品转移到批量生产的日用品) 2、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对于视觉内容具有特别精细的敏感度 3、他非常注重造型,对于图案、装饰细节都有很好的掌控 4、他经常选用灰蓝、土红等比较含蓄的奢华色调作为自己的代表性色彩计划 5、格雷夫斯善于将历史风格与现代艺术元素结合起来,善于将知识分子的阳春白雪和普罗大众的通俗文化融合起来,在调侃、诙谐中不失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