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毒知识导图
本导图整理了病毒的相关知识点,包含病毒的种类、增殖、特点、培养与纯化、病毒的复制、噬菌体、复制周期等方面。
编辑于2021-10-27 11:26:54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第二章 预处理及固液分离,主要包含发酵液预处理和细胞破碎两部分内容,介绍了发酵液预处理的方式和作用,以及细胞破碎的方式、原理、特点等等。
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₂和H₂O的过程。 此过程需耗氧、排出CO₂,又在活细胞内进行,故又称细胞呼吸 (cellular respiration)。
此篇导图是一个关于损伤修复的思维导图,其中含有损伤修复的概述,再生的作用及其过程,纤维性修复的作用以及创伤愈合的功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第二章 预处理及固液分离,主要包含发酵液预处理和细胞破碎两部分内容,介绍了发酵液预处理的方式和作用,以及细胞破碎的方式、原理、特点等等。
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₂和H₂O的过程。 此过程需耗氧、排出CO₂,又在活细胞内进行,故又称细胞呼吸 (cellular respiration)。
此篇导图是一个关于损伤修复的思维导图,其中含有损伤修复的概述,再生的作用及其过程,纤维性修复的作用以及创伤愈合的功能
病毒
7、病毒的复制周期
定义: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自带病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到细胞外的病毒复制过程。也叫复制循环
吸附
通过病毒体表面的吸附蛋白(衣壳蛋白或包膜的糖蛋白)与易感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植物病毒迄今未发现特异性的细胞受体,通过伤口或者媒介传播
具有种系和组织特异性,决定了病毒的组织侵嗜性和感染宿主的范围(宿主谱)
包括静电吸附和特异性吸附两种
穿入
病毒颗粒或者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动物细胞:胞饮、融合、直接穿入
有尾噬菌体: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注入细胞(吸附→尾钉固着→尾鞘收缩→尾管注射→DNA注入)
脱壳
指病毒脱去包膜、衣壳暴露核酸的过程
T-偶数噬菌体 脱壳与侵入一起发生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生物合成)
病毒基因进入宿主细胞后,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病毒蛋白质和核酸。
种类
dsDNA病毒
ssDNA病毒
dsDNA病毒
+ssRNA病毒
-ss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
DNA逆转录病毒
装配与释放
新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成为病毒的装配,也叫成熟或者形态发生,标志病毒复制周期的结束
大多数噬菌体是以裂解细胞的方式释放
丝杆噬菌体不杀死细胞,以分泌的方式不断从受感染细胞中释放,并同步完成毒粒的组装
有包膜病毒装配和释放同时完成,从宿主细胞核芽出或细胞质膜芽出,过程中裹上包膜形成包膜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RNA穿过螺旋中心并再生长端形成一个可移动的环
8、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宿主细胞因素:宿主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使病毒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能够合成但是不能装配和释放,这个感染过程叫顿挫感染(流产感染)
病毒因素
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基因发生改变,不能完成正常增殖的病毒。 ·可在辅助病毒的辅助下完成增殖,如腺病毒 · 缺陷病毒虽然不能复制,但是仍然具有干扰作用(缺陷干扰颗粒)
伪病毒:不含病毒基因组,病毒复制时,衣壳将宿主细胞的某一段DNA 包装进去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9、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流产感染:1、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病毒感染了非允许细胞 2、依赖于病毒的流产感染:病毒基因组不完整
限制性感染:细胞的瞬时允许性造成,病毒持续存在与受感染细胞内但不能复制,知道细胞成为允许性细胞时才能继续繁殖;或是仅有少量细胞中能产生病毒子代
潜伏感染:受感染细胞内病毒核酸持续存在,但是并无感染性毒粒产生,而且受感染细胞也不会被破坏,感染到一定程度会使细胞在转化成恶性细胞
10、噬菌体
T-系噬菌体:有T1~T7噬菌体,2、4、6形态都是蝌蚪形收缩长尾
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在细胞内完成正常复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温和噬菌体(溶源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以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石军日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整合到染色体或者以质粒形式存在),没有成熟的噬菌体产生。在某些理化或者生物因素下,整合的前噬菌体可以脱离宿主菌染色体,进入溶菌周期导致宿主裂解。
溶源状态: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宿主细胞,其核酸以 前噬菌体 的形式成为细菌染色体DNA 的一部分,并能与细菌染色体一起复制,当细菌分裂时又能传给子代细菌,这种状态称为溶源状态。
①游离的完整噬菌体,具有感染性
②噬菌体核酸游离在宿主细胞内,既不整合也不复制
③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既可以表达噬菌体性状,前噬菌体也可以改变宿主细胞的性状。如白喉杆菌产生白喉毒素
溶源菌发生的细胞改变
免疫性:同类噬菌体再次感染,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溶源菌裂解
溶源转变:前噬菌体引起细菌除了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型改变,包括溶源菌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白喉杆菌产生白喉毒素)
溶源菌的特性
可稳定遗传
自发裂解和诱发裂解
具有抗同类噬菌体感染的“免疫性”
溶源菌的复愈(噬菌体消失)
获得新的生理特性
局限性转导:前噬菌体通过错误切离而携带宿主细胞的特定基因,感染细菌后,导致后被感染的细菌获得前一宿主细胞的特性(基因工程)
温和噬菌体的整合位置
只有一个特定结合部位的温和噬菌体:大肠杆菌的lambda噬菌体
具有多个或不定部位的温和噬菌体:大肠杆菌的P1噬菌体,鼠伤寒沙门氏菌的P22噬菌体
6、病毒的复制(活细胞内繁殖)
原料、能量、合成场所均由宿主细胞提供
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效价为纵坐标)
实验方法
1、用噬菌体稀释液感染高浓度宿主细胞
2、几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抗血清并稀释混合液(建立同步感染)
3、保温箱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
4、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繁殖曲线
三个时期
潜伏期:噬菌体核酸侵入宿主,到细胞释放出新噬菌体的最短时期
隐蔽期:潜伏期的前期,人为裂解菌体后得到的无感染性的溶液的时期
潜伏后期:人为裂解菌体可以得到具有感染性的溶液
裂解期:随着菌体不断破裂,新的噬菌体数目增加,直到最高值的时期
平稳期:所有被感染的菌体裂解完毕,溶液中噬菌体数量达到最高峰
裂解量=裂解末期平均噬菌体数/潜伏期平均噬菌体数
三个阶段
吸附期
潜伏期
裂解期
5、培养与纯化
培养
噬菌体:二元培养物法
培养液:细菌培养也变清亮
营养琼脂平板:细菌平板成为残迹平板(通过菌斑的数量估算病毒的数目)
动物病毒的培养
实验动物
鸡胚
多种细胞培养(细胞凝聚成团、肿大、圆缩、脱落、细胞融合、包内出现包涵体、细胞裂解)
植物病毒的培养
敏感植物叶片:产生坏死斑(枯斑)
纯化
蛋白质特性:盐析、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凝胶层析、离子交换柱
大小、形状、密度:①差速离心(一般用蔗糖做介质)②密度梯度离心
4、特点
无细胞结构,有生物大分子组成
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朊病毒除外)
大部分无酶或酶体系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能进行独立代谢作用
严格的活细胞寄生,无核糖体,必须依赖活细胞复制和形成子代
个体微小,电镜下才可见
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3、分类
(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
亚病毒
类病毒:只含具有侵染性的RNA组分
卫星RNA:只含不具侵染性的RNA
朊病毒:只含蛋白质
2、毒粒
指成熟的病毒颗粒,具有病毒典型形态、结构、感染性
1、病毒学
研究病毒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