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情感依附》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关于从婴儿期到成年早期的发展。作者记录了76个婴儿从出生起到30岁的成长。考察他们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作者将本书当做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故事来进行写作,做了很多细节的呈现。精神分析的本质是发展内在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本书实现了一部分这样的目标——教导如何去养育内在自由的孩子。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找到温暖、感动和指引!
“正常”的决策者往往做着“傻瓜”的决策,而他们自己还蒙在鼓里。这些傻的错误在许多决策中会出现,包括购物、投资、用人、择偶等。这本书基于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决策学,又基于作者10余年的管理教学经验,帮你揭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熟视无睹的决策误区,并教你如何纠正。读完本书,希望你能“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界里胜人一筹!
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因其颠覆性的观点和实用的方法,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了探讨才能与练习之间关系的经典之作。它挑战了我们对天才的传统认知,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即通过一万小时的练习,任何人都能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
这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它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很大程度上,华尔街推动了美国从一个原始而单一的经济体成长为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经济体。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尔街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华尔街本身也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为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美国经济的成功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协同发展的很好的例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情感依附》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
作者
亨利·马西
国际著名的研究“依附关系”的学者
是一位杰出的研究者,在母亲—婴儿的互动模式、母婴关系对婴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内森·塞恩伯格
担任沃勒斯坦研究基金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者,致力于精神分析方向的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的长程研究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3-9
相关书籍推荐
《从尿布到约会》
《原生家庭》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超越原生家庭》
《情感勒索》
什么是“情感依附”
人最早与母亲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结,就是“情感依附”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会在与别人的互动中,逐渐向外发展这种依附关系
早期母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作者从基于母婴关系形成的心理依附的角度,来探讨父母养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大多数婴儿在生命最初的12个月中, 已经形成了将会成为什么人的核心意识
到7岁时就形成了完整的人格
三个关系层面
宏观层面
通常意义上的“母爱”,包括母亲的慈爱、 快乐、 保护等特质
母婴间分分秒秒互动的微观体态层面
包括目光注视、 抚触、 抱持、 表情、 言语表达等
这种互动在生命的第一年里重复上千次, 为儿童提供了依附,情感安全以及随后独立性成长的基础
神经心理学层面
刚出生的婴儿通过靠近母亲来确保安全,依附母亲得以存活
如果婴儿能依靠母亲免受疼痛、 寒冷和饥饿之苦,形成愉悦的幸福感,就会与母亲形成安全依附
如果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中,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与母亲形成不安全依附
这种情感依附 ,并不只是对孩子与母亲的互动关 系有影响 , 而是终其一生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对孩子人格影响
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
成功儿童
父母共同的特质
特质一:父母情绪稳定,善于自我反省,母亲充满爱和温柔,能自由地向孩子传递温暖
特质二:父母感情和睦,彼此相爱,对孩子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感
特质三:父母心思细腻,能够与孩子共情,感受孩子的感受
特质四:父母为孩子积极的能力感到骄傲,他们镇静、 反省,对孩子专注,能够以一种促进成长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回应
特质五:父母为孩子的创造性、独立性感到愉快,还很重视孩子对愤怒情绪的表达
特质六:父母强调的是纪律,不是惩罚
特质七:至少在最早的六、七年中,父母密切关注并且参与孩子的生活
成功儿童也同样会遭遇挫折和困境,也会焦虑和紧张
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在困境中能够灵活做出选择, 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寻找最好的机遇
发展不太好儿童
特质一: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在情感上疏离孩子,无法在情感上回应孩子
特质二:很难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期待, 常常过度控制孩子,父母不能与孩子玩耍
特质三: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不能理解孩子的需求
特质四:父母的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间的分离
特质五:父母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前面,孩子的需要放在后面
特质六:父母经常打孩子,来惩罚孩子的错误
影响
孩子不能与父母建立安全的情感依附,失去了最深层次的安全感,情感发展受到阻碍,就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
痛苦外化表现为多动和反抗
他们的行为具有戏剧性,他们挑衅、 热爱社交、 多动、 注意力涣散、 话多或者经常受伤
在成年期带来低自尊、 安全感缺失和潜在的抑郁
儿童的多动是对自己的一种拯救,用“多动”来抵御内心的空虚或父母的抑郁,这是轻度躁狂的防御行为的早期形式
痛苦内化表现为抑郁、 焦虑和恐惧
自恋
自恋是痛苦内化的一种经典形式
孩子从小被父母讨厌, 长大后都出现了矛盾情感、 空虚等问题,结果会导致自恋
通过保护自尊,增强身体的吸引力,来吸引他人,这是自恋的路径, 它制造了幸福的假象,表面上在创造和传播快乐,实 际上掩盖了内心巨大的不幸
他们宁愿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来承受痛苦,也不愿与父母、 老师、 同学发生冲突
他们平静地忍受痛苦,然而他们痛苦的形式并不相同
童年创伤造成的破坏性
创伤原因
家庭遭遇经济危机
父母自身的心理状况堪忧
搬家
周围环境恶化
创伤事件
外部创伤事件
死亡和暴力
例如
在儿时见证了死亡
产生了创伤,成年后孤单而焦虑
因为疾病损害,在学校遭到了严重的嘲笑
造成成年后孤独,有分裂样和自恋特质
父母离异,父母一方的缺席和消失
家庭内部创伤事件
二胎
失去了母亲的关注和照顾
时常性的忽略,成年后容易造成关系困难,情绪起伏的问题
父母离异
孩子共同的特点
对情感的恐惧
对婚姻安全的否定怀疑
在人际关系上的紧张
在成年产生了自我怀疑和情感抑制
父母经常性的争吵
成年后产生了孤独、自我意象贫乏和抑郁的问题
家暴和虐待
经常挨打让被试者成年后抑郁焦虑
创伤影响
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创伤性的体验, 阻碍了孩子的情感发展, 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童年创伤对一个人发展的破坏性,并不仅仅止于发生的一刹那或发生的整个过程, 它的破坏性会在其后持续存在
创伤经历会增加孩子的恐惧、 沮丧和愤怒,并让孩子持久地、 长久地体验到焦虑的情绪
创伤研究专家科尔克将其称之为“身体记忆”
情感依附的修复与创伤疗愈
从非家庭成员中得到资源
早年未得到良好照顾的孩子,也是可能在非家庭关系中得到成长资源,让自己发展地很好
从亲戚、 老师、 朋友等身上,寻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成长资源
法利
他并没有被父亲彻底摧毁,是因为他好心的婶婶,赋予他力量来整合自己
丹尼
他的母亲情感淡漠, 而 丹尼对保姆的认同,补偿了母亲的单调情感
《都挺好》 里面的苏明玉
认同并内化父母的良好品质
在父母有局限,对孩子照顾不太好的家庭,孩子也可以通过认同并内化父母的良好品质,让自己获得很好的发展
如果孩子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没有受到其他创伤,他们依然能够通过认同并内化父母良好的品质,让自己得到较好的发展
父母的良好品质
虽然这些孩子的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些父母身上依然有一些好的特质,孩子发现并认同了这些好的特质,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质
这些父母中,有的树立了自我肯定的榜样,有的工作效率高,有的乐观、 慷概,有的工作努力,并且,这些父母都乐于为子女奉献和付出
这些父母都没有虐待孩子或者放弃孩子的生命
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治疗来疗愈创伤,也可以调整一个人的人格, 改善其各种功能
支持性治疗
作者认为,有些创伤是无法治疗的
最有效的治疗或许是支持性治疗, 帮助来访者接纳焦虑、 减轻抑郁并对人格做出调整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理解来访者的成年期焦虑、 抑郁等症状的童年根源,并且来访者也理解的时候,治疗是最有效的
一些思考及感悟
有一门学科叫“父母” 一个人从出生时剪断脐带的那一刻起,就独立而完整地拥有了自己的身体
逆境教会人们如何看待世界,塑造他们适应生活的方式
家庭是“一锅慢慢煨着的汤”,每天加一点儿料,逐渐改变了汤的味道
一旦父母不能与孩子建产充分的联结,他们就让孩子失去最深层次的安全感和影响
睡觉对于儿童就像喝酒对于成人一样,都能够抵御冲突和不快
孩子学习父母的情感习惯并学得很像,即使父母尝试去伪装这些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