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环境法的主要制度
现行环保制度的主要制度总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环境许可制度、环境标准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环境保护税制度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09 15:31:41基本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
环评制度
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主要内容
1、分类
规划环评
概念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对象
综合性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
专项规划
工业、农业、畜牧业、城市建设等十专项
内容
对环境的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剑圣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错失,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建设项目环评
概念
指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业、交通、水利、农林、商业、卫生、文教、科研、旅游、市政等基本建设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自及技术改造项目,引进的建设项目,都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
后评价制度
内容
一是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二是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调查。(包括地质水文情况,气象情况、自然资源情况、人文环境情况等)
三是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五是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六是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的建议。
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三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1、在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初步设计中的环境保护篇章,经审查批准后,才能纳入建设计划;
2.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应当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防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防止或减轻粉尘、噪声、震动等对周围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和危害。
3.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说明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情况、治理的效果和达到的标准。环保环境污染举报电话施运转及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提现了预防为主的目的
对比
对比
二、环境许可制度
环保机关对从事可能造成环境不良影响活动的开发者、建设者或经营者提出的申请, 经依法审查,通过办法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者确认该申请方从事该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作用
保障国家环保机关有效合法的实现环保监督管理职能的手段。
行为相对人获得相关权利确认相关义务的法定形式
有利于进行事前审查
分类
防止环境污染的许可
排污许可。危险废物收集、储存、处置许可证
防止环境破坏的行政许可
林木采伐许可证、渔业捕捞许可证
整体环境保护的行政许可
建设规划许可证
三、环境标准制度
概念
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是国家为了保护公众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保证生态安全,合理利用能源和自然资源依据环境法律和政策制定的,用以规范有关环境的活动和结果的准则。广义上也包括专业和行业组织制定的自治性,环境管理标准。
环境标准的意义
1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
2.环境标准是执法的依据;
3.环境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通过实施标准可以实现以下效果:制止任意排污,促进企业对污染进行治理和管理;采用先进的无污染少污染工艺;设备更新;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等)
我国环境标准原则
1、确保人体不受污染危害原则
2、提现国家环境资源保护方阵、政策和法规的原则
3、以环境基准为依据的原则
4、考虑地区差异性的原则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
6、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
环境标准体系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检测方法标准
国家换几个你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环境基准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标准分类
依职权
国家
地方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对国家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报国务院环保主管机关备案
必须严于国家标准
是否具有强制法律效力
强制性环境标准
法律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
推荐性环境标准
依内容
环境质量标准
一定区域环境 限定时间内 各种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 所做的综合规定
地位
环境标准的核心
环境政策目标的综合反映和体现
国家实行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污染以及分级、分类管理环境和科学评价质量的基础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科学依据
是判断环境状况以及是否受到污染的直接证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对认为污染源 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所做的限量规定
包括
气态污染物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液态污染物
废水中所含的油类、需氧有机物
固态污染物
填埋、堆存或进入农田等处的固体污染物的有害物质
地位
直接约束排放污染物
是否违法的标志
颁发排污许可证、征收排污税费等环境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环保工作中所需的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等信息编码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
应用场合
各级环境监测分析实验室及分析人员进行质量控制考核
校对、检验分析仪器
配置标准溶液
分析方法验证以及其他环境检测工作
环境检测方法标准
为检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技术所制定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组成
水质分析
空气质量分析
土壤质量分析
生物样品分析
工业废气分析
机动车排放分析
噪声和震动测量
固体废弃物
放射物测量
法律意义
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是合法证据的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被污染的依据,也是判断是否应当承担责任的依据
污染排放标准是污染源规定的最高容许排污限额,是确认排污是否合法的依据
四、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
清洁生产
概念
法律
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中国21世纪议程
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经济效益最大化
Maximum economic benefit
环境威海最小化
Minimum environment hazard
循环经济
将经济体系与自然环境 资源紧密结合的生态经济模式
三大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
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循环原则(recycle)
区别与联系
联系
清洁生产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
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发展的终极目标
区别
清洁生在生产服务领域,循环经济囊括整个经济活动
清洁生产强调生产技术的生态话,更为具体,循环经济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将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相结合
二者实现的基础实施条件不同,前者是低级阶段,后者是高级阶段
五、环境保护税制度
概念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纳税人
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适用陆域和海域
直接排放才征税
应税污染物才征税
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人为纳税人
应税污染物
陆域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44项
固体废物六项
水质污染物75项
噪声明确为工业噪声
海域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同上
水污染物为向海洋排放的生活污水、机舱污水等
固体废物为向海洋水体排放的生活垃圾
税额
依照环境保护税法执行
固体废物和噪声的税额为定值
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根据具体适用调整
省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决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大气污染物 1。2——12元
水污染物 1。4——14元
减免
免征
农业生产非规模化养殖
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
因为已在成品油消费税中征收
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排放相应的应税污染物,不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纳税人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
其他
减征
只适用于水和大气污染物
排放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30%,减征75% 低于污染物排放标准50%,减征50%
报税
纳税义务发生时
排放污染物当日、
申报时间
按月计算、按季申报缴纳
季度终结15日内
不能固定申报的,可以按此申报
义务发生日15日内
六、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概念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eporting system,又称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或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紧急情况的报告及处理制度,是指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事件(Emergent events),使环境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严重污染或破坏时,事故或事件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及时向可能受到环境污染或破坏危害的公众通报,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的法律制度。
意义
使得政府和环保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掌握避免污染和破坏事故扩大蔓延
使公众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和减少损失
主要内容
分级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I、重大环境事件II、较大环境事件III
部门
:由应急领导机构,综合协调机构,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专家咨询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组成。
预警及措施
由低到高
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措施
县及以上人民政府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终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便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报告
时限
一小时汇报制度
方式
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
七、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
概念
Source and specific regional reporting system 是指国家通过环境资源承载能 力监测预警,生态保护红线等机制,对生态环境的源头和特定区域实行最严格保护的 法律制度。
意义
生态环境源头和特定区域是指重点生态功能区(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 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s and vulnerable areas) 等区域,国家对这些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Ecological red line )实行严格保护。
目标识别
重点生态功能区
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
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
法律规定的各种重要的值得保护。或者需要保护的敏感保护目标存在的区域
(1)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 (3)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 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人文遗迹,古树名木 (6)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7)自然景观 (8)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滨海风景游览区 (9)水产资源,水产养殖场,鱼蟹回游通道 (10)海涂,海岸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红树林,珊瑚 (11)水土资源,植被,荒地 (12)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 (13)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等。
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环境资源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某一区域 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受到人口规模开发程度,城镇化规模,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空间布局,气候和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
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achanism)
是指建立在对环境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基础上的对环境资源 承载能力预先发布警告的制度,旨在通过及时提供警示的由机构、制度、网络 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为实现环境资源信息的超前反馈,为及时布置、预防 环境资源风险奠定基础。
检测对象
土地承载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力
能源环境承载能力
环境承载力
生态保护红线
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 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1.特定地理区域红线(主体功能区规划等) 2.自然资源使用上线(如煤炭) 3.污染物排放总量上线
划定原则
科学性原则
定量评估和定型判断
整体性原则
考虑自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协调性原则
与经济发展和监管能力相适应
动态性原则
面积只增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