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思维导图,包括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生理分类、血管动力学、器官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13 13:44:57血液循环
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主动脉,肺动脉,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 中动脉:分配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交换血管 微静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静脉,腔静脉:容量血管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直接吻合支:短路血管
血流动力学
血流阻力:与血管半径成反比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小动脉和微动脉处血压降落最大。 2.血液流经右心房时血压几乎为0。 3.主动脉血压与大动脉血压近似相等。
动脉血压
概念:动脉内的血液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指主动脉血压(肱动脉血压)
正常值:安静状态下:收缩压为100~120mmHg 舒张压为60~80mmHg 脉压为30~40mmHg 平均动脉压为100mmHg=舒张压+1/3脉压
判断高血压和低血压的指标: 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 收缩压≤80mmHg或舒张压≤60mmHg为低血压
形成前提:足够的血液充盈 条件: 心室收缩射血 外周阻力 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影响因素: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搏出量 升高 明显升高 升高 升高 心率升高 升高 明显升高 降低 外周阻力增大 升高 明显升高 降低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减小 升高 降低 明显升高 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的比值 比值增大,动脉血压增大;比值减小,动脉血压减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CVP)
概念: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4~12cm水柱
影响因素:①心脏射血能力(反比) ②静脉回流速度(正比)
测定意义:①反应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脏的功能状态 ②指导输液。
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成正比) ② 心肌收缩力(成正比) ③重力和体位:由平卧变成直立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回流。 ⑤ 呼吸运动:吸气时右心房回心血量增多,静脉回流增多;呼气时,右心房回心血量减少,静脉回流减少
微循环
概念: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三条血流通路的特点及作用
名称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 血流速度快 利于静脉血回流 动静脉短路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生成量 例症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增多 炎症,右心衰,水肿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增多 肝脏疾病,肾炎等 淋巴回流受阻 增多 丝虫病,癌症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 增多 烫伤,过敏反应所致的局部水肿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兴奋,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贝塔1受体
心率加快
心缩力增强
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变快
血压升高
心迷走神经兴奋,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M受体
心率变慢
心缩力减弱
房室传导速度变慢
血压降低
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兴奋,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α受体
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
血压升高
交感舒血管神经平时无紧张性活动,与运动和情绪有关
心血管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枢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最基本中枢)
心交感中枢----心交感神经----心脏兴奋
心迷走中枢----心迷走神经----心脏抑制
交感缩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神经----血管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减压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感受血管壁机械牵张程度的变化)
传入神经:窦神经到舌咽神经,主动脉神经到迷走神经
神经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传出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
效应器:心脏,血管
反射过程
降压反射过程
动脉血压升高,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感受牵张加大,传到延髓,使心迷走中枢活动增强,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降低,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神经受抑制,交感缩血管神经受抑制,心率减慢,搏出量减少,血管舒张,使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升压过程
动脉血压降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牵张减小,传到延髓,使心迷走中枢活动减弱,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增强,心迷走神经抑制,心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搏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
特点:适宜的刺激是机械牵张
生理意义: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与心肌细胞膜上贝塔一受体结合,使心脏活动增强;作用于血管细胞膜上的α受体缩血管,作用于贝塔2受体舒张血管
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贝塔一受体,使心脏活动增强
作用于血管细胞膜上阿尔法受体,广泛缩血管,使动脉血压升高
血管紧张素
生理作用:直接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升高血压 促进交感缩血管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加强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1,静息电位:-90mv
2.动作电位: 0期:钠离子快速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钾离子外流 2期(平台期):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达到平衡 3期(快速复极末期):钾离子外流 4期(恢复期):钙钠交换,钠钾泵
3.动作电位的特点:有平台期,动作电位时程长
窦房结p细胞跨膜电位
1.无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有0,3,4期 ②0期去极速度慢,幅度低于0mv ③4期自动去极化是心肌自律细胞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浦肯野纤维的动作电位
1.无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的特点: 4期自动去极化,其余同心室肌细胞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电生理特性:自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机械特性:收缩性
自律性(工作细胞没有)
概念: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产生基础:4期自动去极化
衡量指标:自动兴奋频率
窦性心律: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其所形成的心跳节律。
兴奋性
浦肯野纤维>心房肌心室肌>房室结
1.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分期 时间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0期~-55mv 0 局部反应期 -55~-60mv 极低 相对不应期 -60~-80mv 低 超常期 -80~-90mv 高
2.特点: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3.意义: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保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实现心脏泵血
4.期前收缩(早搏) 代偿间歇(脱失)
传导性
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房室交界结区细胞传导最慢
1.途径: ①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 ②窦房结,心房肌,优势传导通路,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
2.兴奋传导特点: ①房室交界传导慢(房室延搁);意义:保证房室先后收缩,有利于射血充盈。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 ②浦肯野纤维传导快;意义:保证心室肌同步收缩,有利于射血。
收缩性
特点:①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②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③对细胞外钙离子浓度依赖性大
心肌细胞的类型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自律细胞: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
体表心电图
心电图反映的是心脏的生物电变化,与心脏机械运动无关
P波:两心房去极化 QRS波:两心室去极化 T波:两心室复极化 P-R间期:心房开始去极化到心室开始去极化所需的时间 Q-T间期:两心室从去极化开始到完全复极所需的时间 S-T段:心室全部去极化,心室肌细胞均处于平台期。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
概念: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决定因素:心率
特点:①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 ②房室先后收缩 ③房室的收缩期比舒张期短 ④有全心舒张期
心脏的泵血过程
过程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心动周期中的压力变化
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最高, 动脉压最高
心动周期中的瓣膜变化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舒张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
心泵功能的评价
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搏出量
①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或压力): 前负荷增加,搏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②后负荷(动脉血压): 一定范围内,后负荷增加,搏出量可恢复到正常值。 ③心肌收缩能力:影响因素有钙离子;去甲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心率
①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②心率>180次/min,心输出量降低 ③心率<40次/min。心输出量降低
心音和心音图
产生: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特点 低而长 高而短 产生原因 房室瓣关闭 动脉瓣关闭 产生时间 等容收缩期初,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等容舒张期初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听诊部位 心尖部 心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