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这里面包括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袁书卷主编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思维导图脑图简约重点知识概括整理等。
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分为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个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的知识框架梳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什么是学习
广义的学习
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和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心理的比较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
学习的类型
加涅的学习分类
学习水平分类(1965)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
连锁学习(1971)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具体概念学习(1971)
定义性学习(1971)
规则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运动技能
态度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学习过程的性质
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
我国的分类
潘菽
知识的学习
技能和熟练学习
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
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
冯忠良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
社会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无条件性反射与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
学习律
习得律
消退律
泛化律
分化律
高级条件作用
强化理论
消退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
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桑代克的试误说
关于学习实质的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情境与反应形成联结,即形成S-R的联结
效果律
准备律
练习律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反应与刺激情境 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强化-联结“学说
行为塑造技术
强化原理
强化物
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维持在某一反应水平的刺激
一级强化物
二级强化物
强化
利用强化物使某一操作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
强化的类型
正强化
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
撤销某一刺激后,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程序教学(原则)
小步骤
积极反应
及时反馈
低错误率
自定步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
攻击行为习得的实验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再现
动机过程
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学习理论的三元取向-交互作用观
个人-环境-行为
班杜拉的示范教学
真实的示范、象征性的示范和创造性的示范
确认适当的榜样
建立行为的价值
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造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位置学习
有目的
形成认知地图
对目标位置的知识
潜伏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学生主动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
知识表征系统
动作表征
表象表征
符号表征
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
获得
转化
评价
发现学习是学习的最佳方式
经过自己的探索,从不同事例中独立地发现知识,掌握规律或原理的学习过程
发现学习的优点
提高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内在动机
培养发现的技巧
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
结构教学理论
结构教学观
发现教学模式
奥苏贝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
含义:学生把学习的内容加以内化,把新知识结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
实质
实质性联系
非人为联系
条件
外部条件:新知识(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已有知识和心向
学习者具备已有旧知识
学习者意愿联系新知识
心理机制:认知同化
新知识代表的观念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理解新知识的意义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含义
学习新内容之前,先提供给学生一些包摄性比较广、概括水平高的最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分类
说明性先行组织者
比较性先行组织者
动机机制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提倡课堂讲授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结果的关键是成绩的评定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理论基础
自然人性论
自我实现人格论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
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一致性
移情性理解
学习目的:成为应该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
类型
无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学习者各部分的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特点
全神贯注
自动自发
全面发展
自我评估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
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要自主学习
要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
让学生身处应该和谐、融洽、被关爱和理解的氛围
要强调做中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产生
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朝着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方向发展的理论
中心观点:知识和意义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所建构起来对现实世界的解释
取向
个人建构主义(皮亚杰)
社会建构主义(维果茨基)
主要观点
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相对性
学生观: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学习规: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习的个人建构过程
生成学习
主动解释、选择、推论信息
理解总是涉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
认知灵活性理论
个体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重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知识有结构良好/不良(灵活运用)领域的知识
学习阶段
初级:知识再现
高级:灵活运用
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支架
认知学徒制
情境性学习
主要特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鼓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强调实际的案例和情景
认为教师的作用只是帮助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