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位于骨组织包绕的颅腔和椎管内,运用一般物理检查价值有限,影像学检查技术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导图更有利于系统学习和记忆。
编辑于2021-11-22 15:45:51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一般检查检查技术
X线检查
比较少运用观察骨质情况,DSA检查主要用于检查血管
头颅平片
一般采用后前位及侧位
X线表现:头颅大小和形状、颅骨骨质、密度结构—颅骨骨折及颅骨肿瘤
局限性强:诊断信息有限、临床表现明显但是无异常发现
DSA:血管造影
超声检查
局限性强,婴幼儿可以运用
CT检查
首选检查及主要的检查方法,对部分疾病及椎管内病变价值有限
平扫:常规检查,主要的检查方法
CT增强: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包括增强、CTA、CTP
后处理技术:薄层技术、多平面重组、MIP
MRI
主要检查方法和重要的补充方法,软组织分辨率高,部分疾病首选,对钙化病灶及外伤病变价值有限
平扫:常规检查方法,主要检查方式
增强:显示平扫未发现的病灶
MRA:效果不如CTA
正常影像学表现
基本病变表现
头颅基本病变X线平片表现
头颅基本病变CT与MRI表现
CT密度改变
高密度:钙化、出血
等密度:部分肿瘤、血肿吸收期
低密度:大部分病灶都是低密度,脂肪、水肿等
混杂密度:环形强化
MR信号改变:T1、T2的改变
结构形态的改变:占位效应、脑萎缩、脑积水
对比增强的改变
脊柱和脊髓基本病变CT与MR表现
主要基本诊断
脑病变
脑肿瘤
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按细胞分化等级分I—IV级,I级分化良好,III和IV级呈弥漫性浸润生长,II级介于两者之间;II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II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V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CT表现
I和II级星形细胞瘤
脑内低密度灶,类似水肿
边界多不清楚
大部分周围不出现水肿,少量肿瘤可出现中度水肿
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少数变现囊壁轻微强化
III和IV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为主,低密度为肿瘤坏死或囊变区边界清楚光滑,高密度出现出血钙化,但是钙化出现概率低
大部分周围都有水肿
增强扫描:不规则环状或花环状强化;环壁瘤结节;沿胼胝体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
占位效应:各级肿瘤均有,其中III和IV级占位效应最为显著
MR表现
I和II级星形细胞瘤
脑内占位性病变,边界不清楚
T1低信号,T2高信号
周围组织轻度水肿
增强扫描同CT
III和IV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信号不均匀,多见囊变,坏死、出血的混杂信号
病灶边缘不清楚,
周围水肿明显,占位效应显著
增强扫描为不均匀强化,可呈不规则强化或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可见瘤结,沿胼胝体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
脑膜瘤
一般特点
占颅内肿瘤的15%—20%;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多见于成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两倍
好发部位: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脊、桥脑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在脑室内
病理生理
肿瘤多为球形胞膜完整,质地坚硬,可有钙化,少数有囊变坏死和出血
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供血动脉来自脑内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脑膜支
脑膜瘤多靠近颅骨,易引起颅骨改变,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大脑凸面脑膜瘤常有癫痫发作、位于功能区的脑膜瘤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CT表现
边界大部分为等或稍高密度,密度均匀,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硬膜,边界清楚
肿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囊变较少
大部分肿瘤周围无水肿或轻度水肿,当肿瘤压迫静脉或静脉窦时出现大片水肿
颅骨破坏增厚或变薄
增强扫描:均匀一致的显著强化,边界锐利
MRI表现
信号多与皮质接近,T1和T2为等或稍高信号
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坏死、囊变
增强后出现明显均匀强化,临近脑膜增厚并强化称为脑膜尾征
MDA:可明确肿瘤对静脉的压迫程度、静脉内血栓
垂体瘤
一般特点
鞍区肿瘤,多为腺瘤占脑肿瘤10%,30–60岁多见;按大小分为大、小腺瘤,大于10mm为大腺瘤,小于10mm为小腺瘤
微腺瘤常有分泌功能如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素瘤;大腺瘤一般无分泌功能,常压迫周围邻近组织产生相应临床症状
肿瘤可伴有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
临床表现
无功能性腺瘤常诊断较晚:肿瘤压迫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压迫正常垂体腺出现功能低下
有分泌功能垂体瘤发病初期就可发现,大多数为微腺瘤:泌乳素微腺瘤表现为乳溢—闭月综合征、生长激素微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征
垂体微腺瘤
部位:鞍内、大小<10mm、诊断要点:垂体内病变部位强化较周围正常垂体晚、最佳诊断方法:动态扫描(MRI)
垂体大腺瘤
部位:鞍内或鞍上生长,巨腺瘤可侵犯颅底、大小>10mm、形态‘8’或雪人征、诊断要点:鞍内病变与垂体难以分开、强化方式:早期明显,不均匀强化
听神经瘤
一般特点
是颅内神经鞘瘤最常见的一种,占脑肿瘤的8%—10%、常见于30–60岁成人,儿童少见
好发于桥脑小脑角区,占比80%—90%,主要临床表现听力功能减退
诊断
桥脑小脑角区类圆形肿块、可侵入第四脑室
均匀、环状强化
内听道扩大、听神经增粗
占位效应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源于胚胎期颅咽管残留细胞的良性肿瘤
仅次于垂体瘤,为蝶鞍区第二常见肿瘤,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高颅压、视力视野损害、内分泌功能低下
肿瘤以囊变和囊实变为主,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大多数实体部分或囊壁可见钙化,呈蛋壳样钙化、阻塞第三脑室形成脑积水
脑转移瘤
一般特点
占脑肿瘤的20%,发病高峰为40–70岁
原发病灶男性多见于肺癌,女性多见于乳腺癌,老年人最常见肿瘤
常见于幕上大脑半球,顶枕叶灰白质交界区
1/3左右单发、2/3左右多发
肿瘤常出现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
CT表现
脑内为单发或多发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节灶,边缘水肿,有小病灶、大水肿的特点,增强扫描为明显环形强化
MRI表现
T1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均匀强化
转移瘤坏死时,增强扫描为环形强化
脑外伤
脑组织挫裂伤
脑血管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组织肿胀常合并脑膜炎脑组织或脑血管撕裂,常位于颅内血肿受力点或对冲部位
脑组织内血肿
脑组织外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
脑膜血管损伤所致如脑膜中动脉;位于颅骨和硬脑膜之间,颅骨与硬脑膜比较紧密,一般呈梭形(高密度影);常有临近颅骨骨折
临床症状:昏迷—苏醒—昏迷
硬脑膜下血肿
多由桥静脉和静脉窦损伤所致;血肿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呈新月形;比较少有颅骨骨折
临床症状:多昏迷,很少中间苏醒
蛛网膜下出血
儿童多见,出血部位多位于脑裂、脑沟、脑底池,外侧裂池见高密度影
弥漫性轴索损伤
又称剪切伤,头部受旋转暴力致大脑中轴发生旋转运动导致脑白质、灰质、脑干、及小脑等受到剪切力损伤,引起弥漫性轴索断裂、点片状出血和水肿
脑外伤并发症
脑萎缩
交通性脑积水,多由蛛网膜出血和脑室出血
脑软化或脑穿通性囊肿,多见于脑挫裂伤
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
指非创伤性脑实质内血管自发性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病死率在脑血管疾病中首位,多见于50以上的人群
出血部位多见于基底节、丘脑、桥脑、小脑比较容易进入脑室
临床表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逐渐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意识障碍等
病理分期:超急性期(<12小时)、急性期(12小时—2天)、亚急性期(2天—2周)、慢性期(2月以后)
CT
急性期:高密度影,灶周围水肿,有占位效应
亚急性期:高密度影像心性缩小,密度降低,周围水肿减轻,增强时环形强化
慢性期:低密度灶直到和脑脊液样
脑梗死
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缺血性脑梗死
CT表现
24小时后呈现低密度影,呈扇形,部位与范围内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无占位性病变
增强扫描可呈轻度脑回状强化
1–2月后呈低密度脑软化或脑萎缩
MRI
检出脑梗死较为CT敏感
6小时内细胞毒性水肿,含水量高
6小时后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血脑屏障被破坏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发病一周后可应血流再灌注发生梗塞区内出血转为出血性梗死
CT:平扫于低密度影出现散在高密度出血灶
腔隙性脑梗死
脑实质髓质穿支动脉闭塞导致,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
CT:缺血灶大小大约10–16mm 低密度影
颅内血管畸形
动静脉血管畸形(最常见)
好发于大脑前、中动供血区,由扭曲增粗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构成
静脉血管畸形 毛细血管静脉畸形
颅内动脉瘤
DSA为金标准、CTA为首选检查方法、MRI血栓形成
CT
无血栓动脉瘤
部分血栓动脉瘤:血栓呈等密度影,增强后不强化
完全血栓动脉瘤:可有钙化,增强后仅有瘤璧强化
颅内感染
脑脓肿
多见于幕上颞叶,常见致病菌为金葡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感染途径:耳源性(最常见)、 血源性、外伤手术后直接感染、隐源性
病理分期:急性脑炎期、化脓坏死区、脓肿形成期
临床表现:初期有急性感染症状,胞膜形成后颅内压升高,局部定位征,可形成脑疝或脓肿溃疡
强化方式为环形强化
DWI是区别脑囊肿和星形胶质瘤的技术,其中脑囊肿会强化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寄生虫(猪带绦虫)所感染的颅脑疾病,是最常见的脑内寄生虫病囊虫死后退化为钙化点
影像学表现
脑实质型,脑内散在多发的低密度小囊,囊腔内致密小点代表囊虫头节,头节增强会强化
脊髓病变
检查技术
脊柱平片:正、侧、斜位
脊髓血管造影:CT和DSA技术诊断椎管内血管畸形,其中DSA是诊断血管内畸形的金标准
脊柱CT评估骨质情况,外伤或肿瘤骨质破坏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MRI脊髓及椎管性病变诊断首选和主要的检查方法
脊柱和脊髓基本病变的CT和MRI表现
脊髓增粗:空洞,肿瘤和水肿
脊髓移位:肿瘤压迫
脊柱骨质改变:锥体改变和椎间孔的扩大
肿瘤
脊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神经鞘瘤、脊膜瘤
硬膜外肿瘤:转移瘤和淋巴瘤
MR可以直观显示椎管肿瘤及其周边关系,对于肿瘤的定位具有可靠诊断价值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伤,分为出血型和非出血型,后者表现为脊髓水肿预后良好
X线脊椎骨折,锥体滑落椎管连续性中断
CT:对骨质破坏、椎管结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MR I:可以直观显示外伤性椎管狭窄、脊髓损伤类型、部位、范围和程度,临床上怀疑脊椎损伤首选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