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
这是一篇关于消化的思维导图,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将食物研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把食物不断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
编辑于2021-11-26 14:23:21消化和吸收
消化生理概述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将食物研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把食物不断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 化学系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由消化液中的酶分别把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具有自律性(离体后仍能进行节律性收缩舒张) 3.具有紧张性(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4.具有伸展性 5.对不同刺激敏感性不同(对电刺激较不敏感)
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较小,且不稳定,实测值为-50~-60mV)主要依靠钾离子外流 2.慢波电位(自发的的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频率较 慢) 慢波频率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基本电节律。 3.动作电位,主要依靠钙离子内流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酶,粘液、抗体、离子、水组成)
1.稀释食物 2.提供适宜的PH 3.多种消化酶水解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使之便于吸收 4.黏液、抗体保护消化道粘膜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作用
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促进消化道的活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肠胃运动和分泌
外来神经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开放型(大多数);闭合型
胃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种激素主要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 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
促胃液激素: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延缓胃排空;促进胃肠运动和胃肠上皮生长 缩胆囊素: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抑制胃排空;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的生长 促胰液素:刺激胰液及胆汁中碳酸氢根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抑制胃排空
吸收
1.口腔和食道不吸收(除部分药物); 2. 胃吸收酒精和少量水份; 3.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4.大肠主要吸收水和无机盐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1.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2.吸收面积大 3.毛细血管和淋巴血管丰富 4.时间停留较长
1.水的吸收:以渗透方式吸收水 2.无机盐的吸收:钠的吸收、铁的吸收(食物中铁为三价铁,由维生素C还原成二价铁才能被人体吸收——胃大部分切除者容易产生缺铁性贫血) 、钙的吸收(只有变成钙离子才能被吸收——影响因素:维生素D和机体对钙的需要量)、负离子吸收 3.糖的吸收: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己糖>戊糖、且半乳糖和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大部分单糖吸收是主动过程,从肠腔——细胞内——组织间液{依次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蛋白质的吸收 :从肠腔——细胞内——组织间液{依次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5.脂肪的吸收:长链脂肪酸吸收后与载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后扩散进入淋巴循环 6.胆固醇的吸收:游离胆固醇被小肠吸收,在小肠黏膜上被酯化,最后与载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淋巴循环 7.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B12被回肠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被回肠吸收——‘十二点回单位‘】
萎缩性胃炎或胃大部分切除后,由于内因子分泌不足,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
口腔内消化与吞咽
唾液的分泌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6.6~7.1 水占99%,有机物为黏蛋白、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唾液淀粉酶
唾液的作用
1.湿润和溶解食物 2.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3.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 4.进入体内的重金属可通过唾液排出
唾液分泌的调节
属于神经调节,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望梅止渴)
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分泌量多而固体少的稀薄的唾液分泌(阿托品为M受体拮抗剂,抑制唾液分泌) 交感神经使分泌量少而固体成分多的唾液
吞咽
口腔期:食团从口腔进入咽的时期,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咽期:食团从咽部进入食管上段的时期
食管期:食团从食管上端经贲门进入胃的时期,主要通过食管的蠕动实现。
胃内消化
胃液的分泌
1.贲门腺:为黏液腺,碱性黏液 2.泌酸腺:为混合腺,包括壁细胞(盐酸)、主细胞(胃蛋白酶原)和颈黏液细胞 3.幽门腺:分泌碱性黏液,分布于幽门部
外分泌腺
1.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布于胃窦 2.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分布于胃底 3.肠嗜络样细胞:合成释放组胺 ,分布于胃酸区内
内分泌细胞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pH0.9~1.5)
1.盐酸:也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 盐酸分泌机制 是一个主动转运的过程,依赖质子泵,水解ATP (奥美拉唑为其抑制剂,用于治疗消化性胃溃疡) 【餐后碱潮】HCO3-进入血液暂时引起
盐酸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 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有利于水解 3.杀灭胃内细菌和维持小肠内无菌状态 4 .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 5.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缺铁性贫血)
2.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分泌,一般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在HCL作用下转变为胃蛋白酶,水解水中非必须蛋白质,当pH超过5.0时,胃蛋白酶便完全失活 3.内因子:壁细胞分泌的一种被称为内因子的糖蛋白,保护维生素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话,能促进对维生素B12的吸收,防止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症 4.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本质为糖蛋白,可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胃黏膜屏障,防止胃腔内的氢离子向粘膜上皮细胞扩散】
黏膜的保护作用
大量饮酒或大量服用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药物会破坏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硫酸铝对屏障由保护作用,治疗消化性胃溃疡【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神经调节、迷走神经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共同传出神经 特点: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多,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量均很高,受食欲影响 胃期胃液分泌:神经-体液调节、胃液占60%,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高 肠期胃分泌:体液调节、胃液量少,促胃液素的促进
调节胃液因素
促进胃液分泌因素: 1.迷走神经 2.组胺(西咪替丁为受体阻断剂) 3.促胃液素 4.铃蟾素 抑制胃液分泌因素: 1.盐酸(负反馈调节,抑制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小肠分泌促胰液素来抑制胃酸分泌) 2.脂肪(脂肪促进小肠粘膜分泌肠抑胃素)——林可胜 3.高张溶液(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酸分泌和胃排空) 4生长抑素、表皮生长因子、抑胃肽
胃的运动
胃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容受性收缩 3.蠕动
胃排空及其控制
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糖类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混合食物需要4~6小时排空) 控制 1.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运动加强 2.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肠-胃反射、促胰液素、抑胃肽抑制胃运动,延缓胃排空 3.胃排空直接动力——胃和十二指肠的压力差,原动力——胃平滑肌的收缩
肝脏的消化功能
一、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 二、代谢功能: 1.肝与糖的代谢 2.肝与蛋白质的代谢 3.肝与脂肪的代谢 4.维生素代谢 5.激素代谢 三、肝脏的解毒功能 四、肝脏防御和免疫功能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分泌
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pH7.8~8.4)
有较高浓度的碳酸氢根离子(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二氧化碳水化成碳酸)【中和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和Cl离子以及蛋白质(消化酶)
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辅脂酶的存在下发挥作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激活糜蛋白酶原】、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胰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反射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 体液调节:1促胰液素是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S细胞产生,主要作用于胰腺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水和碳酸氢根 2.缩胆囊素: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也称促胰酶素,与促胰液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因素:蛋白质>脂酸钠>脂肪(糖没有刺激作用)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肝细胞分泌胆汁)
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1.肝胆汁呈金黄色(pH7.4)弱碱性 2.胆囊胆汁呈深棕色(pH6.8)弱酸性 【胆汁的主要成分】 为水、胆盐、卵磷脂、胆固醇、胆色素,钠钾等离子,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当胆固醇较多时或卵磷脂过少时,会形成胆固醇结石 【作用】 1.促进脂肪的消化 2.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肠-胆循环)胆盐的利胆作用
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高蛋白刺激作用最强) 1.神经调节:反射传出途径时迷走神经 2.体液调节: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胆盐
胆囊的功能 1.储存和浓缩胆汁 2.调节胆管内压和排出胆汁
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弱碱性液体,分泌肠激酶
小肠液分泌的调节:1.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十二指肠分泌 2.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血管活性肽均能刺激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的运动
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利消化、利吸收、利血循、推食糜】由上到下小肠分节运动频率减慢 3.蠕动
小肠的运动调节:交感抑制、副交感促进 回肠括约肌的功能: 1.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排入大肠,有利于小肠的完全消化和吸收 2.阻止大肠内食物残渣的倒流
大肠的功能
一、大肠液的分泌:分泌物富含黏液和碳酸氢根离子,还有少量二肽酶和淀粉酶,最重要的是黏液蛋白【保护肠黏膜和润滑作用】 二、大肠的运动形式:1.袋装往返运动 2.分节运动和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 排便:中枢为骶髓,大脑皮层引起便意(若人们对便意予以制止,会使直肠失去正常的敏感性) 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1.糖及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 2.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 3.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
口腔内消化与吞咽
唾液的分泌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6.6~7.1 水占99%,有机物为黏蛋白、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唾液淀粉酶
唾液的作用 1.湿润和溶解食物 2.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3.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 4.进入体内的重金属可通过唾液排出
唾液分泌的调节
属于神经调节,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望梅止渴)
副交感神经(+) 使分泌量多而固体少的稀薄的唾液分泌(阿托品为M受体拮抗剂,抑制唾液分泌) 交感神经(+) 使分泌量少而固体成分多的唾液
吞咽
口腔期:食团从口腔进入咽的时期,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咽期: 食团从咽部进入食管上段的时期 食管期:食团从食管上端经贲门进入胃的时期,主要通过食管的蠕动实现。
肠胃反射:可抑制胃排空,抑制胃酸分泌(十二指肠内酸度增加)
消化道是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