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的发展心理
该思维导图阐释了中学生能力、情绪情感,这种类型的研究对于迷茫年纪中的中学生以及教师的管理起到一个很大帮助。
编辑于2021-12-09 09:40:48中学生的发展心理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过渡性
幼稚--成熟,半幼稚半成熟
闭锁性
内隐,不轻易吐露心声
社会性
关注社会生活
动荡性
不稳定,情绪起伏、思想极端
独立性
出现一定的“成人感”
不平衡性
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心理和社会关系发展不同步
中学生性心理特点
性意识出现
性情感发展
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交往方式的隐蔽性
交往动机的多样性
交往欲望趋向强烈
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
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原则
适度原则
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
克服羞怯
真实坦诚
留有余地
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和爱情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概念
个体对自己及自己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认知
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认识自我
自我体验
伴随自我认知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情感表现
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的成分
自控力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
1-3周岁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
3周岁以后
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
青春期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实现的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特点
注意发展特点
有意注意逐渐取代无意注意的优势地位
注意的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注意的广度接近成人
注意的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注意的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记忆发展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思维发展特点
抽象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初中阶段
思维活动仍需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初三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经验型
高中阶段
逐步摆脱感性经验的限制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优势地位
理论型
基本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
发展的实质
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发展的结构
图示
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
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例:鸟--麻雀
量变
顺应
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例:鸟--鸵鸟
质变
平衡
同化与顺应之后的结果
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表现为感觉和动作的发展
客体永恒性
9-12个月开始获得
指儿童意识到当物体不在眼前时,它仍然是存在的
小白象实验、幕布实验
前运算阶段(2-7岁)
万物有灵论(泛灵论)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例:月亮跟着我走
自我中心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
自我为中心体现在儿童语言中的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
独白
集体独白
三山实验
思维具有不可逆、刻板性
思维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推的不可逆性
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事物的其他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
吉姆的兄弟
思维不具有守恒性
判断只能用一个标准或维度,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量杯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形成了守恒概念
思维具有可逆性
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性
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简单抽象思维
但必须要有具体事物支持
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具有多维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事物进行一定的概括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思维具有可逆、补偿、灵活性
钟摆实验
教育价值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构建儿童自己的图式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应从四个方面评价人类的发展
微观发生发展层面
个体发生发展层面
种系(系统)发生发展层面
社会历史发展层面
心理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制
人和动物共有
高级心理机制
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人类特有
最近发展区
儿童发展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水平
另一种是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启示
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育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跳一跳,摘个桃
支架式教学
教师是学生实现发展与成长必要的帮助者
内化学说
外部语言符号转为内在的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的类型
场独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
内部参照,不易受外界的干扰
场依存
外部参照,易受其他人的影响
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
速度慢、精度高、深思熟虑
冲动型
速度快、精度低、容易出错
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
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唯一答案
发散型
思路向多个方向扩散,寻找各种可能性,多个答案
整体型和序列型(同时型和继时型)
整体型(同时型):一系列问题组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
序列型(继时型):重视一系列问题的逻辑,解决问题时一步一步分析问题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
情绪
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得到满足的轻重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特点
主观性
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
还有半瓶水
社会性
社会条件不同,面对同样的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不同
两极性
同一个人,两种对立情绪
喜极而泣
分类
心境
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时间长、强度弱、弥散性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人逢喜事精神爽
激情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短暂的、强烈的、爆发的
成功后的欣喜若狂
应激
由于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险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紧急突发,未知状况
火灾、地震、急刹车
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情绪源于身体的反馈
刺激--生理反应--情绪
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产生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刺激--丘脑--情绪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情绪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又称认知--生理结合说
生理唤醒+认知性唤醒+环境因素
认知对情绪产生起决定性作用
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爆发性和冲动性
体验迅速、强烈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起伏波动大,两极性明显
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合理宣泄法
注意转移法
意志调节法
幽默法
补偿法
情感
概念
与人的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分类
道德感
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德标准
理智感
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智力活动
美感
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觉得蒙娜丽莎很美
审美标准
情绪与情感
区别
情绪
自然需要,人和动物,产生早,情境性和动摇性,外显性和冲动性
情感
社会需要,人类特有,产生晚,稳定性和深刻性,内隐性和持久性
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意志
概念
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观点:两个都想要
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既想...又想...
双避冲突
观点:两个都不想要
例:前有断崖,后有追兵
既不想...又不想...
趋避冲突
观点:同一事物两种相反态度
例:想吃又怕胖
既想...又不想...
多重趋避冲突
观点:多个兼具好恶的目标选择其一
例:找工作,面临多重选择
既想...又不想... 既想...又不想...
意志品质
自觉性
对立面
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果断性
对立面
优柔寡断和武断
坚持性
对立面
动摇性和执拗性
自制性
对立面
任性和怯懦
中学生人格发展
人格的定义
构建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特征
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性(整体性,统合性)
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各方面和谐一致--健康
否则可能出现“分裂人格”
功能性
人格决定命运
比如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强者--奋发拼搏;弱者--一蹶不振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环境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
个人主观因素
主观
人格结构
气质
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
气质是先天的,无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特征
胆汁质
优点
精力旺盛、热情率真
缺点
冲动、鲁莽
代表人物
张飞、李逵
多血质
优点
活泼、爱交际
缺点
少耐性,见异思迁
代表人物
王熙凤
粘液质
优点
安静稳重、踏实、自制力强
缺点
可塑性差,死板
代表人物
林冲、薛宝钗、科学家
抑郁质
优点
观察力强
缺点
多愁善感
代表人物
林黛玉
气质与教育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胆汁质:直截了当,培养自制力
多血质:定时提醒,适时引导,培养专一精神
粘液质:耐心教育,多给时间
抑郁质:委婉暗示,多关心爱护
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性格
概念
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个性(人格)的核心
后天形成,有好坏之分
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核心)
对周围人、事物的态度
文明礼貌、认真负责、谦虚、自私自利、不负责任、自大
意志特征
自觉确定目标、调节行为
果断、盲目、意志力强、随大流
情绪特征
情绪活动方式
积极乐观、消极悲观
理智特征
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独立思考、借用他人现成的答案
发展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基本欲望、冲动本能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协调作用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道德至上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群体共有
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 南方人精明、北方人豪爽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最典型
中心特质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5-10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
不太重要的特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
决定外显行为的潜在变量,是人格的本质
福利曼和罗斯曼A-B型人格理论
A型
进取心强、紧张、急躁、自我压力过大
B型
安宁松弛、中庸、按部就班,不喜欢紧张的情境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口唇期(0-18个月)
通过吮吸、吞咽、咬等获得快感
快感集中在口腔部位
肛门期(18个月-3岁)
对大便的控制,会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他们意识到,能自我控制的事物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门部位
性器期(3-6岁)
开始有了性别的意识。他们开始变得更愿意跟异性父母亲密,同时会对同性的父母出现排斥的心理
俄狄浦斯情结
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
潜伏期(6-12岁)
更重视和同性的交往,“性”中立
生殖期(12-18岁)
心理和生理都趋向成熟,最终做好了生殖的准备
青春期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异性的那种渴求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婴儿期(0-1.5岁)
信任感VS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5-3岁)
自主感VS羞耻感
学前期(3-6岁)
主动感VS内疚感
学龄期(6-12岁)
勤奋感VS自卑感
青春期(12-18岁)
同一性VS角色混乱
我是谁?我将来做什么
成年早期(18-30岁)
亲密感VS孤独感
成年中期(30-60岁)
繁殖感VS停滞感
成年晚期(60岁以后)
自我整合感VS绝望感
中学生能力的发展
能力定义
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分类
按能力的构造分
一般能力
智力
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
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综合能力
如数学能力、文学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
按发展趋势不同分
流体能力
先天禀赋,先增长后降低
20岁之后发展达到顶峰,30岁后随着时间增长而降低
解决问题的能力
晶体能力
后天学习,一直增长
以掌握社会文化和经验为基础的智力,是长期学习的结果
习得经验方法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
音乐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人际智能
自省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自然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早期经验
学校教育
环境和教育
实践活动
主观智能
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