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辩事由
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思维导图,包括它的概念和特定、分类、抗辩事由的适用、总责编的抗辩事由、侵权编的抗辩事由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12 16:12:52抗辩事由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和特定
(一)概念
行为人针对受害人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该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和理由。
(二)特点
1.客观性
即证明某种客观情况存在的情况,单纯的否认性事实不能作为抗辩事由
2.对抗性
足以导致对方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单纯请求谅解的事实也不能成为抗辩事由
3.法定性
子主题
二、分类
主张抗辩事由达到的结果目的不同(一)免责事由与减责事由
1.免责事由:能够完全免除行为人的事由
2.减责事由:只减轻行为人责任的事由
抗辩事由性质不同(二)正当理由与外来原因
1.外来原因的抗辩事由
(1)含义:损害不是被告或不完全是被告行为造成的,是外界因素或他人造成的,或者是被告与他人行为共同造成的。
(2)类型:不可抗力、与有过失、受害人故意、第三人原因
2.正当理由的抗辩事由
(1)含义:损害是被告的行为造成的,但被告是有正当理由的。
(2)类型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紧急救助、自甘风险、自助行为
适用范围(三)民事责任与侵权责任
1.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总责编规定的抗辩事由
不可抗力(180)
正当防卫(181)
紧急避险(182)
紧急救助(184)
2.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侵权编规定的抗辩事由
与有过失(1173)
受害人故意(1174)
第三人原因(1175)
自甘风险(1176)
自助行为(1177)
三、抗辩事由的适用
1.民法典1178
本法和其他法律对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应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含义:优先法特别适用
2.本法另有规定:除总责编的规定除外,还有1237-1240、1245、1246、1252等。
3.其他法律另有规定:邮政法48、专利法69、民用航空法126、旅游法70、电子商务法57等。
第二节 总责编的抗辩事由
一、不可抗力
(一)认定不可抗力的学说
1.主观说
2.客观说
3.折衷说(二元说)
认为不可抗力在性质上具有客观性,与当事人的主观意志无关,但在认定不可抗力事件时,要看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
(二)概念与构成要件
1.概念
民180第三款: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2.构成要件
(1)主观标准——不能预见
(2)客观标准——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
(三)类型
1.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水、海啸、雷电等
2.社会事件:战争、海盗、罢工、政府行为等
(四)法律适用
民180第一款: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1.不能履行民事义务
(1)在合同法上指不能履行合同义务
(2)在侵权法上是指负有法定义务的人不能履行义务
2.不承担责任
(1)完全不能履行义务的:免除责任
(2)部分不能履行义务的:减轻责任
3.法律另有规定
环保法41第三款:完全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
大气污染防治法63: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措施,让然不能避免造成大气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
二、正当防卫
(一)概念
正当防卫:是指当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合法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时而采取的防卫行为。
(二)构成要件
1.侵害事实正在发生
2.侵害行为是不法的
3.以合法防卫为目的
4.只能针对加害人本人
5.不得超过必要限度(根据个案判断)
(三)法律适用
民181: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1.第一款:正当防卫——不承担责任
2.第二款:防卫过当——承担适当责任,
(1)责任范围
对“不应有的损害”承担责任
(2)适当责任
减轻防卫人的责任,但不能免除责任
3.防卫过当的认定
(1)被防卫的合法权益的性质
(2)不法侵害的手段、强度
三、紧急避险
(一)概念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免受更大损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而采取的造成他人较小损失的紧急措施。
(二)构成要件
1.危险正在发生,威胁合法利益
2.采取避险措施,确实迫不得已
3.避险造成损害,并未超过限度
(三)法律适用
民182:因紧急避险而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1.危险来源
(1)人为险情
(2)自然险情
2.责任承担
(1)人为险情: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责任,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
(2)自然险情: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3.避险过当
(1)过当的类型
采取的避险措施不当
避险行为超过必要的限度
(2)过当的后果
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害
(3)避险人责任
承担适当责任
(四)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之比较
1.共同点
(1)成立前提:合法利益遭受危险
(2)行为目的: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利益
(3)行为后果: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2.不同的
(1)危险来源不同
除人为原因外,还可来源于自然界
只能是人的不法侵害
(2)行为要求不同
采取紧急避险行为是排除危险的唯一方法
采取正当防卫行为并不一定是唯一方法
(3)损害程度不同
造成的损害应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造成的损害应与侵害可能造成的损害相适应
(4)行为对象不同
避险行为可以针对加害人、第三人或者物品实施
防卫行为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
(5)立法思想不同
两害相权取其轻
合法不应对非法让步
(五)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与见义勇为的关系
1.为保护他人利益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是见义勇为
2.立法目的不同
(1)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解决行为人造成损害的责任问题——行为正当:不承担责任;行为过当:适当承担责任
(2)见义勇为:解决行为人造成损害的责任问题——侵权人承担责任或或受益人给予补偿
四、紧急救助
(一)概念
是指在情势紧急时对遭受困难的人予以救助
(二)法律适用
民184: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1.救助情形具有紧急性
2.救助行为具有自愿性
3.救助人不承担责任
第三节 侵权编的抗辩事由
一、与有过失
(一)概念
民法典1173:被侵权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二)法律适用
侵权法26: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1.过错:仅指过失,不包括故意
2.适用范围
(1)过错责任(包括推定过错)案件均可适用
(2)无过错责任案件也可适用,另有规定除外
民1237
3.限定为同一损害
4.包括对损害的扩大有过错的
(三)抗辩结果
可以减轻被侵权人的责任
1.一般侵权行为:是否减轻侵权的幅度与过失程度相关联
2.特殊侵权行为: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1239
二、受害人故意
(一)概念
受害人故意是指受害人明知其行为会对自己造成损害后果而追求或者翻个该后果发生
(二)法律规定
(三)抗辩效果
1.一般侵权行为: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2.特殊侵权行为: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1245、1246、1247
3.受害人的故意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有受害人进行赔偿
三、第三人原因
(一)概念
是指受害人的损害不是由于被告的原因而是由于第三人
(二)第三人与被告的关系类型与责任承担
1.完全是第三人原因造成损害:第三人承担全部责任,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2.第三人与被告构成共同侵权行为:二者承担连带责任
民1168: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民1169第一款: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3.第三人与被告构成分别侵权行为的:二者承担连带责任或按份责任
民1171:
民1172:
四、自甘风险
(一)概念与意义
1.概念:是指受害人将自己置于危险环境或场合而自愿承担可能发生的损害后果
2.意义
(1)合理分配风险活动各方的责任
(2)预防和减少损害的发生
(3)促进文体活动,增强人们体质
(二)法律适用
民1176第一款: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具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1.适用范围:文体活动等有风险的活动
2.适用对象:仅适用于自愿参加者
(1)自愿:应理解为知晓某项活动存在风险
(2)文体活动的参加者:运动员、裁判员、演职人员
3.其他参加者的责任
(1)其他参加者正常进行体育活动:不承担责任
(2)其他参加者有故意、重大过失:应承担责任
(三)民法典1176条的溯及力
2020《适用民法典时间效力规定》16:民法典施行前,引起的纠纷案件,适用1176条
五、自助行为
(一)概念
是指受害人在情势紧急无法求助公权力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对侵权人的财产等采取的合理措施
(二)构成要件
1.前提条件:有不法侵害的状态存在
2.目的要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情势要件: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
4.对象要件:只能针对侵权人本人实施
5.限度要件:不得超过必要限度
(三)法律适用
民1177
1.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
是否包括限制人身自由?
2.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公安机关、法院
3.措施不当应承担侵权责任
(四)民法典1177条的溯及力
2020《适用民法典时间效力规定》17:民法典实施前可适用本条
(五)自助行为与正当防卫之比较
1.共同点
(1)都以不法侵害的存在为前提
(2)都是在情势紧迫之下采取的积极行为
(3)都不得超过必要限度
(4)行为不当都要承担责任
2.不同点
行为的目的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