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尿的生成和排出
考研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笔记,包括肾的功能解剖、肾血流量的特点及调节、尿的生成和排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等内容。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讲述了感觉概述、躯体和内脏感觉、视觉、听觉、平衡感觉等方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脏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集合管
(二)球旁器
1.构成: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部分组成
2.球旁细胞
--也称颗粒细胞,还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
3.致密斑
--致密斑细胞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是特化的上皮细胞
功能:钠离子浓度感受器 调节肾素释放
4.球外系膜细胞
--位于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间质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的病理特点是肾基底膜增厚和以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积聚,肾小球硬化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1.自身调节
意义:当动脉血压变化时,保持肾小球滤过的稳定
调节机制:“管--球反馈”
2.神经和体液调节
收缩肾血管
神经因素:肾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
体液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AngII、血管升压素,引起血管收缩
扩张肾血管
前列腺素、乙酰胆碱、心房利尿钠肽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滤除血细胞和血浆大分子蛋白质)
(一)滤过膜的结构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
滤过:压差驱动的液体穿膜运动
(二)衡量肾小球滤过能力的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
滤过分数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系数
(二)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囊内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
(三)肾血浆流量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1.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量大并具有高度选择性
2.物质转运的方式
(1)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渗透、异化扩散 浓度差和电位差是溶质被动重吸收的动力
(2)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ATP水解直接供能,包括质子泵、钠泵、钙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
前半段
关键动力: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上Na+泵
后半段
CL-顺浓度经紧密连接吸收——管两侧电位差——Na+顺电位差经 紧密连接吸收。
2.髓袢
1.髓袢降支细段重吸收方式与近曲小管相同 2、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重吸收方式各有特点 3、重吸收20% Na+,15%水,为低渗
(二)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Cl 12%、水不等量
1.远曲小管: 对水不通透 Na+在管腔膜由Na+-Cl-同向转运进入细胞内,管周膜Na+泵泵出细胞
2.集合管: Na+在管腔膜主要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管周膜由Na+泵泵出细胞。 管腔负电荷促进K+分泌( Na+-K+交换) 促进Cl-经细胞旁吸收。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依耐于抗利尿激素(ADH)的调控,是调节性重吸收取决于机体是否缺水
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的因素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2、球-管平衡
第六节 尿的排放
排尿反射
膀胱充盈,膀胱壁受牵张 脊髓骶段排尿反射低位中枢 膀胱逼尿肌收缩 膀胱内尿液排出 刺激后尿道感受器
排尿反射的特点
是脊髓反射(在脊髓水平就可以完成) 受高级中枢控制(可被高级中枢抑制或加强) 可随意控制
神经系统损害可致排尿反射障碍
低位排尿中枢或神经受损,排尿反射消失,尿液潴留在膀胱内---尿潴留
脊髓损伤后,排尿反射中枢失去高位中枢的控制,排尿不受意识控制----尿失禁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㈠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由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高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㈡球-管平衡 定义: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 近球小管是定比重吸收(constant fraction reabsorption)的,即滤过液的重吸收量始终占肾小球滤过量的65~70%左右,这一现象称球-管平衡。
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α受体→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和NaCl↑ β受体→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三、体液因素
1. 抗利尿激素( ADH)
2. 肾素-血管肾张素-醛固酮系统
3. 心房利尿钠肽( ANP) 又称心钠素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1.渗透浓度
终尿的渗透浓度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低渗尿; 50mOsm(kg.H2O) 高于血浆渗透浓度称高渗尿; 1200 mOsm(kg.H2O) 等于血浆渗透浓度称等渗尿 300 mOsm(kg.H2O)
2. 尿的浓缩和稀释
1.体水过多,血晶体渗透压下降,血ADH分泌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下降,水不被重吸收,尿被稀释。 2.体水少,血ADH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被重吸收,尿被浓缩。 3.肾髓质渗透梯度是尿浓缩和稀释的先决条件。 4.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为决定因素
3.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主要有赖于髓袢、集合管和直小血管等结构与功能的正常 1. 髓袢结构与机能的完整性(肾盂肾炎) 2. 尿素浓度 尿素为蛋白质代谢的产物,是形成内髓部 高渗的重要因素(多摄入蛋白减少夜间尿量)。 3. 直小血管的血流 无自身调节,BP增高,流量增大 4. 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ADH 缺乏真性“尿崩症” ADH受体缺乏肾源性“尿崩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