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讲述了感觉概述、躯体和内脏感觉、视觉、听觉、平衡感觉等方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12-20 20:10:52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器官: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就构成了专门感受某一特定感觉类型的器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感觉阈值
(1)强度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2)时间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的时间
(3)面积阈值:对于某些感受器来说,当刺激强度一定时,刺激作用还要达到一定的面积
3.感觉辨别阀:刚能分辨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1.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传入神经冲动——中枢
2.感受器电位的特性:属于局部电位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1.概念: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把刺激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中的现象
2.刺激强度编码:单一神经纤维上
3.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则是由感受器电位的幅度和时程以及被激活的感受器数目来反映。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1.指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
2.分类
(1)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感受器。利于机体重新接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2)慢适宜感受器:肌梭、痛觉、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第二节 躯体和内脏感觉
一、躯体感觉
浅感觉
(一)触-压觉
1.触--压觉感受器可以是游离神经末梢、毛囊感受器或带有附属结构的环层小体、麦斯纳小体、鲁菲尼小体和梅克尔盘等
2.触-压觉敏感性指标
(1)触点:如果用点状触压刺激皮肤,只有当某些特殊的点被触及时,才能引起触觉,这些点称为触电
(2)触觉阀:在触点上引起触觉的最小压陷深度。
(3)两点辨别阀:如果将两个点状刺激同时或相继触及皮肤时,人体能分辨出这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
(二)温度觉
冷觉:冷感受器(10~40℃)
热觉:热感受器(30~46℃) 当温度超过46℃,热觉会转化为痛觉
(三)痛觉
1.定义:痛觉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有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
2.感受器特点:(1)无适宜刺激 (2)慢适应感受器
3.意义:警报和保护作用
4.痛觉信息的感受和传导
(1)致痛物质:能引起疼痛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学物质
(2)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3)痛觉信息的传导:痛觉传入纤维有
Aδ类——快痛
C类——慢痛
深感觉
(四)本体感觉
1.是指来自躯体深部的组织结构如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
2.肌梭和腱器官是两种主要的本体感受器,分别感受肌肉长度和张力变化。
二、内脏感觉
1.概念:指内脏感受器受到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经内脏神经传至各级中枢神经系统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2.类型:
(1)内脏痛
1.敏感刺激: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
2.特点:(1)定位不准确(主要) (2)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迅速 转为剧烈疼痛。 (3)中空内脏器官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 (4)常伴有情绪和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
(2)牵涉痛
1.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特殊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2.对内脏疾病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第三节 视觉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二)眼的调节
1.眼的近反射
(1)晶状体变凸: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称为近点。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即眼的调节能力愈强。
(2)瞳孔缩小:瞳孔近反射 指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眼瞳孔缩小,又称瞳孔调节反射
(3)视轴会聚:当双眼注视某一近物或被视物由远移近时,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现象,称为视轴会聚。 意义:当视近物时,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视觉更加清晰,避免复视的产生。
2.瞳孔对光反射
(1)概念:是指瞳孔在强光照射时缩小而在光线变弱时散大的反射
(2)特点:具有双层效应,即不仅光照侧瞳孔缩小,而且对侧瞳孔也会缩小
(三)眼的折光异常
1.近视眼: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能力过强。凹透镜矫正。
2.远视眼: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能力太弱。凸透镜矫正。
3.散光眼:眼球在不同方位的折光力不一致。圆柱形透镜矫正。
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由内向外: (1)色素细胞层
内含黑色素颗粒和ViA 对感光细胞有营养和保护作用
(2)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3)视网膜细胞的联系
视锥:双极:神经节细胞=1:1:1(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视杆:双极:神经节细胞=多:少:1(呈会聚式,分辨力弱)
(二)视网膜的感官换能系统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第五节 平衡感觉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感受细胞都称为毛细胞,每个毛细胞都有60-100条纤毛,最长的一条叫动毛,其余的叫静毛
(一)毛细胞的电生理现象
1.当动毛和静毛都处于自然状态时 膜电位:—80mv(静息电位) 神经冲动:频率中等
2.当静毛向动毛侧偏曲时 膜电位:—80mv→—60mv(去极化) 神经冲动:频率增加(兴奋)
3.当动毛向静毛侧偏曲时 膜电位:—80mv→—120mv(超极化) 神经冲动:频率下降(抑制)
总结:由电生理实验可见,纤毛的偏曲方向决定于感受器的兴奋性。 当向动毛侧偏曲时→兴奋 当向静毛侧偏曲时→抑制
二、半规管的功能
1.结构特点:三条 半规管各一处于个 平面,彼此间约互成 直角。每条半规管 有一个壶腹嵴,毛 细胞的纤毛埋植在 壶腹帽中。
2.适宜刺激
正、负角加速度运动
3.结论: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运动。只有在旋转开始或停止时才形成刺激,匀速旋转时不形成刺激。
三、椭圆囊的功能
1.囊斑的适宜刺激: 头部水平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
四、球囊的功能
1.球囊的适宜刺激: 头部垂直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
五、前庭反应
(一)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1.直线加速度姿势反射 直线加速度运动→刺激囊斑→改变颈部和四肢的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2.旋转加速度姿势反射 旋转运动→刺激半规管→眼外肌活动颈部和四肢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二)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1)对前庭器官的刺激较强作用时间较久——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
(2)有些人前庭器官功能敏感性高——容易引起晕船、晕车、航空病等
(三)眼震颤
1.概念:指身体做正、负角加速度运动时出现的眼球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
2.机制:主要是由于半规管受刺激时,反射性地改变了眼外肌的活动而引起的。
3.临床意义:进行眼震颤实验,常被用于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
眼颤时间过长→前庭功能过敏 过短→ 减弱
第四节 听觉
一、外耳和中耳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耳廓: ①利于集音 ②判断声源
2.外耳道: ①传音的通路 ②增加声强:与4倍于外耳道的声波长(正常语言交流的波长)发生共振,从而增加声强。
(二)中耳的功能
1.鼓膜
(1)结构特点:50-90mm2,厚约 0.1mm,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 度,鼓膜振动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无振 动后的残余振动。
(2)功能作用:能如实地把声波振动传递给听骨链
2.听骨链
(1)结构特点:由锤骨-砧骨-镫骨体 依次连接成弯曲杠杆状的听骨链。 这一杠杆系统的长臂为锤骨柄、短臂为砧骨 长突、支点在整听骨链的重心上。
(2)功能作用:增强振压,减少振幅,防止卵圆窗膜因振幅过大造成损伤。
3.鼓膜——听骨链——卵圆窗、
(1)功能:构成传音的有效途径,具有中耳传音增压效应
4.咽鼓管
(1)结构特点:是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其鼻咽部的开口通常呈闭合状态,当吞咽、打哈欠或喷嚏时则开放
(2)功能作用: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维持鼓膜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空气传导,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传入耳蜗的过程
2.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再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的过程。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一)结构特点: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其骨性管道盘旋约2.75周,内有淋巴液流动。
四、听觉的产生过程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