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
章节:教育学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教师 全重点覆盖,考研必备,同学们加油!
编辑于2021-12-18 14:34:32这是一篇关于现代和声的思维导图,现代和声的编配、七和弦、九和弦的特征、和线连接的基本原则、学习现代和声,让你的和声编配更加高级!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古希腊、罗马音乐时期;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第七章20世纪时期。
从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现代教育史等方面对外国教育史进行了深度总结。 章节包含: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西欧中世纪教育、拜占庭和阿*伯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及日本的教育发展、欧美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欧美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全重点覆盖,教育学考研必备,同学们加油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和声的思维导图,现代和声的编配、七和弦、九和弦的特征、和线连接的基本原则、学习现代和声,让你的和声编配更加高级!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古希腊、罗马音乐时期;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第七章20世纪时期。
从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现代教育史等方面对外国教育史进行了深度总结。 章节包含: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西欧中世纪教育、拜占庭和阿*伯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及日本的教育发展、欧美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欧美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全重点覆盖,教育学考研必备,同学们加油呀!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古代,17世纪前)
《学记》
《雄辩术原理》
独立(近代,19世纪)
培根
康瑟
赫尔巴特
发展多样化(现代,19世纪末至今)
发展深化
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实验教育学
19C末-20C初
欧美
拉伊《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刚要》
基本观点
反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
提倡实验心理学应用
划分教育制度
主张:实验、统计、比较,以实验数据为依据;课程、学制、教学改革
评价
优点:科学化
缺点:唯科学主义
文化教育学(批判赫尔巴特和拉伊)
19C末
德国
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基本观点
人文化,人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
教育影响人,教育过程影响历史过程
教育目的:客观文化转变为主观文化
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方法
对话的师生关系
评价
优点:给人启发
缺点:过于思辨,夸大社会文化作用,忽略人与政治经济的作用
实用主义教育学
19C末-20C初
美国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学》
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社会
方法:在做中学,注重实践
课程组织:经验、兴趣为中心,非科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
评价
以教育目的、教师和环境为中心转向以儿童、兴趣和活动为中心
忽略系统知识、忽略教师主导作用弱化教育的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0C,20-30年代
苏联,中国
马克思、恩格斯、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基本观点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是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根本目的:全面发展
教育育人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反作用,促进
运用马克思方法论
评价
优点:科学化
缺点:简单化、机械化、政治化
批判教育学
20C,70年代
欧美
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法国)
基本观点
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学不公平、不公正
教育的功能:再生产,主导地位:政治经济文化结构
大众对不平等丧失意识
启蒙、解放
反对唯科学论,应注重实践和批判
评价
继承了马克思教育观点
认识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
战斗性、批判性、解放力量
制度教育学
20C,60年代
欧美
乌里《走向制度教育学》
主要观点
应研究教育制度
隔离
建立好的制度
分析
第二章 教育的概念
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生物(勒图尔诺)
心理(孟禄)
劳动(苏联、我国)
教育的内涵
广义教指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有目的的活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仅指思想教育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人类经验的互动活动
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设计者实施者
受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也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对象
教育活动方式: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
相互关系
教育的功能
个体与社会功能
2化
个性化:自我的、独立的、创造性的
社会化
谋生和享用
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生态方面的功能(衍生功能)
正向与负向功能
社会学家默顿;eg:科举时代的学校教育
显性与隐性功能
社会学家默顿,,教育目的,预期;eg:因为安全问题取消体育运动
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
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古代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脱离劳动,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
现代
教育逐步普及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的含义
广义:胚胎-死亡
狭义:出生-成人
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特点
未完成性
能动性
人的发展规律性及对教育的制约性
顺序性
循序渐进
阶段性
针对性教育
不均衡性
抓住发展关键期
整体性
全面和谐发展
个人
差异性
因材施教
人与人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
内涵
作用
可能性
制约年龄特征
差异性
可塑性
遗传决定论
环境
内涵
外部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选择性
能动性
环境决定论
个体能动性
内涵
能动、自主、自觉、自我、社会环境
作用
个体活动是人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个体活动影响人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培养人
知识: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时间价值
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举例:道尔顿制-将教师改为作业室、实验室
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举例:美国《莫雷尔法案》-主张培养农工人才
促进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举例:现代计算机、班级授课制
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举例:英国《福斯特法》-明确规定教育的领导权归国家和地方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举例:英国双轨制;苏联统一劳动学校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举例:庠、序;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制约教育的性质
举例: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忠军敬主
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举例:斯巴达、雅典;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举例:孝文化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举例:英国绅士教育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举例:官本位文化,孔子-董仲舒-颜之推-颜元
科技对教育的制约
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影响到教育对象
举例:教育技术学;“文化反哺”;碎片化学习
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之中
翻转课堂
人口教育对教育的制约
人口数量
人口质量
地域分布不均衡
人口流动
举例:《陪读妈妈》,老龄化-隔代教育,老年大学、留守儿童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经济功能
可能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
知识形态转变为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
举例:在职教育;高铁再无纸质票
“力力率”
政治功能
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教育加速政治民主化
举例:批判教育学;近代新式学堂
“主观加组”
文化功能
文化传递、保存
文化选择、批判
文化交流、融合
文化更新、创造
生态功能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普知识、提素质
引导建设文明社会活动
科技功能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促进科技革命发展,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人口功能
人口数量、结构调整,改善质量
教育促进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
横向社会流动功能:社会区域、职业岗位教育
纵向谁会流动功能:社会层次、科层组织
意义
教育已成为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变迁与流动的关系
社会的变迁功能为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流动是推进变迁的动力
二者互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培养人,通过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自身互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基础性
本体功能
先导性
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全局性
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概念
定义: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内涵上: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学校、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形态上:理论形态/实践形态
教育目的的层次/和内容结构
层次结构: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内容结构
培养什么样的人
为谁培养人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受政治、经济、政治、制度影响
受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影响,但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论,劳作学校
理论主张
社会需要
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应服从社会需要
个体社会化(观职能)
社会价值
评价
优点:重视社会价值、强调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具有一定合理性
缺点: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束缚和压抑人的发展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裴斯泰洛齐
理论主张
教育目的:促进个体个性发展
重视个体需要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评价
优点:重视个人,(举例:文艺复兴)
缺点:唯个人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含义:劳动能力、体力、智力才能、志趣、道德、审美能力充分发展
需具备的社会条件
市场的扩大和交往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大工业自由时间增多,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分工革命,劳动变换,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分类的角度:生理+心理
分层的角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培养独立个性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教育
任务:培养基本素质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引领地位)、智、体(生理基础)、美、综合实践(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可分割
不可互相替代
全面性、整体性、五育并举,发挥整体功能
第六章 教育制度
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含两个方面:施教系统系统&管理系统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非考点)
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也不可能有教育制度
古代阶级社会:简略性、非群众性和不完善性
现代社会:群众性、普及性;结构上多类型多层次
当代:终身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制: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任性入年关”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双轨学制(欧洲)
一轨自下而上(劳动人民):小学→职业中学
一轨自上而下(统治阶级):大学、中学、家庭教育
单轨制(美国)
自下而上:小学、中学、大学
分支型(我国)
前段单位后分叉,介于双规和单轨之间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双规向分支型和单轨制方向发展
每个学校阶段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演变((非重点)
近代:壬寅学制;葵卯学制;
现代:戊辰学制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形态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马丁特罗:“质“”量”相结合
推进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建构
1970年,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学校社会化,社会学学习化
终身教育带来的变革
同等重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主动学习
第七章 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及相关概念
课程:育人目标、知识经验、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动态教育存在(“人知学”)
课程的实施文本
课程方案-政策性文件
课程标准-有关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科书-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理论的发展
知识价值论(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
经验课程(杜威)
《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著作,动态的知识观
活动分析法(博比特)
人类10大类活动,强调活动
目标模式(泰勒原理)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泰勒原理”
确定目标的方法
对教育目标作出明确的选择,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信息
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
陈述教学目标,包括教学行为和内容两方面,可明确教育的职责
选择学习经验
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经验
学生必须具有使他通过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许多特定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教育目标
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组织学习经验
补充...
评价结果
补充...
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
定义: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学科选择合适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朔评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优点:有目标、有计划、有要求
缺点:不重视儿童重视当代成人社会的需要
活动课程
定义: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优点:重视儿童,智品提高,灵活性因人而异。反对预先设定的目的
缺点:不重视系统,缺乏规范性,对老师要求过高不易实施。
综合课程
反对分科课程,采取合并相关课程,减少教学科目
分类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优点:消除学科中不必要的重复,发挥学习迁移,贴近社会
缺点:无教材,无师资
课程的一元化与与多样化
一元化:课程编制应遵从国家理论
多样化:课程应当反映各地区、民族、阶级、阶层、文化、利益等多样化需求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必须学习并通过考试获取资质的课程
隐性课程:在学校环境有意无意习得的知识、规范、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特点:潜在性、非预期性、弥散性、普遍性;既可是积极的也可是消极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编制、实施、评价
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标准与地方课程资源结合与融合
校本课程:学校教师编制、实施、评价。克服国家和地方课程诸多弊端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
优点:体现办学特点;逐步完善修订;教师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工作兴趣和积极性;教育合力,提高满意度。
缺点:师资不平衡造成教育质量不公平;部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成本高;教师流动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评价修订连续性产生影响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
定义: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制定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基本问题
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
层次与结构问题
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知识领域
体验性目标-过程领域
表现性目标-制作领域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课程内容的设计
从人类经验选择,并按一定逻辑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内容选择
直接经验选择
间接经验选择
内容组织
直线式与螺旋式
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适合螺旋式;理论性较低操作性较强适合直线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按知识逻辑序列编排(深度,独立性)
横向:按学生发展阶段和社会人类需要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广度,综合性)。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学科本身知识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课程内容;
评价:二者应结合,课程观上:学生和课程统一;学生观:未来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统一
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学习方式多样化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目标
×知识传授的倾向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确价值观
课程结构
×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
√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书本知识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联系,兴趣经验
课程实施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评价
×甄别与选拔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课程管理
×过于集中
√国家、地方和学校
课程改革的理念
以人为本、个性差异、生成性开放性、学生本位
终生发展
每位学生的发展
全面发展
个体发展
第八章 教学
概述
概念
教和学相统一的互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引导下主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
意义
促进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
任务
基本知识技能
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科学世界观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性质
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引导性、制约性、间接性、简捷性
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现实价值目标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
含义: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思想教学
基本阶段
引起求知欲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评价: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缺乏教学民主,不关注学生需要,强迫命令。压抑学生主动性,脱离实际,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
问题探究
含义:在教室引导下通过积极参与问题分析,主动发现构建新知,个性发展
基本阶段
明确问题
深入探究
作出结论
评价: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因材施教;过于重视学生,忽略教师主导作用,效率不能保证,如无教师及时知道,容易盲目性,失去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集中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
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地态度,题高思想品德
思想水平提高推动积极学习
eg:苏格拉底,赫尔巴特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
智力的提高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依赖智力的发展
自觉掌握和运用知识,有效发挥智力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育或智力发展的片面性
eg: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
智力因素: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对认识过程其直接制约作用。
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按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有效学习、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主要因素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
教学原则 (记忆口诀:“理科直发渐固发材”)
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结合知识教学进行品德,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要求
教学的科学性
教材的思想性,品德教育
有价值资料
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eg:赫尔巴特
理论联系实际
含义:基础知识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要求
书本知识联系实际
引导运用知识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补充必要乡土教材
eg:孔子、荀子、王充
直观性
含义:观察→感性认知→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eg: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凯洛夫
启发性
含义:教师启发学生
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善于问题激疑,引导教学深入
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
发扬教学民主
eg:孔子、苏格拉底
循序渐进
含义:学科逻辑,学生发展,系统学习
要求
教材系统性
重点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系统连贯与灵活多样结合
eg:量力性原则
巩固性
含义:理解记忆,可再现,利于运用
要求
理解掌握
组织复习
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巩固
eg: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凯洛夫
发展性
含义:教学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发展
要求
了解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教学
了解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eg:教育与人的发展,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赞科夫一般发展理论
因材施教
含义: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扬长避短,最佳发展。
要求
学生特点,区别教学
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
eg:孔子、昆体良、卢梭
教学方法
教育方法概述
含义: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特点:目的性、双边性
教学方式
狭义: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
广义:包含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组合与安排
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含义:为达成教学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特点:目的性、个人主观性、能动性、选择性、调控性
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演示法
口诀:”谈演讲“
读书指导法
练习法
实验法
讨论法
研究法
实习作业法
口诀:”实实读练研讨“
教学组织形式
概述:为了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类型
个别教学制
含义:教师面对个别或少数学生进行。每个学生的内容和进度不同,方法要求不同。
评价
根据学生特点、天赋、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发挥特长。
不利于学生间交流,合作和社会化,不利于教师经验总结及自身发展。
班级上课制
含义:集体教学形式。编班级(年龄、知识程度);排课表;进度一致
评价
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便于集体教学
不利于学生个别差异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潜能,培养特长。
改革
缩小班级规模,教学单位合理化
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
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互动
探索个别化教学
分组教学制
含义:根据能力或成绩把学生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
类型
能力分组
作业分组
评价
便于因材施教,利于培养人才
难科学分组
区别对待,教育公平性存疑
快班骄傲,慢班自卑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考虑教法
上课
明确目的
科学性思想性
调动积极性
解决学生疑难
组织教学活动
布置作业
课后教导
思想教育
辅导和帮助
因材施教
教学评价
含义:考试等
要求
按时检查
认真批改
仔细评定
及时反馈
重点辅导
教学评价
概述: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对教学活动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意义:对学校、教师、学生、领导、家长等具有多方面意义;不正确的教学方法给教学和教育带来不良后果
种类
根据作用不同
诊断性评价(教学前)
形成性评价(教学中)
总结性评价(教学后)
评价运用方法不同
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测验);eg:考研
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测验);eg:四六级,驾考
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
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
方法:观察、测验、调查、自我评价
第九章 德育
概述
概念
广义: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由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其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狭义:专指道德教育。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特点
属于伦理领域
求善、知善、行善,世界应该是什么
品德
功能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的发展
任务和内容
任务
知情意行
内容
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法制教育
过程
要素
学生
教师
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
规律
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
知、情、意、行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发挥整体功能:全面性、针对性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疏导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长善救失
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个性和内心世界
依据个性有的放矢的教育
依据年龄有计划的教育
在集体中教育
引导关心、热爱集体,为集体努力
通过集体影响个人,通过个人影响集体
教师主导与集体力量结合;(eg: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
组建教师集体,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做好衔接,前后连贯一致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影响最佳状态
口诀:长梳理尊严材集一贯
途径与方法
途径
直接途径
思想政治课
间接途径
与其他学科教学
心理咨询
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班主任工作
方法
说服
针对性
知识性、趣味性
注意时机
以诚待人
榜样
选好学习的榜样
激起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锻炼
调动主动性
适当指导
严格要求
及时检查,长期坚持
修养
兴趣,自觉
修养的标准
社会实践
陶冶
创设好的情境
启发引导结合
参与情境创设
奖惩
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
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十章 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概述
意义
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校领导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对班级体起主导作用
任务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素质要求
高尚的思想品德
坚定的教育信念
家长心肠
组织能力
多方面兴趣才能
善于待人接物
班集体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
班集体概念:目标、系统、制度、领导核心、优良作风、有计划开展活动、自觉反思、总结经验、集体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向前。
学生群体:正式和非正式
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
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自主活动阶段
培养集体的方法
确定集体目标
健全组织、培养干部形成集体核心
有计划开展集体活动
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做好个别教育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组织班会
组织课外、校外、课余活动
组织学生劳动
家访
协调对学生的要求
评定学生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第十一章 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特点:复杂性(对象、过程、能力、职责)、示范性(手段、学生向师性和模仿性)、创造性(劳动对象是人、内容和手段变化)、专业性
价值
社会价值
个人价值
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劳动
教师劳动价值具有模糊性
教师劳动价值具有明显滞后性
教师劳动价值具有隐蔽性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独立工作权利
自我发展权利
参与管理权利
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福利待遇权利
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
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行为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
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
管理者
心理调节者
研究者
冲突
楷模与普通人
令人羡慕与地位低下
教育者与研究者
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
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
三爱一律: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集体、严于律己
宽厚的文化素养
知识渊博、统筹协调、处理冲突
专门的教育素养
理论素养、能力素养、研究素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
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
口诀:专心德文
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
教师分布结构失衡
教师质量不均
教师队伍不稳定
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逐步成熟的过程;从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加强师范教育
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实施教师资格考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