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章节:教育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及其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及其教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培养、谁会规范学习及品德发展、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全章节覆盖,教育学考研必备,同学们加油!
编辑于2021-12-18 14:38:20这是一篇关于现代和声的思维导图,现代和声的编配、七和弦、九和弦的特征、和线连接的基本原则、学习现代和声,让你的和声编配更加高级!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古希腊、罗马音乐时期;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第七章20世纪时期。
从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现代教育史等方面对外国教育史进行了深度总结。 章节包含: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西欧中世纪教育、拜占庭和阿*伯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及日本的教育发展、欧美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欧美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全重点覆盖,教育学考研必备,同学们加油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和声的思维导图,现代和声的编配、七和弦、九和弦的特征、和线连接的基本原则、学习现代和声,让你的和声编配更加高级!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古希腊、罗马音乐时期;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第七章20世纪时期。
从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现代教育史等方面对外国教育史进行了深度总结。 章节包含: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西欧中世纪教育、拜占庭和阿*伯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及日本的教育发展、欧美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欧美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全重点覆盖,教育学考研必备,同学们加油呀!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规律的应用。
研究内容: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
诞生的标志: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
发展过程:初创-发展-成熟-完善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定义:个体从胚胎期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心里发展的组成
认知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
认知/心里发展实质: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影响图式,从而达到与日益复杂的环境动态平衡的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动作图式
客体永久性:儿童脱离了对物体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前运算阶段(2-7岁)
表象性思维
守恒
单维性
不可逆
刻板性
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守恒
多维
可逆
动态性
需依据实际经验进行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
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抽象思维、系统思维,能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练习与习得经验
内部
社会性经验
外部
平衡化
目的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苏联心理学家
心理机能
低级
人和动物都有的动物进化结果
高级
人类独有的,以符号系统为中介,受历史文化影响不断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如:记忆、语言、思维
心理发展的本质:低级→高级;随意性、抽概性、中介性、个性
最近发展区
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更有能力的个体帮助下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支架式教学
人格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危机论
个体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不同的心理危机,发展构成就是化解发展危机的过程。
心理发展8阶段
信任VS怀疑
0-1.5
自主性VS羞怯
1.5-3
主动VS内疚
3-6
勤奋VS自卑
6-12
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12-18
友爱亲密VS孤独
18-30
繁殖VS停滞
30-60
完美无憾VS悲观绝望
60+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低级→高级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 (9岁前)
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性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10-15岁)
阶段3: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15岁后)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启示:教育要符合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影响、反作用
社会性发展理论与教育
内涵
个体在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社会行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即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亲社会行为
内涵
积极社会行为;助人、安慰、分享、合作
影响因素
文化
环境
家庭成员
学校、同伴、媒体
受助者特征
助人者特征
习得途径
移情反应的条件化
直接训练
观察学习
攻击行为
因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及毁坏物品的行为
改变方法
消退法
对攻击行为不予理睬,使之得不到强化而消退
暂时隔离法
抑制某种行为,让行为得不到强化或远离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榜样示范法
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榜样中
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观察其他攻击行为是如何禁止或处罚的
角色扮演法
角色互换,描述感受
同伴关系
个体(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智能差异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
认知方式
含义: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个体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特点: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具有个体差异性,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威特金提出,对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
场独立型:利用自己内部参照,不依赖环境对客观事物做判断;参照物、自然科学/数学、内在动机、分析知觉、无结构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相反
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
逻辑、系统
冲动型
创造、多任务、多角度
具体型和抽象型
具体型
深入分析、结构化教学法
抽象型
多方面、非结构化教学法
发散式和和聚合式
外倾和内倾思维
整体和系列
人格差异与教育
含义: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
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
广义
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为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狭义
特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分类
水平/难易程度(加涅:学习层次论) 非重点知识点
信号学习: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应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对某一发生的刺激作出某种精确反应;获得一种联结(桑代克),或是一种有区别的操作(金斯纳)
连锁反应: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
言语联想学习:个体学会以语言作为单位的联结,人的语言出现之后才可能从事这类学习。
辨别学习:识别刺激特征的异同作出不同反应
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对同类刺激做出相同反应。
规则学习:原理学习
问题解决:高级规则学习
结果
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什么,学习结果以言语表现出来
智力技能的学习:怎么做,李永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知识
认知策略的学习:内部组织起来用于调节学习者的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
态度的学习:习得的内部状态,影响个人对某事或人所采取的行动。
知
情
动
性质(奥苏泊尔:两个维度)
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学习性质
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
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各自存在许多过渡形式,无好坏优劣之分
意识(雷伯)
内隐学习:在环境接触中不知不觉的获得的一些经验,从而影响行为
外显学习:有意识的学习
内容(冯忠良)
知识
技能
道德规范社会规范
学生学习的特点
接受学习是主要形式
学习过程是主动的构建过程
间接性
连续性
目标的全面性
过程的互动性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
饿狗实验
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由新的中性刺激(CS)代替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过程
习得、强化、消退
自然恢复
泛化:相似刺激反应
分化(辨别):只强化特定条件刺激
恐惧型条件作用
恐惧性刺激
消除恐惧一般采用脱敏疗法,交互抑制法,沃尔帕创立
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与另一个中性刺激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两个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
人独有
eg:谈虎色变,考试焦虑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
饿猫实验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遵循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饿鼠实验
反映在前,刺激在后
行为
两种行为
应答性行为
引发反应(巴普洛夫)
操作性行为
自发行为
数量上
上升
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
事情已发生,刻意躲开
回避条件作用
事情未发生,刻意回避
下降
惩罚
刺激
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
原始强化
二级强化物
条件强化
普雷马克原理
强化程式
连续
间隔
时间段
定时
固定时间段强化
变时
不定时强化
比率
定比
固定次数强化,eg:买二送一
变比
不固定次比率强化,eg:买彩票
应用
程序教学
学习内容程序化,过程是将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即时反馈
小步子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
及时强化原则
自定步调原则
低错误率
行为矫正
班都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充气娃娃实验
观察学习基本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直接强化
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替代强化
因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
社会 向个人传递某一标准,当个体行为达到这一标准自我激励
应用
新技能由教师带头示范,选择适当榜样反复示范榜样行为
重视榜样作用,消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行为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和机会
提供再现学习的机会,并促进不断自我调整
及时表扬,促进自我强化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补充知识点)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认知地图
路线、方向、时间、距离等=认知结构
学习是有目的的
潜伏学习,强化并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但可帮助外显学习
反对...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习观
反对...
学习的目标:用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的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的过程
获得
转化-超越给定
评价
结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
教学原则 (记忆口诀:冻结城墙)
动机原则
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
互惠内驱力
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征形式来呈现
程序原则
每门学科都有独特的教学程序,不存在对所有学习都适用的唯一程序
强化原则
发现学习
学生自行探索发现主动思考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步骤
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激发探究欲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收集组织可得出结论的资料
组织审核材料,得出结论
引导分析思维验证结论,使问题得到解决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实质
将符号所代表的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人为(内在,合理,逻辑)的和实质(等值,非字面)性的联系
条件
内(主观)
愿学
能学:有能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的旧知识
真学:真正的付出学习的行为
外(客观)
该学
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
同化:新旧知识整合相互作用过程,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
三种同化策略
上位学习
下位关系(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
相关类属
并列组合学习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和综合水平,并能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座知识之桥,使有效学习新材料。
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适合年龄较大,经知识验较丰富的人。所需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基础知识,通过讲述定义直接呈现。
近乎传统教学,在抽象关系时可能更有效,给学生提供好的方法帮助其保持重要信息
反对行为主义学习主张(强化教学),认为刺激与反应不是直接联系,需考虑认知结构变化或意识为中介等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信息的期望系统
学习动机
执行控制系统
监督学习
学习阶段
动机
领会
习得
保持
回忆
概括(迁移,举一反三)
作业
反馈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有意义学习
让学习者获得有真正价值的学习,能够影响个体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特点
自动自发
全神贯注
全面发展
自我评估
无意义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真诚一致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同理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学习情境性
社会互动性
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的情景进行再创造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
学生观
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已有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技能
否定心灵白板说,强调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教学观
激活已有经验
方法
情境性教学
支架式教学
合作学习
认知构建主义
认知灵活性理论
皮亚杰-斯皮罗-乔纳森
结构良好知识领域和结构不良知识领域
初级学习和-级学习-专家(乔纳森)
学习三阶段论(乔纳森)
社会构建主义
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
维果斯基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支架式教学
情景学习
认知学徒制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内涵
激发学习活动,引起学习活动,是指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分类
动力来源划分
内部动机
活动本身激发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即是人追求的目的
外部动机
活动本身不能引起兴趣,而是外部刺激诱发出来的动机。
学业成就划分 (奥苏泊尔)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赢得地位需要
附属内驱力
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需要
成就动机是一个合成概念,并不是一个单一概念,包含以上三种成分
作用
引发
维持
定向
调节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众多因素之一,其他因:课题性质、难度、认知、学习者的个性等
学习动机透过学习行为(中介变量)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最佳动机水平会跟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变化而变化,还会因人而异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套话)
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
强化
外部
内部
人本主义
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
患者中心疗法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审美需要
求知与理解需要
成长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基本需要
认知主义
麦克里兰/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
追求成功倾向 s
避免失败倾向 f
阿特金森/期望价值理论
成就需要 M
期望水平 P
诱因价值 I
Ta=(Ms×Pa×Is)-(Maf×Pf×If)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3,6理论)
3个维度
内部归因/外部归因
稳定性
可控性
6个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在环境
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习得性无助:通过不断努力和尝试,却总是经历重复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形成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对教育的意义: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归因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主观判断
主要观点
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奖赏或惩罚是期待强化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行为结果判断)和效果期待(能力判断)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动机水平,是成就活动的重要维度
获得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直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唤起
科温顿/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会竭力维护
四象限模型
高驱低避
低驱高避
高驱高避
低区低避
根据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程度划分为四个象限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内
知
情
动
外
家
校
社
学习动机的培养
目标
榜样
动机迁移
兴趣
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内
提问
反馈
引导合理归因
奖惩
外
考试
作业
兴趣
个体差异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的定义
广义:个体通过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泛指人们获得的经验,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狭义:个体获得的各种主观表征,包括技能和策略等调控经验、各学科的事实、概念、定理等。
知识的表征
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现形式和组织结构,通过个体与信息甚至整个情景相互作用而获得
知识的分类
依据不同表述方式分
陈述性知识
描述是什么、为什么等事物的状态、原因等
程序性知识
具体操作和步骤信息,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可相互转换
知识的建构机制
陈述性:同化、顺应
程序性:条件+行为/动=产生式
传递难易程度分
显性知识
易于用文字等传递
隐性知识
不易...
知识的理解
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新事物的种种练习,直至认识本质、规律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知识理解的过程
冯忠良:知识理解分三个阶段:领会、巩固、应用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
含义:知识系统化,通过记忆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整合与深化
记忆及其种类
记忆:对知识的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的特点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根据无意义音节得出的遗忘规律,以时间为横坐标,记忆保持率为纵坐标,先快后慢,逐渐趋于平缓;对人类针对记忆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知识的迁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知识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
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学习内容不重要,重要在于形式训练,学习内容会遗忘,形式训练达到的官能发展是永久的
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只有两种情境中具有相同要素才能产生迁移
概括化理论
水下打靶试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概括化原理和经验
关系转换理论
格式塔,迁移的实质是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
三维迁移模式
学习定势说
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在训练中形成了学习定势,进而迁移到其他情境
迁移的分类
根据影响效果
正迁移
负迁移
零迁移
根据时间顺序
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内容
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
通用的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仅限当前特定情境可用的
根据迁移的范围(情境)
自迁移
情境相同
近迁移
情境相似
远迁移
情境极不想似
学习迁移的促进
教学目标上
教学内容上
教学过程中
教学情境中
教学反馈上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
技能及其特点
含义: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的动作方式
类型
心智技能
概述: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指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 以减缩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通过学习获得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观念性、內潜性、减缩性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理论
1953年,苏联心理学家,认为心智活动是通过实践活动内化而实现的,外部在转化为内部,以活动为桥梁。
活动的定向基础阶段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内部言语阶段
冯忠良三阶段理论
原型定向阶段
原型操作阶段
原型内化阶段
安德森三阶段理论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非重点)
操作技能
概述:外部动作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协调性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菲茨和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
认知阶段
联系阶段
自动化阶段
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操作的定向阶段
操作的模仿阶段
操作的整合阶段
操作的熟练阶段
操作技能的培养方法
准确的指导与示范
掌握相关知识
明确联系目的和要求
形成正确的动作映像
获得一定学习策略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曲线,具有个体差异性,练习到一定时间会出现高原现象,与练习方式和时间有密切关系
高原现象:在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程度出现暂时停顿(瓶颈); 产生原因:从知、情、动各方面分别剖析
及时而有效的反馈
让学生及时掌握练习的效果
情境反馈
分情况反馈
内在动觉反馈
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概念: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
结构
丹瑟洛
基本策略
辅助策略
温斯坦
认知信息加工策略
积极学习策略
辅助性策略
元认知策略
迈克卡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适用于陈述性知识
注意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觉醒或警醒状态的学习策略
复述策略
利用记忆规律
首因和近因效应
抑制和促进
合理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做好要及时进行
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有机结合
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相结合,减少倒摄抑制
尝试自问自答和自我背诵
过度学习即指学习到了掌握水平,但没有停止学习,而是继续学习一段时间,以增强学习效果保持
精细加工策略
把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种类
记忆术
做笔记
提问策略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编码与组织策略
编码策略
人类加工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最多只能同时处理9件事情,扩充自己记忆空间的一条途径就是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转化为更大的记忆组块
组织策略
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即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单元,并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没想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eg:提纲、画示意图、理论模型
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概述
弗拉维尔提出。对认知的认知,具体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分类
自我计划策略
自我监控策略
自我指导策略
自我调节策略
自我评价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概述
帮助学生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策略和质量的策略
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
第八章 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培养
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智力的二因素
一般因素
特殊因素
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晶体智力:经验结晶,以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体能——运动智力
交往——社交智力
自知——自省智力
自然——观察智力
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分析性智力
创造性智力
实践性智力
教育启示: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智力的成长;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理念;培养学生三种智力平衡的能力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及解决
定义
利用某种方法和策略,使个人从初始状态的情景达到目标状态的情景过程。
心理过程
陈琦:理解表征问题、寻求解答、执行计划、评价结果
成分
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
障碍
方法
分类
结构良好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识经验
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思维定式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在擅长领域表现突出
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
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
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
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
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
能很好的监视自己的操作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证明
创造性及其培养
概述
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的一种智力品质。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创造性认知品质
创造性人格品质
创造性适应品质
创造性思维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综合性
突发性
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
推测与假设
头脑风暴
自我设计训练
培育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
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社会规范
含义
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自在的行为需要,从而构建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社会规范的遵从
从众和服从
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情境性
社会规范的认同
行为主体、情感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自愿接受社会规范的现象
特点: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榜样认同、价值认同
社会规范的内化
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的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
特点: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品德
含义
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实质是人际交往的经验结构,根本内容为对人、对事、对己方面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
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外部
家庭
情感
经济
居住条件
学校
班集体
学校德育
集体其他因素
校园文化
社会
社会整体环境
媒体
内部
道德认识
个性品质
适应能力
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移情:同理心、共情能力
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班杜拉观察学习
品德不良的校正
含义
不符合道德要求,经常发生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或出现道德过错,甚至轻微犯罪行为
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客观原因
家庭方面原因
社会方面原因
学校方面原因
主观原因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
缺乏道德情感
意志薄弱
不良行为习惯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
醒悟阶段
转变阶段
自新阶段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措施
培养师生情
培养道德观
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锻炼不良诱因的抵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
第十章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心理健康概述
含义
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情感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积极的社会功能
实质
健康状况的判断
临床模式
统计常模
社会常模
生活适应
心理成熟
主观感受
心理健康的标准
充分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观点
适应良好——中国传统文化隐含的心理健康标准
适应与发展和谐统一——综合标准
判断标准
内部协调和对外良好适应
相对性
心理健康既是一种适应状态也是一种发展状态
反映人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学校生活适应
自我概念问题
青春期性心理有关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总目标
提高全体血神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具体目标
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
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对少数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主要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培养...
内容
结合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低年级:适应新环境、集体
小学中高年级:解决困难的能力、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息,集体意识
初中:适应环境、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
高中:适应、创造性、职业、异性相处、挫折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专题训练
判断鉴别——训练策略——反思体验
咨询辅导
学科渗透
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心理教育的方法
认知法:看电影
游戏法:做中学;竞赛性/非竞赛性
测验法:自我反省
交流法
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
行为改变法
实践操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