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园的游戏
第六章:幼儿园的游戏
第一节: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起源
㈠游戏起源于原始的宗族祭祀和巫术活动
㈡游戏起源于文化传递
㈢游戏起源于劳动
㈣游戏起源于动物本能
二、游戏的界定
以游戏的特征理解游戏的概念
㈠游戏活动的特征
⒈从功能上来说,游戏没有明确的结果和外在的目标
⒉从过程来看,游戏是一种动态行为
⒊从游戏者对游戏活动的评价来看,游戏活动是有机放松愉悦的活动
具有自主性
⒋从游戏活动的结构来看,游戏活动是松散的,没有固定形式的一种活动
㈡游戏活动与工作、劳动的区别
儿童游戏和成人游戏 ⒈成人对于游戏和工作区分明显,儿童则不明显
⒈内部控制:对于游戏的控制,游戏者自己选择,则为游戏
⒉内部真实:活动内容是真实的或是假扮的来区分
⒊内部动机
三、游戏的理论
㈠早期的游戏理论
⒈精力过剩论
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⒉松弛论或娱乐论
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
拉扎鲁斯认为游戏的目的是储存能量以供工作之消耗。
⒊练习论
德国哲学家格罗斯
游戏的功能是帮助个体练习维持生存的基本技巧,以便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如儿童玩“娃娃家”游戏,就是练习为人父母的技巧。因此,格罗斯的练习论又被称作“生活预备说”。
⒋复演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霍尔认为个体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在重复人类的演化过程
㈡现代游戏理论
⒈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①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把本能欲望看成是人格构成中的最低境界,称为本我; 社会规范则是人格构成中的最高境界,称为超我; 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获得的现实性人格则是自我。 显然本我和超我是对立的、矛盾的。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地认识和掌握社会规范,以超我的境界来控制和把握本我,获得完善的自我。
✔游戏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可以满足儿童两个内心的要求:⒈长大的需求 ⒉承担主动角色的需求
✔游戏能控制现实生活中的创伤性事件
②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既承认了游戏对本能欲望的宣泄作用,即对本我与超我冲突的调节,又超越了这一立场,强调游戏对接纳 社会要求,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推进自我发展的作用,从而扩展和丰富了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
✔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性冲突
埃里克森将儿童的游戏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开始,称为自我世界的游戏阶段(autocosmic play)。在这个阶段,婴儿从反复的探索自己的身体器官获得快乐,并了解自己和他人有别。 第二个阶段称为小小世界的游戏阶段(microcosmic play)大致发生在两岁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儿童从操作摆弄周遭的玩具或物品获得控制周遭世界的感觉,增进自我概念。 第三阶段称为大大世界的游戏阶段(macrocosmic play),大致从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和他人共同游戏。儿童通过在游戏中扮演角色来表现内心的冲突和焦虑,从和同伴的互动中,增进社会技能,增强自我概念。
③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水平,将游戏划分为相应的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表现为不断重复习得的动作或活动,被称为练习性游戏阶段。 到了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游戏超出了当前的范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为一种象征性游戏,即利用替代物所做的假想游戏,如玩娃娃家、骑马打仗等成为幼儿阶段最为典型的游戏。儿童通过象征性物品来改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 到了具体运算阶段之后,规则游戏开始发展。
④后皮亚杰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唤醒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⑤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独创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即“由独自解决问题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由在成人指导或同许多同伴协作解决问题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在维果茨基看来,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鲁宾斯坦的游戏理论
认为游戏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
✔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
重点研究了儿童的角色游戏,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强调角色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游戏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㈠游戏是儿童展开生命潜能的必要准备
㈡游戏是儿童幼稚心理的保护伞
㈢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心理需要和特点的活动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㈠游戏是儿童主动和自愿的活动
儿童游戏中,自由选择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
㈡儿童重视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结果
㈢儿童游戏具有假想成分,它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社会生活
虚构性明显
㈣游戏是能给儿童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
㈠依据儿童认知的特点分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⒈感觉机能性游戏(0-2岁)
又称为练习性游戏或机械性游戏
由简单的重复运动所组成,往往以独自游戏或各自游戏的形式发生。
⒉象征性游戏(2-7岁)
处于前运算阶段
⒊结构性游戏
又称建构游戏或造型游戏
一般认为结构游戏的发展呈现了如下的顺序: 1.5岁左右,儿童开始简单堆叠物体; 2~3岁时,儿童往往先动手后构思,主题不明,成果简单、粗略、轮廓化; 3~4岁儿童逐渐能预设主题,成果的结构相对复杂,细节相对精细; 5岁以后儿童结构游戏中的计划性有所增强,并可以多人分工、合作完成大型的建构。 5~8岁时,结构性游戏的比例达到了顶峰。
⒋规则性游戏(4-5岁以后)
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一定的规则从事的游戏
㈡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⒈独自游戏(0-2岁)
独自游戏是指儿童独自玩耍,还没有玩伴意识时期的一种游戏情形。
⒉平行游戏(2-3岁)
平行游戏是一种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的个人独自游戏。反映了2-3岁儿童游戏的社会性交往状况。
⒊联合游戏
又称分享游戏
⒋合作游戏
㈢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
⒈语言游戏
⒉动作技能游戏
⒊想象游戏
⒋交往游戏
⒌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 ⒈表演游戏中儿童的想象必须受故事情节的约束,不能过于主观随意 ⒉角色游戏注重角色扮演,“玩家家”游戏
㈣依据教育的目的性分类
⒈自发游戏
⒉教学游戏
四、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
㈠游戏与儿童体能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㈡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游戏是调节儿童情绪的主要工具。
㈢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游戏为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途径。
㈣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㈤游戏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一、游戏与幼儿园课程
课程含义:现在人们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为帮助儿童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㈠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
游戏既可以是课程的内容,也可以是课程实施的背景,还可以是课程实施的途径。
㈡游戏与课程是双向互动的
游戏可以生成课程 课程也可以生成游戏
㈢以游戏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必须将游戏和课程加以有效的整合
二、游戏与幼儿园教学
游戏和教学的关系 ⒈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目的的,它强调的是“过程”“表现”和儿童自主的活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 ⒉与游戏不同,教学主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活动。它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任务,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 ⒊游戏和教学本质上的不同,决定子游戏和教学是学前儿童教育机构中的两种不同的活动。
㈠游戏和教学互相不可替代
游戏和教学两者可以相互结合不可以相互替代。
㈡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
从形式上来分,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三种类型。 ⒈所谓分离式是指游戏和教学相对分离,即在幼儿园活动的某段时间内安排游戏活动,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安排教学活动。 ⒉所谓插入式,是指在教学中插入游戏,或在游戏中插入教学。游戏可以是教学活动的先导,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可以通过教学加以整理;游戏也可以是教学的后继活动,教学中儿童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游戏中得以运用。 ⒊所为整合式是实现游戏与教学优化结合的一种高级形式,它使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有机地融合成一体,有时已难以区分什么是游戏,什么是教学了。 这三种方式的恰当运用,都能达到教学和游戏的最佳结合。
三、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㈠游戏场地的安排设计
⒈室内游戏场地
①空间密度
②空间安排
③设备的数量
④游戏角
⒉户外游戏场地
①保障活动场地的安全
②创设适宜儿童活动的环境
③适宜的游戏区的布置
㈡玩具材料的提供
⒈玩具的安全性
⒉玩具的发展适宜性
⒊玩具的教育功能
⒋玩具的选购、制作和管理
㈢游戏时间的安排
第四节:幼儿园游戏指导
⒈创造性游戏 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这些游戏建立在游戏的自然性基础上, 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⒉规则性游戏 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音乐游戏等。 这些游戏建立在游戏的教育性基础上, 是成人为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适合儿童 开展的游戏,大部分由教师组织儿童进行, 有时也可由儿童组织进行。
一、创造性游戏的指导
㈠角色游戏
⒈角色游戏的含义
即皮亚杰描述的象征游戏
角色游戏是一种通过使用代替物并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⒉角色游戏的指导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
角色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自主的游戏,是以主体性为基本特性的游戏活动
贯彻主体性原则,首先要尊重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要; 其次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
②开放性原则
尊重儿童游戏的兴趣与需要决定了在角色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定是“开放的”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事先安排的计划和程序。
③整合性原则
即以儿童的整体发展观和活动观为指导,将角色游戏活动和幼儿园课程 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
⒊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①丰富和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
教师应鼓励儿童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积累日常的生活经验,丰富儿童对周围生活的印象
②及时深化游戏主题,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③营造游戏的环境,提供游戏所需的玩具、设备和材料,促进儿童角色游戏的发展
④以间接指导为主,帮助儿童组织和开展游戏
角色分配问题 在角色分配上,在小班应逐步引导儿童懂得担任角色,鼓励他们提出自己愿意担任的角色。中、大班则应鼓励儿童自己协商分配角色,培养儿童能尊重别人的意愿。对于遭遇争抢或拒绝的角色,教师可鼓励儿童用轮流、随机点名等方法公平地分配角色,减少分配角色时的争执。教师切忌强行分配角色。
㈡表演游戏
⒈表演游戏的含义
表演游戏被称为戏剧性游戏,它是按照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鱼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⒉表演游戏的指导原则
①游戏性先于教育性
首先应保持表演游戏的“游戏性”,防止对表演效果的片面追求
②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⒊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①要选择适合儿童表演的作品
②要帮助儿童熟悉作品,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
③要提供表演游戏的物质条件,并帮助儿童准备道具和头饰,鼓励儿童出主意、想办法。
④帮助儿童组织游戏,使儿童的表演逐步做到自然、生动
㈢结构游戏
⒈结构游戏的含义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结构玩具和建筑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一种游戏
⒉结构游戏的指导原则
①循序渐进的原则
②自发与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⒊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
①丰富和加深儿童对建筑物的印象
②让儿童学习进行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
③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指导结构游戏的方法应有所不同
④利用各种结构游戏材料,丰富游戏主题,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
⑤利用游戏的成果发展儿童的评价能力,并丰富环境的布置
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
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表现在: 动手操作有利于儿童手部小肌肉和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动作的精确性及手眼协调能力。
二、规则性游戏
㈠规则游戏的含义
幼儿园的规则性游戏是成人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为儿童编制的游戏。在幼儿园,规则性游戏包含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娱乐游戏。 ⒈体育游戏又被称为运动性游戏。这是一种以大肌肉运动为主的游戏。由走、跑、跳、攀、爬、投等基本动作构成的身体运动,以动作的协调能力、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肢体的平衡力以及力度和耐力所带来的运动器官的快感为满足。 ⒉音乐游戏是借助音乐活动的形式而进行的一种游戏。音乐游戏能满足儿童的好动性和表演欲望,对于培养儿童活泼快乐的情绪,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⒊智力游戏是以生动、新颖、有趣的形式,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⒋娱乐游戏是通过儿童感觉及动手操作等活动,以引起儿童欢乐情绪为目的,在欢乐和愉快的游戏中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㈡规则性游戏的指导原则
⒈可接受性原则
保证游戏的规则是儿童能理解和乐于接受的
⒉公平性原则
规则性游戏的规则对每个儿童都是一样的
⒊过程重于结果的原则
㈢规则性游戏的指导策略
⒈教会儿童游戏的方法,积极开展游戏
⒉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调整要求和难度,增强儿童游戏的自主性
⒊帮助儿童自觉执行规则、正确对待输赢
三、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多重角色
㈠教师作为儿童游戏活动的观察者
㈡教师作为儿童游戏活动的参与者
⒈注意教师需要介入儿童游戏活动的时机
⒉注意教师不宜介入游戏的情况
㈢教师作为儿童游戏活动的引导者
⒈应避免掌控儿童的游戏
⒉支撑儿童游戏的架构,因势利导地参与儿童的游戏
㈣教师作为儿童游戏的评价者
⒈教师对儿童游戏的反思
⒉教师对自身在游戏中作用的反思
幼儿园三大活动: ⒈游戏(儿童基本活动) ⒉生活 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