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四个理论传统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四个理论传统的思维导图,社会工作的四个理论传统是社会构建传统,激进传统,人本传统,实证传统。
编辑于2021-12-28 21:19:39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四个理论传统
实证传统
孔德(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为实证主义确立了最初的哲学原则
实质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来研究人类社会现象,从而建立关于社会的科学。
实证主义强调只有唯一的实在,关于这个实在的知识可以经由感觉去获得,并将非描述性的陈述排除在知识体系之外,从而保证知识和科学的统一性。
《社会诊断》提出要以科学的方式助人,“成为科学”即为 社会工作追求的专业目标。
实证主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主流的哲学基础,这一点体现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架构之中。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的核心就是回答“知识是什么”。
就其本质而言,是本质主义的,对知识进行了明确的限定,也对获得知识的方法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它只认可一种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这就是科学方法。
知识源自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这个认识源自经验和观察,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才可称作为知识。
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要有客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必须经由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没有证据就不是客观的;探寻知识从科学研究必须是“价值中立”的。
应致力于揭示本质真理,而本质真理可经由科学研究而得以揭示,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可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客观性
具有决定论倾向,主张因果线性思维且强调任何事件都有特定原因
方法论上,坚持认为存在所谓的客观现实,即人类、文化与社会都有实实在在的、可通过研究发现的本质特点,只要我们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找到客观的事实。
认为存在普遍法则,变量之间关系具有恒定性,这样的关系具有可复制性,从而明确了科学知识的可推广性。
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关于人和社会的研究。
研究人员要力争客观性,避免将偏见导入研究结果之中。
经由科学研究,研究人员能够发现什么介入方式对什么案主或案主系统是有效的,并坚持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具有同样问题的案主或案主系统。
实践部分,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
“如果你不能测量案主的问题,它就是子虚乌有”——治疗第一定律,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线性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证据为本的实践是呈现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的重要策略,它的出现替代了传统上提供服务或助人的基本模式——权威为本的实践
人本传统
人本主义是社会工作兴起的重要哲理价值之一,社会工作的出现就是为了从制度上保证每个人价值得到尊重。
人本主义认为,强调人的世界和人的主体性世界。
认识论上,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人是认识的主体。
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并主张知识并非研究人员的专利,那些非专业的知识或者原初的知识对于解决问题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道德与精神问题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目的,知识与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人的现象与物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认为人的行为或者社会现象并非全然不证自明、能被客观测量,因为其间充满意义和阐释。
实证取向的社会工作研究以固有、先在的观念去检验所谓的经验材料,是无法揭示其真谛的,强调应以整体的观点研究案主及其案主系统,并洞察其背后的意义和阐释
重要价值基础:在治疗关系中是真诚的和适当的;对案主无条件接纳;对案主关于世界的观点具有同理心。
在宏观层次,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以下特征
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
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
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
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认为全人的观点是有效实践的核心。
激进传统
冲击在于凸显了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并尝试从一个根本的层面寻求更大的社会层面的变迁或者从政治的、权利的层面寻求改变,旨在推进社会行动以实现上述目标。
挑战实证主义摒弃视角、激情等方面的兴趣
认为知识与兴趣不能二分,因为非反思性的科学总是无视其自身受到政治的玷污。
真正的科学应该承认自身的兴趣基础,从而控制那些不良的语境关系对科学文本的污染。知识应该具有批判和解放意义,这样的知识才能为社会层面的改变提供基础
社会工作应寻求社会正义,并充分回应案主对其世界的知识和理解,因为案主对其生活境遇和改变目标有着最好的知识,案主的知识可以指导社会工作实践。
旨在揭示人们赋予行动的意义以及规制个人行为和互动的社会规则,而这样的规则是由强势集团制定的。人群的沟通和理解就是关键的。
不同的话语体现不同的政治利益,强势的群体可以经由法律、制度而体现其意志,并将压制弱势群体制度化甚至习以为常化;相应地,弱势群体可能内化这样的话语体系,或者以强势群体的标签化语言进行自我污名化。
重新命名、改变定义、发出声音和表达利益是促进社会变迁的重要手段
倡导结构分析
将个人的问题归结至社会和经济结构之中的原因;问题被界定为社会的和结构的,而非个人的。个人关系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产物,因此个人的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
消除不平等和不公平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目标
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焦点是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另一重要理论源头是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者试图以女性自身的经验和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和经历,由此避免男性中心主义
女性和男性对自我的理解和评价方式不同且对道德问题有着相异的思考方式,但女性的“声音”被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实证主义观念所压迫而“沉默”。因此,女性需要发出不同的“声音”。
认为应该重新定义社会工作,特别要在这一专业体制中融入女性的参与和想法
宣称社会情境的重要性,尤其是性别权力关系,正是权力关系制造了社会问题;确认个人的即为政治的,个人的问题背后隐藏的是政治议题;
以包容的立场试图重新平衡正常与异常之认知,不应该将异常绝对化,只不过是建构的结果;采取解构的立场去颠覆以男权为中心的理论、制度和实践,提出基于女性视角的理论与方法;强调男女差异,而理论、制度和实践需要敏感于这样的差异。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实践聚焦于性别,关注性别为本的权力动态,避免性别歧视的语言,洞察影响女性的经济和社会议题的负面因素,促进女性增权,倡导支持女性增权的公共议题。
目标是经由增权以及将个人的体验与社会和政治结构联系起来而实施行动以促进改变。
社会建构传统
社会建构主义倡导对我们理所当然地理解世界持批判立场,注重分类和概念的历史与文化脉络,强调知识产生于生产过程。
在理论观上,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包容社会工作者应该知晓的全部知识。
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论述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共识就是这样形成的。
否认存在客观事实,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人造的”,由此人们形成不同版本的“事实”,所谓的“事实”是社会建构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与一定的概念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个概念体系对某些人是真实的,对另一些人则是不真实的;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文化的、历史的。
强调知识的政治、历史、文化特殊性而非其普遍性和核心性,为尊重多元的知识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方法论上,对实证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质疑。
强调所谓的现实或真理是在“这里”,即人们头脑之中,而不是在“那里”,即独立于人的存在。
警示我们要怀疑日常生活世界所呈现的面貌,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立场或隐含的价值取向
科学“并非~~关注‘真实’世界的知识体系和可以证实的假设
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
严格的社会建构主义
客观的社会建构主义
情境社会建构主义
对现存设置的质疑、对现存知识的质疑、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质疑都意味着它具有实践层面的颠覆和解放含义,批评、改变或者摧毁自己并不喜欢的社会设置是社会建构主义者的重要社会实践
社会建构主义的实践路径是
在当前情况下,X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因为X看起来不可避免
X并非事物的本质,也不必是不可避免的
X的存在使得处境糟糕
如果去掉X或者彻底改变X,我们的处境会好很多。
自身的开放性和反思性亦提供了重要的对话机会,如此对话实践有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建立一个包容性社会
我们可以抵抗现有的叙事和建构,并代之以新的叙事和建构
试图关注案主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帮助案主改变境遇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