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图书的基本结构
迄今为止,在整个文献系统中,图书仍处于主导地位。她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又是商品和艺术品。从事图书编辑,首先要对图书的基本结构有个基本的了解。
编辑于2022-01-01 10:49:11第四章 图书的基本结构
迄今为止,在整个文献系统中,图书仍处于主导地位。她失重要的信息载体,又是商品和艺术品。从事图书编辑,首先要对图书的基本结构有个基本的了解。
第一节 书衣部分
我们把书芯以外的部分,统称为书衣,及广义的封面部分,包括封一至封四、书脊、护封、衬页等等。
封一:即书面,又叫前封面。一般印又书名、著(译)者名、出版社名称等等。封面在装帧设计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有保护书芯的作用。
封二:又叫封里,一般是空白页。有些用”骑马钉“装订的薄本图书,为了凑合印张,常利用它印前言或目录等。期刊、丛刊等常在封二印图片或目录。
封三:又叫封底里,一般也叫空白页。薄本图书为了凑合印张,常利用它印正文、后记或版权项。期刊、丛刊常在封三印图片、目录、书讯等。
封四:又叫封底、底封。与封面相连,封面图案往往延续到封底。一般印有条码、书号和定价,有时印有内容提要、丛书子目等。期刊、丛刊常在封底印图片、广告等。
书脊:又叫书背或封背,是书的脊背部分,链接封面与封底。
以上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总称封皮。
护封:又叫外包封或护书纸,是套加在封面外的另一张外封面。精装书使用得较多,也有少数平装书使用。护封有保护封面和装饰作用,一般印有书名和图案,与封面的装饰相得益彰。也有用塑料薄膜做护封的。还有一种半护封,高度约占二分之一或不足二分之一,只能裹住封面的腰部,故又称为腰封,它 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封面的装饰或补充封面表现的不足,还有宣传、广告作用。
靳口:又叫折口。平装书的封面和封底(或精装书的护封)靠外切口一边,多留出30毫米以上的纸张向里折转,这叫靳口。靳口是有时印有内容提要、作者介绍或丛书子目等。
飘口:精装书的外壳,比书芯三面切口长出3毫米左右,用以保护书芯,这个长出的部分叫飘口。
衬页:衬在封二与扉页之间的空白页,称前衬页;衬在正文末页与封三之间的空白页,称后衬页。用衬页显得庄重、含蓄,且有保护作用。但也有不少书(尤其普及的薄本书)不用衬页,或只用前衬页。
环衬:又叫连环衬页,是连接书芯和封皮的衬纸 。书前的环衬,粘连封二和扉页的一部分,称上环衬;书后的环衬,粘连封三和后衬页的一部分,称下环衬。
平装的后书也常采用上环衬因为它能起到封面翻开不起皱折的作用,保持封面的平整。
上衬页和扉页可以和二为一,也就是在上衬页的右半页,印上扉页的文字(扉页可以省去)。这样的环衬,或称为”假环衬“。
第二节书芯部分
书芯也叫书身,是封皮以内的部分,在装封皮之前已订在一起。它是负载信息的主体部分。
扉页与中扉页:扉,本义是门扉。扉页也叫内封、副封面、书名页,起保护正文和再现封面的作用。扉页在封二或衬页后,所载文字与封一类似,但比封一更详细。中扉页又叫篇章页、辑页、隔页。有些书分为若干部分称为编(篇)、辑或章等,从中用单页或用有颜色的纸张隔开(即排列在各部分的首页位置),这就是中扉页。中扉页印有序数(如第×辑)或篇章名称,可进行装饰性点缀,背面是白页。
目录:又叫目次。把书籍中的章节序数与标题名依次排列(或分类排列),注明页码,便于读者翻阅,这就是目录。目录一般排在书前,也有排在书后的。
插页:即夹印在正文中,但与正文文字不相连贯的书页。常用较好的纸张印刷,其内容多为与正文有关的插图、表格等。在正文前,有时有作者的照片、手迹或他人的题字等,亦称为插页。插页一般不算入页码。
切口:又叫书口,指书籍三面切光的地方。上端的切口叫上切口(又称书顶),考究的书常在书顶刷上金粉或其他颜色;下端的切口叫下切口(又称书根);另一端的切口叫外切口(又称翻口)。
版心与白边:版心指每一面书页上的文字、图版部分,也就是排版的范围。白边指的是版心离切口和装订处四周的空隙部分。上白边叫天头,下白边叫地脚,装订处到版心之间叫订口(又叫内白边),版心到外切口之间叫外白边。要注意的是,现代书籍的”版心“概念与古籍不同,古籍的版心指的是”中缝“。
页码:是表面数的数码,一般排在版心上方或版心下方靠翻口(外切口)处,以便于翻寻,但也有排在版心下居中的。
书眉和中缝:有些横排本的书,在天头出排有书名、篇名或篇章、节名,这叫书眉。将书翻开以后,双数页与单数页成为同一视面,双数页在左单数页在右。现代直排本的书,在外切口处印书名、篇名或章名、节名,叫中缝,其原名称源于线装古籍。
通栏与双栏:正文行宽的长度采用等于版口宽度的排版称为通栏,正文行宽按版口的宽度等分为两栏来处理的排版称为双栏。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又称内容提要,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性质、特点、作用以及读者对象等,向读者推荐,以便读者选购的推介性文字。
序:称作序言,包括自序、代序、原著序者、译者序、前言、引言等多种形式,说法不同,性质则大同小异。
出版前言又称出版说明、出版者的话等。
凡例:包括例言、体例说明等
附录:附加于图书正文后面的非正文主体内容。
参考文献:指的是著译者引用的参考资料。
后记:是排在书末正文之后的文章,包括编后记、附记等。
第三节版权页
版权页又叫版本记录页、版本说明。它是每一本书的出版历史记录,包括书名、著译者、出版者、(附地址)、印刷厂、发行者、开本、印张、插页数、字数、版次、印次、累计印数、书号、定价、出版年月等,有的还要注明发行范围。
开本以印刷用纸的全张幅面为计算单位,裁切成多少张,就叫多少开本。例如,全张纸裁切成32小张的,叫32开本;裁切成64小张的,就叫64开本。习惯上把前一种规格纸张裁切出来的开本称为大开本,冠以”大“字,如”大32开“;用后一种规格纸裁切出来的开本,可以冠以”小“字,如”小32开“,也可以略去小字。此外,常见的还有787mm×960mm纸张切成的32开本,称”小32开“或”窄32开“。
印张计算出版物篇幅的单位。全张印刷用纸两面印刷,就是2个印张。一本32开本的书,如果128页(面),就是4印张;一本16开的书,如果176页(面),就是11印张。
字数版权页上记录的数字,是以出版物每面的版面字数乘以总面数计算的,即:每行字数×每面行数×总面数=全书总面数。文中有插图、表格、空行都以满版计算。
版次第一次出版的叫”第一版“或”出版“。第一次出版后,内容经过重大变更后重排的叫“第二版”,余类推。
印次即图书馆印刷的次数。从第一版印刷算起,每印一次都要累计标注明确。即使版次变更,仍应累计。例如,第一版已印三次,第二版第一次就叫第四次印刷。
印数一种图书出版所印刷的册数。从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起累计计算。如果一种书有几种不同的开本、装帧形式,应分别累计印数。
统一书号是根据”全国图书统一编号方案“编定的书号,排印在版权页下端及封四(封底)的右下端。书号由图书分类号、出版社代号和出版社同类书籍的序号三部分组成,前两者与后者用中圆点隔开。我国自1956年4月起出版系统实行”全国图书统一编号方案“,是世界上实行国家标准书号系统较早的国家。
中国标准书号中国标准书号是1986年1月由国家标准局批准颁布的关于出版物统一编号的国家标准,1987年1月1日起实施。在1987年内,统一书号和中国标准书号并存,从1988年1月1日起废除统一书号。
第四节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著录数据包括书名与著作责任者项、版本项、出版项、丛书项、附注项、标准书号项;检索数据包括书名与著(译)者、丛书名与丛书主编等可以识别图书特征的检索点,也包括分类号、主题词在内的用以揭示图书内容与主题的检索点
图书在版编目产生的背景和我国实行图书在版编目的过程
最早提出实施CIP的,是图书馆界的人士。不过,那时不叫在版编目。世界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印度人阮冈纳赞称之为”出版前编目“。
图书在版编目的意义
1,CIP是图书出版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CIP能为加强出版管理服务
3,CIP有利于图书宣传,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4,CIP对确定和调整出版选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书在版编目工作程序及数据工作单
1,图书在版编目(CIP)工作程序
2,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工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