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镇痛药
概念:又称成瘾性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而产生镇痛,并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的药物。
编辑于2022-01-04 17:47:26镇 痛 药
麻 醉 性 镇 痛 药
概述
概念:又称成瘾性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而产生镇痛,并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的药物
疼痛
分类
躯体痛
急性痛(锐痛):为尖锐而定位清晰的刺痛,可立即发生也可很快消除
慢性痛(钝痛):强烈而定位模糊的“烧灼痛”,发生慢,持续时间长
内脏痛
由于内脏器官、体腔壁浆膜及盆腔器官组织的痛觉感受器受到炎症、压力、摩擦或牵拉等刺激所导致。可用阿托品
神经性痛
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受到肿瘤压迫或浸润所致。成发作性或持续性,一般镇痛药无效。可用抗癫痫药卡马西林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阿片受体
分类
u受体(u1,u2)是介导吗啡镇痛效应的主要受体,也有镇静、呼吸抑制、缩瞳、欣快及依赖性等效应)
k受体(k1,k2,k3)
主要介导脊髓镇痛效应,也能引起镇静作用
b受体(b1,b2)
可引起抗焦虑和抗抑郁等作用,介导镇痛效应不明显
分布
主要存在于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蓝斑核和脊髓背角区
①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密度较高,与痛觉的感受和整合有关
②边缘系统及蓝斑和密度最高,与情绪、精神活动有关
③中脑盖前核与缩瞳有关
④延髓的孤束核与咳嗽反射有关
⑤脑干极后期与恶心呕吐有关⑥迷走神经背核、肠肌也有阿片受体存在
体内抗痛系统
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
吗啡及其相关 阿片受体激动药
阿片受体激动药
①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吗啡和可待因②人工合成类镇痛药: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
吗啡
概述
从阿片(为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中分离出来。
口服:首过消除强,生物利用率低。 注射给药:皮下注射吸收快。 脂溶性较低,仅有少量通过血脑屏障。 排泄:主要经肾排泄,少量金,乳腺排泄。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肝脏代谢
脂溶性较低,仅有少量通过血脑屏障。 排泄: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乳腺排泄。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内。肝脏代谢
作用机制
①吗啡的镇痛作用是通过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等部位的阿片受体,主要是u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肽对痛觉的调节功能而产生镇痛作用
②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焦虑等情绪和致欣快的药理作用则与其激活中脑-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而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功能有关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作用
特点: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绝大多数疼痛镇痛效果良好,持续性慢性钝痛作用>间断性锐痛。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
作用部位: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体
镇痛、欣快作用
产生镇静作用,主要是情绪上的改变,如由改善由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还可引起欣快感。
作用部位:激活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呼吸抑制
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每分通气量减少)。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咳
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产生镇咳作用。作用部位:激动延髓孤束核阿片受体有关
缩瞳
可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针尖样瞳孔为其中毒特征
其他中枢作用
①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体温调定点,体温略↓②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阿片受体引起恶心和呕吐 ③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平滑肌
胃肠道平滑肌
兴奋作用——便秘①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弱肠排空速度②抑制消化腺的分泌,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③会抑制中枢,使便意和排便反射减弱
胆道平滑肌
治疗量可引起胆道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可引起胆绞痛。胆绞痛和肾绞痛:治疗吗啡➕阿托品
其他平滑肌
①降低子宫张力、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延长产妇分娩时程。 ②治疗量对支气管平滑肌兴奋作用不明显,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或加重哮喘 ③输尿管平滑肌收缩导致肾绞痛,提高膀胱,外括月肌张力和膀胱容积,引起尿储留
心血管系统
①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②颅内压增高③对心率和节律无明显影响
免疫系统
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吗啡吸食者易感HIV:原因:吗啡可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
临床应用
疼痛
①可缓解或消除其他镇痛药无效的剧烈疼痛,如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烈疼痛和晚期癌症疼痛
②对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如胆绞痛和肾绞痛(吗啡➕M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品))
③对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痛,除了缓解疼痛和减轻焦虑外,还可减轻患者心脏负担(扩血管作用)
心源性哮喘
对于左心衰竭突发急性肺水肿所导致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可静脉注射吗啡。
机制①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②其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焦虑等情绪,间接减轻心脏工作量③抑制呼吸,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呼吸由浅快变深慢
腹泻
适用于减轻急、慢性消耗性腹泻症状。如伴有细菌感染,应同时服用抗生素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
治疗量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排尿困难,胆绞痛,,直立性低血压,免疫抑制等
耐受性及依赖性
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易产生耐受性和药物依赖性
耐受性:指长期用药后中枢神经系统对其敏感性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药效
躯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长期反复给药,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甚至出现病态人格,有明显强迫性觅药行为即出现成瘾性
急性中毒
吗啡过量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昏迷、深度呼吸抑制以及瞳孔极度缩小(针尖样瞳孔),常伴有血压下降。严重缺氧以及尿储留 呼吸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抢救措施:人工呼吸,适量给氧以及静脉注射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
禁忌症
①禁用于分娩止痛和哺乳期妇女止痛②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因抑制呼吸,抑制咳嗽反射以及促组胺释放可致支气管收缩③颅内压增高④肝功能严重减退患者,新生儿婴幼儿
可待因
概述
又称甲基吗啡。口服:易吸收。大部分在肝内代谢,脱甲基为吗啡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与吗啡相似,但作用比吗啡弱,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比镇热解痛药强
临床应用
临床上用于中等程度疼痛和剧烈干咳
哌替啶
药理作用
与吗啡相似。镇痛作用弱于吗啡,镇痛同时可致欣快。
比较:①较少引起便秘和尿储留(因此不用于腹泻) ②妊娠末期子宫收缩无影响,也不用对抗缩宫素的作用,故不延缓产程
临床应用
镇痛
成瘾性较吗啡轻,产生也较慢。①现已取代吗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②用于内脏绞痛须➕阿托品 ③分娩痛:新生儿对哌替啶的呼吸抑制作用极为敏感,因此要在胎儿出来后使用
心源性哮喘
机制与吗啡相同
麻醉前给药
麻醉前给予,能使患者安静,消除患者术前紧张和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并缩短诱导期
人工冬眠
冬眠合剂: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降低需人工冬眠患者的基础代谢
美沙酮
特点
可用于吗啡,海洛因等成瘾的脱毒治疗
芬太尼及其同系物
芬太尼
作用与吗啡相似,镇痛效力为吗啡的100倍。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主要用于麻醉辅助用药和静脉复合麻醉
其他镇痛药
延胡索乙素及罗通定
无明显的成瘾性。可用于治疗胃肠及肝胆系统疾病等引起的钝痛
阿片受体拮抗药(纳咯酮)
临床应用
①阿片类药物急性栋中毒②解救呼吸抑制和中枢抑制③用于阿片类药物成瘾性者的鉴别诊断:肌肉注射纳洛酮可诱发严重戒断症状④用于急性酒精中毒,休克,脊髓损伤,脑卒中及脑外伤的救治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和激动-拮抗药
喷他佐辛
概述
可激动k受体和拮抗u受体,为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小剂量或单独使用时,可激动某型阿片受体,呈现镇痛作用;
大剂量或和激动药合用时,又可拮抗该抗体
解 热 镇 痛 抗 炎 药
概述
概念:又称阿司匹林类药物,非麻醉性药物,非甾体类药物(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除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酸)外,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药理作用和机制
抗炎作用
机制
抑制体内的COX生物合成,从而抑制PG合成起到抗炎作用
COX
COX-1(结构型):生理学:保护胃肠粘膜,调节血小板凝集,调节外周血管阻力和调节肾血流量分布
抑制COX-1↑,不良反应↑
COX2(诱导型)
生理学:妊娠时,PG生成增加
病理学:生成蛋白酶、PG及其他致炎介质,引起炎质
抑制COX-2↑,药物发挥↑
镇痛作用
特点
①镇痛部位主要在外周②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和呼吸抑制 ③对慢性钝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对锐痛有无效。
机制
抑制PG的合成从而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
解热作用
机制
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环氧化酶(COX)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
特点
①能促使升高的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对正常的体温没有明显的影响②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过程
其他
非 选 择 性 环 氧 化 酶 抑 制 药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概述
又称乙酰水杨酸。口服:吸收快,在肝内水解为水杨酸,分布到全身组织。排出:碱性尿(可排出85%);酸性尿(5%)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和抗风湿
①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可用于头疼,牙疼,肌肉疼,痛经及感冒发热等。
对创伤性剧痛和其他平滑肌痉挛绞痛无效
②抗风湿作用强。大剂量的阿司匹林能使风湿热症状在用药后24~48小时明显好转(可用作急性风湿热的诊断鉴别依据)。抗风湿最好用到最大耐受剂量(抗风湿剂量比解热镇痛剂量大1~2倍)
影响血小板功能 (影响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低浓度→抑制COX→TXA2↓,PGI2水平无明显影响→抗凝
高浓度→抑制COX→PGI2↓→促进血栓形成
临床:采用小剂量(50~100mg)的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脑缺血病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TXA2↑→促进血栓形成 PGI2↑→防止血栓形成
用于川崎病的治疗
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患儿持续高温38℃~39℃,可持续五天以上。病症在皮肤,粘膜,淋巴结等处
机制: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常见于儿科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症状
①口服可刺激胃粘膜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②较大剂量口服(抗风湿治疗)可引起胃溃疡及无痛性胃出血
机制
直接刺激局部胃粘膜细胞和抑制胃壁组织COX-1使前列腺素(PG)减少,胃粘膜细胞失去保护作用
预防
①餐后服药或同服止酸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②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减少溃疡的发生率
加重出血倾向
机制
①抑制COX→TXA2↓,PGI2无明显影响→TXA2/PGI2 ↓→一般剂量长期用药,血小板凝集受到抑制,使血液不易凝固,出血时间延长
②大剂量阿司匹林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引起凝血障碍,加重出血倾向,使用维生素K可以预防
临床
①严重肝病和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产妇和孕妇禁用②需手术患者,术前一周应停用阿司匹林
水杨酸反应
症状
①剂量过大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视力、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是水杨酸类中毒的表现②严重者会出现过度呼吸,高热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处理
应立即停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溶液以碱化尿液,加速水杨酸盐自尿液排泄
过敏反应
症状
①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②"阿司匹林哮喘"
机制
抑制cox →PG合成受阻→白三烯及其他脂氧酶代谢产物↑→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
处理
肾上腺素治疗"阿司匹林哮喘"无效,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瑞夷综合症
概念
又称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
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会引起
处理
病毒感染患儿不宜用阿司匹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主要用于退热和镇痛,对不宜使用阿司匹林的头痛发热患者适用本药
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在外周组织对环氧化酶没有明显作用
不良反应
短期使用,不良反应轻。过量中毒可引起肝损伤,故不主张两岁以下儿童使用
吲哚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
是最强的合成酶抑制药之一,①不良反应多,故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的病例 ②对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也有效。③对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常能见效
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
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强于阿司匹林)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
塞来昔布
特点
①抑制COX-2的作用较COX-1高375倍②治疗剂量对cox -1无明显影响,也不影响TXA2的合成,但可抑制PGI2合成③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主要用于骨科风湿关节炎,目前是进口药
为什么用于心源性哮喘 而禁用支气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