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管:口腔食管胃肠及肛门组成。消化腺:包括涎腺、肝、胰以及消化管的黏膜腺体等。急性胃炎常由理化因素及病原生物感染引起。以渗出中性粒细胞为主。
编辑于2022-01-04 19:55:38消 化 系 统 疾 病
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腔食管胃肠及肛门组成
消化腺:包括涎腺、肝、胰以及消化管的黏膜腺体等
胃炎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常由理化因素及病原生物感染引起。以渗出中性粒细胞为主
急性刺激性胃炎 (单纯性胃炎)
病因:暴饮暴食,食用过热或刺激性食品以及烈性酒
病变表现:粘膜充血、水肿,有粘液附着,或可见糜烂
急性出血性胃炎
病因:过度饮酒,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抗凝血)等的过度服用。
病变表现:胃粘膜急性出血合并轻度糜烂,或多发性应激性浅表溃疡形成。
急性感染性胃炎(少见)
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或大肠杆菌等化脓菌经血道(如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或胃外伤直接感染所导致
病变表现: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慢性胃炎
是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特征,伴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及上皮化生
病因
①幽门螺杆菌感染(入侵粘膜层固有腺体内,分泌尿素酶、细胞毒素及细胞空泡毒素等致病)②长期慢性刺激(如长期饮酒、吸烟)以及急性胃炎反复发作 ③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黏膜屏障的破坏 ④自身免疫性损伤
类型
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窦部为常见。病变呈多灶性或弥漫性
病变表现:肉眼:胃黏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点状出血和糜烂。镜下:粘膜浅层固有膜内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腺体保持完整。
慢性萎缩性胃炎
特点:胃粘膜萎缩变薄。粘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病变表现:肉眼(胃镜检查):粘膜层变薄,皱襞变浅甚至消失。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偶有出血及糜烂。镜下:①病变区胃粘膜变薄,腺体变小,数目减少②固有层内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③胃黏膜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④出现腺上皮化生,其中以肠上皮化生为常见⑤可见假幽门腺化生:由粘液细胞取代为体腺中主细胞和壁细胞
临床表现
①消化不良,食欲不佳,上腹部不适等(胃液分泌减少)②恶性贫血(壁细胞破坏)③癌变(肠腺化生)
消化性溃疡病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2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 3胃液的消化作用 4遗传因素
5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①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促进胃酸分泌增多②迷走神经兴奋性降
病理变化
肉眼:多位于胃小弯侧,越近幽门越多见,尤多见于胃窦部。溃疡常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厘米以内。
镜下: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分四层①最表层为少量炎性渗出物(白细胞、纤维素等)②坏死组织③较新鲜的肉芽组织层④陈旧斑痕组织
结局
渗出物以及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排出,已被破坏的肌层不能再生,由底部的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修复。
并发症
①出血②穿孔③幽门狭窄④癌变
临床表现
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特征的常见传染病
病因
①甲型肝炎病毒HAV:消化道感染②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血流,血液污染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③丙型肝炎病毒HCV:注射或输血传播④丁型肝炎病毒HDV:依赖HBV复合感染
⑤戊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⑥庚型肝炎病毒:通过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性接触传播
基本病理变化
肝细胞变性:细胞肿胀,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嗜酸性变,脂肪变性
肝细胞坏死与凋亡
溶解性坏死
点状坏死:散在分布的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炎症细胞取而代之)急性普通性肝炎
碎片状坏死: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界板受到损坏,形成虫蚀样缺损。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两个门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较重的慢性肝炎
亚大块及大块坏死:肝细胞坏死占肝小叶大部分,坏死区可相互融合。重症肝炎
凋亡:由嗜酸性变发展而来,胞质进一步浓缩,核也浓缩消失,最终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或凋亡小体
再生
①肝细胞再生②间质反应性增生③小胆管增生
临床病理类型
普通型肝炎
急性肝炎
①无黄疸型:主要为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 ②黄疸型:甲型,丁型和戊型
病理变化
肉眼观:肝脏肿大,质较软,表面光滑,被膜紧张
镜下:肝细胞广泛的肿胀变性(水样变)为主,伴有气球样变,肝细胞坏死轻微,可见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少量炎细胞浸润
临床症状
①肝区疼痛②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③肝功能异常④出现黄疸
结局
多在六个月内治愈,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可转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
①肝小叶结构保持完整②纤维组织增生③肝细胞点状或灶状坏死偶见片碎片状坏死
中度慢性肝炎
①门管区出现持续的碎片状坏死和桥接坏死②桥接纤维化形成
轻度慢性肝炎
①中度慢性肝炎的基础上更加严重②假小叶的形成
临床症状
①,长期乏力,厌食持续反复发作的黄疸,肝区不适②,转氨酶和肝功能异常③
结局
慢性肝炎的转归不一,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类型
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少见,起病急骤,病程短,大多为十天左右,病变严重,死亡率高
病理变化
肉眼观: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被膜皱缩,质地柔软,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细胞坏死,大量胆黄素释放)
镜下:以肝细胞严重而广泛性坏死(大块坏死)为特征,可见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临床症状
①肝细胞性黄疸②出血倾向③肝衰竭
结局
①大多数在短期内死亡,死亡原因:肝衰竭
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较急性重型肝炎稍慢,病程较长,数周至数月。多数由急性重型肝炎而来
病理变化
肉眼观:肝体积缩小,包膜皱缩不平,质地软硬程度不一,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
镜下:特点为既有肝细胞的亚大块坏死,又有结节状肝细胞再生,有炎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有小胆管增生
结局
①治疗恰当且及时,病变可停止发展,并有治愈可能,②肝硬化
肝硬化
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疾病的终末期病变,
病变以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为基本病理特点
病因
①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为主②在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
分型
①门脉性肝硬化②坏死后性肝硬化③胆汁性肝硬化
病理变化
肉眼观:①早期:肝体积可正常或稍增大,重量增加质地正常或稍硬 ②晚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和切面呈弥漫全肝的结节
镜下:①中央静脉数量发生变化,偏位②肝细胞排列紊乱③假小叶形成,假小叶外周被纤维间隔包围
临床表现
门脉高压症
门脉压力增高的原因:①肝内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②假小叶压迫小叶下静脉③肝动脉小分支与门静脉小分支在汇入肝血窦前形成异常吻合
表现
①慢性瘀血性脾大②腹水③侧支循环形成④胃肠淤血、水肿
肝功能障碍
①蛋白质合成障碍(血浆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②出血倾向 ③胆色素代谢障碍④对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使体内激素增多,肝掌、蜘蛛痣)⑤肝性脑病(肝昏迷)
侧支循环
①门静脉血经胃,冠状静脉,食管静脉丛,奇静脉入上腔静脉。 导致胃底与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如破裂可发生大出血。
②门静脉血经肠系膜下静脉,直肠静脉丛,髂内静脉进入下腔静脉。 引起直肠静脉丛曲张形成。即痔静脉丛曲张-黑便
③腹壁浅静脉曲张-海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