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肝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之肝功能不全思维导图,包括肝功能不全的概念、常见原因、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知识点。
酸碱平衡及紊乱思维导图,包括酸碱平衡及其调节和酸碱平衡紊乱(单纯型)两部分内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看看。
病理生理学应激章节知识总结,包括应激的概述、神经内分泌系统(两个轴)、免疫反应、细胞应激反应、应激与疾病等。
病理生理学之发热的思维导图,包括发热的概念、正常体温与生理波动、病因、伴随症状、热型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肝功能不全
概述
肝脏的特性
强大的代偿能力
强大的再生能力
正常功能
代谢:物质代谢
物质合成:蛋白质、凝血因子
分泌与排泄:胆汁
生物转化:药物、毒物以及代谢废物
免疫功能:抗原递呈
肝功能不全的定义
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损伤 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肝硬化 代谢、合成、分泌排泄、生物转化与免疫功能 黄疸、出血、继发性感染、肾功能障碍、肝性脑病
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
病因及分类
肝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
生物性因素
感染
病毒:肝炎病毒
细菌
寄生虫:阿米巴滋养体,吸虫
药物及肝毒性物质
酒精、化学毒物、药物···
免疫性因素
营养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
分类(急性,慢性)
肝功能不全的表现及其机制
代谢障碍
糖代谢障碍
低血糖
肝内糖原储备减少 肝细胞内质网葡萄糖-6-磷酸酶破坏 高胰岛素血症
脂类代谢障碍
当肝内脂类含量超过肝重的5%时,称为脂肪肝 5-10:轻度;10-25:中度;25-50:重度
蛋白质代谢障碍
低白蛋白血症
白蛋白(A)减少,球蛋白(G)增加,两者比值(A/G)小于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
维生素代谢A、D、K代谢障碍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肝性腹水
门脉高压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压力超过正常(1.33-1.59kPa)的临床综合征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淋巴回流不足
钠、水潴留
电解质代谢紊乱
低钾血症
低钠血症
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嗜肝病毒、药物、毒物及遗传等原因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运载、酯化和排泄等环节发生障碍时,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或黄疸(肝内胆汁淤积)。
凝血功能障碍
肝脏的正常功能
合成全部凝血因子(除IV因子外) 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 制造纤溶酶原 制造抗纤溶酶 清除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
障碍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凝血因子消耗增多 抗凝血物质增多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异常
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蜘蛛痣,肝掌
药物代谢障碍
毒物的解毒障碍
激素的灭活减弱
免疫功能障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通过肝窦的血流量减少
库普弗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库普弗细胞负责吞噬、清除来自肠道的异物、病毒、细菌及毒素等 同时参与清除衰老、破碎的红细胞,以及监视、杀伤肿瘤细胞
内毒素从结肠漏出过多
内毒素吸收过多
肝肾综合征
继发于严重肝功能障碍的肾功能障碍
类型
肝性功能性肾衰竭
肝性器质性肾衰竭
发病机制
血流动力学异常: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肾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RAA激活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活动异常 PG合成不足 内皮素(ET)增多 内毒素血症
肝性脑病
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病因
严重肝脏疾患——肝脏不能处理毒性代谢产物 门-体分流——毒性产物绕过肝脏
分类
按源头分类
内源性
由急性严重干细胞坏死引起,毒性物质在通过肝脏时未经解毒即进入体循环。
外源性
多由慢性肝脏疾患引起,毒性物质通过分流绕过肝脏,未经解毒即进入体循环。
按病法分类
A:Acute 急性
B:Bypass 旁路
C:Cirrhosis 肝硬化
短暂性、持续性、轻微型
分期及临床表现
第一期(前驱期):轻微的性格、行为异常及睡眠昼夜颠倒、记忆力下降、学习、定向障碍
第二期(昏迷前期):嗜睡期、精神错乱、肌张力增高、扑翼样震颤
第三期(昏睡期):精神错乱、易怒、暴躁
第四期(昏迷期):神志丧失、不能唤醒
氨中毒学说
证据: 肝性脑病患者约80%有血氨 降氨治疗可以缓解病情 慢性肝病患者口服含氮物质后血氨上升、行为异常及近似于肝性昏迷的症状。
血氨水平升高的原因
氨清除不足
氨的产生过多
肠道
肾脏
肌肉
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假性神经递质的产生
假性神经递质与肝性脑病
氨基酸失衡学说
血浆氨基酸失衡的表现
血浆芳香族氨基酸(AAA)升高 支链氨基酸(BCAA)减少
失衡的发生机制
血浆氨基酸失衡与肝性脑病
y-氨基丁酸学说
GABA学说
诱因
胃肠道出血
酸碱平衡紊乱
镇静药、麻醉药使用不当
腹腔放液
氮质血症和外源性氮负荷增加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去除诱因
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防止食道下端静脉破裂出血 慎用镇静剂和麻醉剂 保持大便通畅
降低血氮
口服乳果糖等使肠道pH降低,减少肠道产氨和有利于氨的排出 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制剂降血氨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特别是要注意纠正碱中毒 口服新霉素等抑制肠道细菌产氨
促进正常神经递质功能恢复
氨基酸治疗
矫正血浆氨基酸失衡
应用苯二氮蕈受体阻断剂
氟马西尼:阻断GABA的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