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编辑于2022-01-10 23:47:03社会心理学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人类是情境中的生物,因为情境塑造了我们,决定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我们不可能独立于它而存在。
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人类的社会行为 ,不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建构
例子:幸福婚姻的伴侣会把对方刻薄的言辞归结于某些外部因素。 而婚姻不幸的伴侣,则会归因为对方的品性问题。
例子:社交中的信念,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期;别人对我们的偏见过于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
解释他人的行为
对自己的信念
社会直觉:无意识心灵
强大——”双重加工“
思维、记忆、和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运行:一个是有意识有意图,另一个是无意识、自动的。
危险——可预计的错误
因此需要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抑制直觉冲动。
外在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人是社会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
文化有助于定义情境
内在影响塑造行为
态度
性格倾向
社会行为也是生物性行为
人类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产物
社会心理学与人类价值观
价值观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
研究课题的选择
投身于不同学科的人群类型
作为分析目标的价值观
价值观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
科学的主观性
对现实的知觉会为预期所左右
文化对社会表征认同的作用
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价值判断
对心理健康与自尊的文化定义
心理学建议
心理学标签
“是”与“应该”
自然主义的谬论
接触不同文化的意以——降低主观性
常识?
事后聪明总比先见之明来得容易——“事后聪明式偏见”
常识总在事后证明是正确的
研究方法
可验证的假设与可用于实践的预测原则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理论——原则的整合
对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
好的理论能清晰预测
证明或修改理论
新的探索
可能的应用方面
假设——可验证的预测
证伪
相关研究
实验室/现场
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相关”对“因果”
混淆 → 混乱的思维
高级相关分析
时间序列相关
统计方法
调查研究
随机取样
潜在影响因素
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问题的顺序
答案的选项
问题的措辞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控制变量
随机分配
伦理道德问题
现世实在论
实验现实主义(※)
欺骗
减少需要特征的影响
知会同意
事后解说
推广到生活
不同行为受相同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引言
焦点效应与透明度错觉
社会环境与自我觉知
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
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
社会关系有助于界定自我
自我概念
我们世界的中心
自我图式——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
自我参照效应
对自我的感觉处于自我世界的核心位置
可能的自我
社会自我的发展
社会角色
社会同一性——团体
社会比较
成功与失败——自尊
其他人的评价
他人积极评价增强个体自我概念
镜像自我
自我膨胀
自我与文化
个人主义——独立的自我
集体主义——相互依存的自我
相互依赖自我 → 归属感
自我认识
解释我们的行为
预测我们的行为
预测我们的感觉
影响偏见
免疫忽视
常常是错误的
自我分析
准确:明显的行为原因;正确的符合直觉的解释
错觉:自我分析经常错误
威尔逊:双重态度 → 内隐与外显不同
米勒和特瑟:对原因的注意会减少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
结论
自我报告常常是靠不住的
报告和解释无法保证报告的有效性
知觉到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
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
影响行为
控制点
命运由
自己控制(内部控制点)
机会和外部力量控制(外部控制点)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习得性物质
个人控制的重要性
个人控制系统↑ → 健康和幸福↑
自我决定
更多的选择 → 信息超载、更多的后悔机会
自我效能
来源:成功的体验
结论:尽管自由会走向极端,但个人控制总体上还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自尊——全面的自我评价
自尊动机
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偏向于自我保护式的归因
自尊的威胁 ← 身边但又竞争的人
比如:自尊的威胁也可能发生于朋友之间,因为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信。
社会拒绝
降低自尊
增强渴望被接受的意愿
自尊的阴暗面
面对压力
高自尊:明显的敌意
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应对。
低自尊:出现临床问题
自尊建立在内在(比如个人品质)的人状态优于建立在外在的人的状态
多关注自身才能与发展人际关系
少关注自身形象
自尊建立外在的人,面临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等。
自我服务偏见(自利性偏差)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积极归因于自身,消极归因于外在因素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自我恭维的比较)
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的乐观主义
主观行为维度 > 客观行为维度
盲目乐观
虚幻的乐观:增强脆弱性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普遍性:过高估计他人对自身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身的立场
虚假独特性:高估自身能力以满足自我形象
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
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如何处理和记忆有关自己个人信息的副产品
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自我服务 → 自我保护性的防御机制
自我服务偏见的适应性
高自尊:更能享受好的感觉
积极自尊适应性:缓解焦虑
自我服务偏见的不良适应
造成不快
在一定程度上毁掉一个群体 ← 不合与嫉妒
夸大人们对自己的评价 → 失败的先兆
对自身和团体的赞许性的偏见 → 傲慢
虚伪的谦逊:掩饰自身优于他人的想法
自我展示
虚伪的谦逊
自我服务:安抚心灵
进退游刃的方法
对自己成就的自传式的解释
“获胜的危险”
自我妨碍: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对于害怕失败的措施
印象管理——个体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自我展示:希望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
自我监控
高:调整行为适应环境
低:更多地受内在的指引
集体主义:谦逊和自制性的乐观
个人主义:把失败归因于外界
自我美化(普遍性)
第3章:社会信念与判断
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
根据海德心理学家的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我们为什么会低估环境对他人的影响而不是对自己的行为影响?
认知和情境意识
1、行动者与观察者的角色不同。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
2、聚焦偏见 当我们作为第三方观察者时,我们聚焦在不同地方会得出不同结论。我们会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
3、自我觉知 当我们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
文化差异
1、受西方积极思维文化影响,西方人更可能把事情归因为人,而不是环境。
2、东亚文化下,人们通常对环境作用格外敏感。
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
比如:我们错过了班车,我们会想如果早一分钟出发,就不会错过。
事情本身越重要,反事实思维的强度就越大。
错觉思维
试图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
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判断他人?
经常高估自己的判断,过度自信现象。人们很有可能去寻找那些支持而非否定自己的信息。
我们更容易回忆(易得性)生动的信息
情绪影响判断。情绪会给我们对当前经历解释着色,还会影响我们判断时思考的深度和效率。
我们什么时候会倾向于实现他人对我们的期望?
比如:人们相信某银行会倒闭,于是纷纷去提款,则银行出现挤兑从而倒闭。 人们相信某股票会上涨,于是纷纷去购买,则股票也会上涨。
人们的信念,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期。
一个团体将其他团体知觉为攻击性的、怨恨的、和报复性的,那会招致其他团体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以进行自我防卫,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行为确证现象:一旦形成错误的信念。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以支持这些信念。
第4章:行为与态度
一个是怎么样的人就会做出怎么样的事,他做出怎么样的事就是怎么样的人
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反应的方式。态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世界。
态度的ABC.理论:感觉~行为倾向~认知(想法)
标准学习层级
认知→感情→行为 〓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的态度
首先,消费者通过积累有关产品的知识来形成自己的认知;其次,消费者评价这些认知并对产品形成一种感受(情感);最后,根据这些评价,消费者开始参与相关的行为
低介入层级
认知→行为→感情 〓基于行为学习过程的态度
低介入层级假设消费者最初并没有对任何品牌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偏好,而是先进行购买,并在或使用之后才对其形成评价
经验层级
感情→行为→认知 〓基于享乐主义的消费态度
经验层级的观点强调:产品包装设计等无形属性和消费者对伴随刺激如广告,品牌名称和经历发生的背景环境等所产生的反应,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态度:这盒月饼的包装看起来很洋气,所以我买了
态度决定行为吗?
内在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在什么条件下会影响我们外在的行为?
心理学家根据综述研究: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行为。
比如:学生对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态度何时有效:当我们的行为是自发做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经常是潜在地起作用。
当我们思考自己的态度时,态度才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我们是什么(内在)和我们做什么(外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当外在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
门槛现象: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让他帮你一个小忙。
行为影响态度
行为影响态度例子
比如:爱国行为强化爱国态度(爱国主义教育)
政治仪式:学生每天升国旗敬礼、唱国歌,就是用公众的一致性来建立个人的爱国信念。
比如:一个反复参与受到俄罗斯袭击演习的学生,就好像感觉自己真的是俄罗斯攻击的目标,这个学生就会害怕俄罗斯
比如:民权运动:他们的行为表达了一个已经建立起的观念,并将这个观念根植心中。
比如:当我们做事时,我们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为该事负责时。
许多研究可以证实: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铸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内化自我展示,就像真的态度改变了一样?)
自我展示理论(印象管理)
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
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常常能给自己带来社会或物资的报酬,能让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让我们社会身份更有保障。
认知不协调理论(自我辩解)
为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自我展示理论假定我们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某种良好印象。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因此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行为影响了态度)
举例(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国会推测萨达姆可能拥有威胁美国和英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约5份之4美国人相信他们军队会找到这些武器。但实际上,伊拉克没有动用这种武器,也没有找到这种武器,因而战争的支持者体验到了不协调,尤其是他们意识到战争对经济和生命的毁灭,看到某些国家人民反美浪潮,甚至人为911事件是正确的。 为了减少不愉快的体验,国际政策态度记录到,一些美国人修正了政府开战原因:被解释为从残暴的和种族灭绝的统治下解放被压迫的人民。
如果我们决定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而非权威),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只有当权威在场时,专制管理才是有效的(因为人们不太可能内化被迫的行为)。
不协调理论暗示父母应以非强制的方式诱发好的行为,从而激发孩子内化正确的态度。
决策不协调(归属于认知不协调):对责任和选择权的强调,容易让决策产生失调。
当你有两个选项时,面对你所拒绝的选项,你会痛苦感知到你所拒绝的选择的优势。 而当你做出重要决策后,你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甚至产生自负,这也是“信念效应”
自我觉知理论
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当我们的感觉或信念不确定时,我们会观察自己的行为,就像其他人一样)
表情和态度
我们的表情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我们模仿他人的表情,会帮助了解他人的感受
过度合理化和内部动机
回想理由不足效应:如果外部刺激不足以证明我们行为的合理性,我们会通过内部心理活动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以减少不协调。(这也是认知不协调理论)
过度合理化效应
指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一些隐形的代价。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去做。
当个体很明显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对称的报酬时,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
如果报酬(赞赏)是针对人们的成就,那会让他们觉得“我很善于如此”,则会增加个体的内部动机
如果报酬(赞赏)是控制人们,让他们相信是报酬导致了他们的努力,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
例子:某个老人通过不断减少支付吵闹小孩的报酬,达到小孩不在吵闹的目的的故事。
理论比较
自我展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只是从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会影响态度。而另外两种理论则解释了行为确实影响态度的原因。
1、自我展示理论,假定了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尤其是那些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2、(1)不协调理论解释是,那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很难做出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2)不协调理论还认为,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少,我们越觉得自己对其负有责任,从而产生越多的不协调,态度也会改变得越快。
2、自我知觉理论假定,我们的态度不很坚定时,我们会观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态度做出合理的推断,就如同我们观察他人一样。自我知觉理论的一个有趣的推论是“过度合理化效应”。
第5章:基因、文化与性别
第6章:从众
关于从众的一些问题
群体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常常如此一致?
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行为?
某些人很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吗?
谁很可能抵制从众的压力?
从众的定义
北美、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家给“从众”贴上了消极的标签(从众、屈从、服从),而不是赋予积极的含义(敏感性、反应性、团队合作精神)
日本,从众不表示软弱,而是忍耐、自我控制、成熟的象征
定义: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是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
情感距离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
权威的机构性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为什么我们会从众?
一是因为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喜欢或赞赏
二是因为我们想要做出正确的行为
第7章:说服
说服的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信息背后的目的及其包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对好坏的判断。 我们称不好的说服为“灌输”,而好的说服为“教育”
影响说服的因素
权威性
人们会听从可信的专家
偏好
人们对自己所喜欢事物的反应更加积极
社会证明
人们利用他人的例子来证实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
互惠性
人们感觉自己应该去回报所得到过的东西
一致性
人们倾向于遵守自己公开做出的承诺
珍奇性
物以稀为贵
理智与情感,哪个更有影响力?
取决于听众。1、受到更好的教育或善于分析思辨的人相对更容易接受理性的说服。 2、有思想或积极参与的听众,对逻辑更感兴趣;相反的则容易受传达者偏爱程度的影响 3、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时,更有说服力。(案例:座谈会,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更容易被说服)
单方面说服和双方面说服
说服者在面临相反的观点时,怎么应对? 承认相反的观点可能使听众感到疑惑并削弱自己的观点,相反地,也可能使听众觉得我们毫无偏见,从而消除他们的戒心。
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对相反观点有所了解的话,双面论证更有说服力。
首因对近因
首因效应:最先出现的信息最具有说服力。
近因效应:对当前的记忆总是比过往事件的记忆更深一些。
近因效应有两个前提:1、当时间长到足够分离两种信 2、听众在接受第二种信息后立即变态时
个人与传媒的影响
关于说服的研究表明:最主要的影响不是来自于传媒,而是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接触。
门槛效应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门槛效应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
加强个人承诺
子主题
在别人进行判断之前,先对自己的立场做出公开表态。公开现在自己信念的一方,就不太容易受到别人影响。(或者应该说我们就不那么开放了)
群体影响
偏见:不喜欢他人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利他:帮助他人
冲突与和解
临床领域的应用
司法领域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未来
简介
第一篇:社会思维
第1~4章
探讨社会思维: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他可以评价我们的印象、直觉和解释的准确性。
第二篇:社会影响
第5~8章
通过理解态度的文化因素和学习从众,说服自己群体影响的本质,能更好地认识到作用在我们身上的社会力量。
第三篇:社会关系
第9~13章
分析消极和积极的社会关系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偏见到攻击,从吸引到互助。这部分还探讨冲突和解动力学
第四篇: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14~16章
这一篇分析如何将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学习到的概念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进行自我觉知可以加强言行之间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