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肾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肾功能不全的知识总结,包括肾功能不全的概念、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急性肾衰竭(ARF)、慢性肾衰竭(CRF)、尿毒症。
中医学导论思维导图:历史沿革:萌芽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充实、融合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两晋隋唐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流派纷陈阶段(宋金元时期)。
中医学藏象学说思维导图、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运化水液: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康复物理因子超声波治疗技术、超声波使液体介质中气泡生长-闭合-破灭,在闭合的瞬间产生发光、放电、高温及冲击波等物理效应、弥散作用: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使药物容易进入细胞内,提高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肾功能不全
概念
当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时,会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这种临床综合征称为肾功能不全
生理功能
排泄功能
调节功能
内分泌功能
肾脏的特性
强大的储备力
肾血流的自我调节
功能代偿及代偿性肥大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
肾小管功能障碍
近曲小管功能障碍
髓袢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肾素分泌增多
肾素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功能障碍
前列腺素合成不足
促红细胞生成素合唱减少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减少
急性肾衰竭(ARF)
各种病因引起的双肾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障碍,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迅速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过程
表现:GFR迅速下降,尿量和尿成分的改变,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病因和分类
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指肾脏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所致的急性肾衰竭
特点:功能性损害,及时复灌可恢复
常见于休克早期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由肾以下尿路(从肾盏到尿道口)梗阻引起的肾功能急剧下降
常见于双侧输尿管结石、盆腔肿瘤和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尿路梗阻
特点:早期属于功能性损害,晚期出现器质性损害
肾性急性肾衰竭
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器质性病变而产生的急性肾衰竭
特点:器质性损害
病因
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疾病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
肾性ARF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
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休克)
肾中毒
外源性肾毒物
药物
有机溶剂
重金属
生物毒素
内源性肾毒物
血红蛋白
肌红蛋白
尿酸
同时或相继发生作用
发病机制
中心环节:GFR降低
肾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异常
肾灌注压降低
肾血管收缩
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肾血管内凝血
肾小管的损伤
肾小管阻塞
管-球反馈机制失调
肾间质水肿
原尿反漏
肾小球滤过系数降低
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
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少尿期
“死亡三角”:酸中毒、低血钠、高血钾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最危重阶段,持续7-14天,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尿的变化
少尿(<400ml/d)或无尿<100ml/d)
低比重尿(1.010-10.15),浓缩和稀释功能障碍
尿钠高,重吸收障碍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水中毒
可能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全身软组织水肿,脑水肿、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应严密观察记录出入水量,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高钾血症
ARF最危险情况,常为少尿期致死原因
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严重可出现心室颤动/心脏停搏
代酸
氮质血症
血中尿素、肌酐、尿酸等非蛋白氮含量显著升高
移行期
尿量增加到每日大于400ml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排泄能力仍低于正常,内环境仍紊乱
多尿期
每日尿量大于等于3000ml
机制
肾血流量和GFR逐渐恢复
肾小管上皮新生,钠水重吸收功能仍低下
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阻塞解除
代谢产物滤出,渗透性利尿
危险: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大量失水失钠,易脱水、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持续1-2周,可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
尿量恢复正常;非蛋白氮含量下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得到纠正
肾小管功能恢复需要数月甚至更长,少数患者转变为慢性肾衰竭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肾小管损伤程度低,预后较好
若不及时治疗可转化为少尿型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积极治疗原发病或控制致病因素
纠正内环境紊乱
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处理高钾血症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控制氮质血症
透析治疗
抗感染和营养支持
针对发生机制用药
慢性肾衰竭(CRF)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单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破坏,以致残存的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
原发性
慢性肾小球肾炎(CRF最常见的原因)、肾小动脉硬化症、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
继发性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损害、过敏性紫癜肾炎、狼疮性肾炎
发病过程
肾脏损伤、GFR正常或上升
肾脏损伤、GFR轻度下降
肾功能不全、GFR中度下降
肾衰竭、GFR严重下降
肾衰竭、ESRD
原发病的作用
炎症反应: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
缺血:肾小动脉硬化症、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免疫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膜性肾小球肾炎、肾毒性血清性肾炎
尿路梗阻: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
大分子沉积:淀粉样变性
继发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
健存肾单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产生增多
肾小管-间质损伤
肾小管高代谢
功能代谢变化
泌尿功能障碍
尿量的改变
早期和中期:夜尿和多尿
晚期:少尿
尿渗透压的变化
低渗尿(CRF早期,浓缩功能减退而稀释功能正常)
等渗尿(CRF晚期,浓缩和稀释功能均丧失)
尿成分的变化
蛋白尿
血尿
管型尿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肾性高血压
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
钠水储留
肾脏降压物质生成减少
肾性贫血与出血倾向
肾性骨营养不良
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