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免疫系统
这是一篇关于免疫系统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对免疫系统知识点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非常实用且具有参考性。
编辑于2022-01-14 17:39:47免疫系统
组成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
胸腺
骨髓
外周淋巴器官
淋巴结
扁桃体
脾
…………
淋巴组织
外周淋巴器官主要成分
也分布于消化管、呼吸道
免疫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淋巴细胞
粒细胞
肥大细胞
免疫活性分子
补体
细胞因子
免疫球蛋白
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流通,使免疫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功能
免疫防御
识别和清除外源病原微生物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
免疫监视
识别和清除内源的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
免疫自稳
识别和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维持内环境稳定
特征
本质特征
识别“自我”、“非我”
分子基础
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
特征
种属特异性
个体特异性
MHC分子成为自身细胞的标志
介导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亲子鉴定、法医鉴定的个体遗传标签
分类
MHC-I类
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功能
内源抗原呈递
MHC-II类
分布
仅分布于B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表面
功能
外源性抗原呈递
MHC-III类
包括
补体、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等
功能
与炎性反应有关
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
种类极多,但每个细胞表面只有一种抗原受体,每个淋巴细胞只参与针对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
作为个体,淋巴细胞可针对多种抗原发生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T细胞可直接杀灭靶细胞,故参与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
产生、发育、分化
来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
接触特异性抗原分子之前,保持静息,称为初始T细胞
接触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特异性抗原后,转变为大淋巴细胞,代谢活跃、增殖分化
大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
显著MHC限制性,只在近距离起作用,能迅速清除抗原 寿命1周左右
小部分分化为记忆性T细胞
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迅速分化增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启动更大强度免疫应答 寿命长达数年甚至终身,使机体较长时间保持对该抗原的免疫力
亚群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
特征
表达CD4膜分子
功能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以辅助其他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活性
亚型
Th1、2、9、17、22,Tfh等
Th1参与细胞免疫、迟发型超敏性炎症反应
Th2辅助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Th17与机体自身免疫病发生和急性炎症的调节密切相关
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特征
表达CD8膜分子,直接、连续、特异性免疫杀伤效应
直接攻击外来异体细胞、体内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
与靶细胞接触后,释放穿孔素,嵌入靶细胞膜内,形成多聚体,穿膜管状结构,细胞外液可通过此管状结构进入靶细胞,导致细胞溶解死亡
分泌颗粒酶,从小孔进入靶细胞,诱发靶细胞凋亡
调节性T细胞/Tr细胞
特征
表达CD4、CD25膜分子和核转因子Foxp3,具有对机体免疫应答的负调节功能
诱导免疫无能和免疫抑制,通过下调免疫应答,维持对抗原的免疫耐受
通过接触方式或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活性
细胞免疫
B细胞
B细胞以分泌抗体这一可溶性蛋白分子进入体液而执行免疫功能,故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称为体液免疫
产生、发育、分化
骨髓成熟,生成初始B细胞
初始B细胞迁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的初级淋巴小结
相应抗原刺激下,呈递转化为大淋巴细胞并增殖分化
大部分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
分泌抗体 抗体抗原结合后,中和毒素、病毒、阻止病原体黏附细胞,加速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清除
小部分分化为记忆性B细胞
作用同记忆性T细胞
亚群
B-1细胞
高表达CD5分子,占比较小
主要分泌IgM,活化不需要T细胞参与,主要对最常见的微生物的碳水化合物抗原作出反应,在机体抗感染时发挥作用
B-2细胞
表达CD40分子,绝大多数B细胞,是体液免疫主要执行者
主要分泌IgG,活化需要T细胞参与,主要对蛋白质抗原作出反应,能与Th2细胞结合并释放细胞因子,从而抑制Th1细胞的细胞周期,促进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的形成
体液免疫
NK细胞
产生、发育、分化
来源骨髓,大颗粒淋巴细胞,固有免疫细胞
杀伤靶细胞无MHC限制性,机体抗肿瘤和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天然防线
特点
表达CD16和CD56,不表达T细胞和B细胞的膜受体,无需抗原呈递即可活化
巨噬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形成
血液单核细胞穿出血管进入结缔组织分化形成,终末细胞,一般不再返回血液
分布
广泛分布于机体
形态、功能 (相比单核细胞)
形态
细胞
体积增大
胞质
溶酶体大量增加
功能
吞噬能力更强
能大量分泌可溶性因子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构成
单核细胞及其分化而来的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
骨组织的破骨细胞
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
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
肺巨噬细胞(尘细胞)
……………………
①均有强大吞噬能力 ②主要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定义
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专职细胞
树突状细胞(DC)
抗原呈递功能最强,随迁移过程摄取抗原能力逐渐下降,抗原呈递功能不断增强
形状
胞体多树枝状突起
分布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少分布广
表皮
朗格汉斯细胞
血液
血液DC
淋巴
面纱细胞
外周淋巴组织
交错突细胞
心、肝、肺、肾、消化管
间质树突状细胞
胸腺
胸腺树突状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程
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过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
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高内皮微静脉,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
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或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或另一处淋巴组织
功能
使得体内淋巴细胞的区域分布更加合理,局部的淋巴细胞能得到不断补充,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和活化的机会,有利于识别抗原,产生更有效的免疫应答
淋巴组织
定义
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场所
弥散淋巴组织
形态
无明确界限
构成
主要有T细胞
一般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高内皮微静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内皮细胞杆状
内皮细胞分泌黏附分子,以利于淋巴细胞从血液穿越进入淋巴结
特点
受抗原刺激扩大形成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淋巴滤泡
形态
直径1~2mm的小球体
界限分明
分类
初级淋巴小结
无生发中心
受抗原刺激后增大,产生生发中心
次级淋巴小结
有生发中心
构成
主要有B细胞
生发中心
暗区
B细胞和Th细胞
细胞较大,嗜碱性,色深
明区
B、Th、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滤泡树突状细胞FDC
也有树枝状突起
不源于骨髓细胞,不表达MHC-II类分子
细胞表面富含抗原受体,可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较大,色浅
周围一圈
密集小淋巴细胞,色深,新月形,顶部最厚,称为小结帽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
胸腺
基本构成
被膜
薄层结缔组织
小叶间隔
被膜结缔组织呈片状伸入胸腺内部形成
胸腺小叶
小叶间隔将胸腺分成许多胸腺小叶,且互相不完全分离
相邻小叶间髓质相互连续
胸腺基质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胸腺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成纤维细胞
小叶实质
皮质
支架
胸腺上皮细胞/上皮性网状细胞
分布
被膜下和胸腺细胞之间
形状
多呈星形,有突起
连接
相邻细胞的突起间以桥粒连接成网
哺育细胞
某些被膜下上皮细胞胞质丰富,包绕胸腺细胞
功能
表达大量MHC分子
分泌胸腺素
胸腺肽
胸腺生成素
胸腺细胞发育必需
间隙
大量胸腺细胞、少量胸腺基质细胞
胸腺细胞
本质
胸腺内处于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T细胞
分布
密集于皮质内,占皮质细胞总数85%~90%
筛选过程
由骨髓而来的淋巴性造血干细胞进入胸腺,在由皮质到髓质的迁移发育过程中,在周围胸腺基质细胞参与下,经历了两次选择,即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阳性选择
皮质外层
赋予T细胞具有MHC分子限制性识别能力
阴性选择
皮质深层和髓质
淘汰能与机体自身抗原发生反应的T细胞
结果
不足5%左右的胸腺细胞发育成熟,成为T细胞
绝大部分胸腺细胞凋亡,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髓质
较多胸腺上皮细胞,少量初始T细胞、巨噬细胞
髓质上皮细胞
形态
多边形,较大
连接
桥粒连接
功能
分泌胸腺素,部分胸腺上皮细胞构成胸腺小体
胸腺小体
胸腺髓质特征性结构
数量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分布
散在分布
结构
胸腺上皮同心圆状排列
外周
核明显,细胞可分裂
近中心
核逐渐退化,胞质多角蛋白
中心
完全角质化,强嗜酸性 有的已破碎,呈均质透明状
亦常见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功能
分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刺激胸腺树突状细胞成熟,诱导胸腺内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胸腺血液供应
小动脉穿越胸腺被膜,沿小叶间隔至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形成微动脉,然后发出分支进入皮质和髓质
皮质毛细血管在皮、髓质交界处汇合为高内皮微静脉,成熟的初始T细胞在此穿过高内皮进入血流
髓质毛细血管常为有孔型,汇入微静脉后经小叶间隔及被膜出胸腺
血-胸腺屏障
构成
皮质毛细血管+周围结构 具屏障作用
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紧密连接
血管周隙
内含巨噬细胞
上皮基膜
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功能
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维持胸腺细胞正常发育
机制
血液内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胸腺皮质,使胸腺内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过程基本不受外界抗原影响
变化
幼儿期
较大
青春期
逐渐退化缩小
老年
大部被脂肪组织代替,皮质可完全消失,髓质终生存留
功能
形成初始T细胞的场所,从皮质到髓质,T细胞逐渐成熟
人类终生保留产生T细胞的能力
外周淋巴器官
淋巴结
结构
被膜
薄层结缔组织
小梁
被膜、门部的结缔组织深入淋巴结实质,形成相互连接的小梁
粗支架
血管行走其内,间隙为淋巴组织、淋巴窦
输入淋巴管
穿越被膜,与被膜下淋巴窦相通连
输出淋巴管
一侧凹陷,为门部,有血管和输出淋巴管
实质
皮质
浅层皮质
含淋巴小结及小结之间的弥散淋巴组织,为B细胞区
副皮质区/胸腺依赖区
位置
皮质深层
本质
较大片的弥散淋巴组织
构成
主要为Th细胞
较多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少量B细胞
高内皮微静脉
核大,异染色质少,染色浅,核仁明显
血液流经此段,约10%淋巴细胞穿越内皮进入副皮质区 其中B细胞再迁移到淋巴小结
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特点
切除胸腺则此区不发育
故称为胸腺依赖区
免疫应答时,此区细胞分裂相增多,区域范围迅速扩大
皮质淋巴窦
构成
被膜下窦
被膜下方
宽敞扁囊,包绕整个实质,被膜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通入
小梁周窦
小梁周围
末端常为盲端,仅部分与髓质淋巴窦直接相通
相互通连
壁
扁平内皮细胞衬里,内皮外层有薄层基质、少量网状纤维及一层扁平的网状细胞
腔
星状内皮细胞支撑窦腔,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
淋巴
窦内缓慢流动,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淋巴组织内的细胞、抗体等成分不断进入淋巴,这样淋巴组织成为一种动态结构,有利于免疫应答
髓质
髓索
相互连接的索条状淋巴组织
可见高内皮微静脉
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大量浆细胞
髓窦
与皮质淋巴窦结构相同,但较宽大,腔内的巨噬细胞较多,滤过功能强
皮质、髓质无明显分界
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
输入淋巴组织
被膜下窦、小梁周窦
部分渗入皮质淋巴组织
部分经小梁周窦进入髓窦
汇入输出淋巴管
流速、物质变化
淋巴流经一个淋巴结需要数小时,含抗原越多流速越慢
淋巴经滤过后,其中的细菌等抗原绝大部分被清除,淋巴组织中的细胞和产生的抗体不断进入淋巴,因此,输出的淋巴常较输入的淋巴含较多淋巴细胞和抗体
功能
滤过淋巴
免疫应答
脾
胚胎时造血,骨髓开始造血后演变为人体最大淋巴器官
结构
被膜
形态
较厚
结构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富含弹性纤维、III型胶原纤维、平滑肌纤维
表面覆有间皮
小梁
形成
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脾内形成
结构
小梁动脉
脾动脉从脾门进入后,分支随小梁走行,称为小梁动脉
平滑肌纤维
结缔组织内,可调节脾的含血量
功能
构成脾的粗支架
白髓
形态
散在分布的灰白色点状区域
结构
中央动脉
主要小动脉
有一条小淋巴管伴行
鞘内T细胞经淋巴迁出脾的重要通道
动脉周围淋巴鞘
位置
中央动脉周围
构成
厚层弥散淋巴组织
交错突细胞、少量巨噬细胞、大量T细胞等
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的T细胞分裂增殖,鞘增厚
相当于淋巴结副皮质区,但无高内皮微静脉
淋巴小结
位置
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
构成
主要是大量B细胞
在此形成的幼浆细胞多进入红髓的脾索 健康人脾内淋巴小结较少,当抗原入侵时,淋巴小结数量剧增
边缘区
位置
白髓、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
构成
含有较多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
结构
边缘窦
中央动脉侧支末端在此区膨大,形成的小血窦
血液内抗原及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通道,白髓内的淋巴细胞也可进入边缘窦,参与再循环
相当于淋巴结皮质
红髓
位置
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区外侧的广大区域
形态
深红色,占大部分
结构
脾索
形态
不规则索条状,互连成网,网孔即脾血窦
构成
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
较多网状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脾索内血细胞可变形
穿越内皮细胞间隙进入血窦
脾血窦
形态
不规则,互连成网
结构
纵切面
血窦壁如同多孔隙栅栏,由一层纵向平行排列的长杆状内皮细胞围成
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形网状纤维
横切面
内皮细胞沿血窦壁排列
核突入管腔
胞间有间隙
血窦外侧有较多巨噬细胞,其突起可通过内皮间隙伸向窦腔
血液供应
脾的血液供应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走行
脾动脉进入脾门后分支进入小梁,称为小梁动脉
而后离开小梁进入白髓称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主干穿出白髓进入脾索后,分支成形似笔毛的笔毛微动脉
少数直接注入脾血窦
多数末端扩大成喇叭状,开口于脾索,因而大量血液直接进入脾索
脾血窦汇入小梁静脉
小梁静脉于脾门处汇合为脾静脉出脾
功能
造血
滤血
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