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功能
这是一篇关于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的思维导图,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它控制与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统一。
编辑于2022-01-14 17:48:07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突触
突触传递
分类
电突触传递
缝隙连接
无机离子、有机小分子 顺浓度梯度
电紧张耦联:双向性、快速性
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内的细胞之间
化学性突触
定向突触传递
经典突触微细结构
突触前膜
神经纤维轴突末梢膜
轴浆内含线粒体、突触囊泡(高浓度神经递质)
小而清亮透明,ACh、AA类递质
小而具致密中心,儿茶酚胺类递质
活化区内分布
大而具致密中心,神经肽类递质
突触前末梢内均匀分布
活化区:突触囊泡特别密集
突触间隙
细胞外液
突触后膜
靶神经元/效应细胞膜
特异性受体/递质门控通道
突触后致密区PSD:聚集大量细胞骨架、信号蛋白分子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囊泡膜上突触蛋白结合细胞骨架丝,锚定作用
动员
突触前膜去极化
Ca2+内流
轴浆内Ca2+↑
Ca2+结合CaM形成复合物
Ca2+-CaM K II激活
突触蛋白磷酸化,游离
摆渡
小G蛋白Rab3/Rab27作用下,向活化区摆渡
着位
囊泡膜上v-SNARE结合前膜上t-SNARE
脑内t-SNARE
突触融合蛋白
SNAP-25
融合
突触结合蛋白p65结合Ca2+变构,消除对融合的钳制作用,突触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
融合孔形成,神经递质释放,量子释放
神经递质释放量与Ca2+内流量成正比
钠钙交换体作用,转运Ca2+到胞外 囊泡膜完全坍塌进入前膜 / 触-弹方式脱离前膜回到轴浆,装载递质成为新的突触囊泡
影响因素
递质释放环节
1. Ca2+内流量
胞外Ca2+↑;到达突触前末梢AP频率↑、幅度↑、时程↑--->递质释放↑
胞外Mg2+↑、钙通道密度↓、钙通道拮抗剂--->递质释放↓
2. 参与递质释放的突触末梢数目
3. 作用于前膜上突触前受体的神经递质/调质(改变Ca2+内流量)
递质清除(重摄取和酶解)环节
1. 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突触前膜NE重摄取,NE滞留在间隙持续作用于受体
2. 利血平——抑制囊泡膜对NE重摄取,NE滞留在末梢轴浆被单胺氧化酶酶解,囊泡内递质减少以至耗尽
3. 新思的明、有机磷农药——抑制ACh酯酶,使ACh持续作用
突触后膜反应性
受体的上调和下调
递质释放量改变,突触后受体密度、与递质结合的亲和力发生改变
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筒箭毒碱(临床肌松剂)/α-银环蛇毒——抑制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
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分布
主要发生于单胺能(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纤维末梢部位
典例:自主神经节后纤维(主要:交感N)-效应细胞接头
结构
交感N节后纤维轴突末梢分支上,每隔5μm出现一个内有大量突触囊泡的膨大结构——曲张体
过程
神经冲动传导到曲张体,引起神经递质(NE)释放并向周围扩散,若邻近组织细胞含受体,即可结合并产生接头电位
少量纤维即可支配许多效应细胞/其他神经细胞
特点
1. 突触后成分分散,故作用部位较分散
2. 突触间隙不固定,递质扩散距离远近、时间长短不等
3. 释放的递质是否发挥信息传递效应取决于靶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分类
快EPSP
伸肌肌梭传入冲动——脊髓前角伸肌运动神经元去极化
慢EPSP
多与K+电导↓有关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分类
快IPSP
伸肌肌梭传入冲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拮抗的屈肌运动神经元超极化
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开放、钠/钙通道关闭有关
慢IPSP
K+通道开放有关
突触后神经元的AP
突触前/后神经元:N对1,突触后神经元胞体电位改变取决于产生的EPSP、IPSP总和
AP起始于轴突始端(ENaC分布密集),双向传递(逆向传递:绝对不应期,重启作用) 在感觉神经元,起始于第一个郎飞节处
突触的可塑性
定义
突触形态、功能可发生叫持久的改变
分类
强直后增强PTP
当突触前末梢接受一短串强直(高频)刺激后,突触效能发生改变
易化/增强
压抑
Ca2+需较长时间进入钙库;钙库暂时饱和
习惯化
当较为温和的刺激重复时,突触后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钙通道逐渐失活
敏感化
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钙通道开放时间延长
长时程突触可塑性
长时程增强LTP
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增强
突触后神经元内Ca2+大幅↑,激活蛋白激酶,脊椎动物学习、记忆机制
长时程压抑LTD
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激后,突触的传递效率长时程降低
突触后神经元内Ca2+轻度↑,激活蛋白磷酸酶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一般结构
极性、区域性
树突及其分支、树突棘的意义
轴突长度、直径特点
轴丘特点
神经末梢特点
突触小扣、终扣、突触小结
神经末梢末端膨大
主要功能
接受、整合、传导、传递信息分别在何部位 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
神经纤维
定义
轴突/感觉神经元周围突(除髓鞘部分称为轴索)
兴奋传导
特征
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而突触传递由于神经递质的耗尽容易发生疲劳
速度影响因素
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可辅助诊断神经纤维疾患,如吉兰-巴雷综合征(GBS)
直径(↑↑)
髓鞘有无和厚度(轴索直径:神经纤维总直径=0.6:1时出现速度峰值)
温度(↑↑)
分类
依据传导速度(从快到慢)
A. 有髓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
Aα 本体感觉、躯体运动 70~120 m/s
Aβ 触-压觉 30~70m/s
Aγ 支配梭内肌 15~30 m/s
Aδ 温、痛、触-压觉 12~30m/s
B. 有髓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C. 无髓纤维
后根
温、痛、触-压觉
交感
交感节后纤维
功能
轴浆运输
顺向轴浆运输
快速
驱动蛋白 微管 含膜细胞器(包括突触囊泡、分泌颗粒等)
慢速
微管蛋白、神经微丝蛋白
逆向轴浆运输
动力蛋白 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功能性支配作用
释放神经递质支配组织执行其功能
营养作用
定义
释放营养因子,缓慢、持续,结构、功能状态
特点
短暂缺失影响小,长期缺失后果严重
病理
脊髓灰质炎:脊髓中央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失去对肌肉的营养作用
神经营养因子NT
神经所支配的效应组织/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神经元生长、存活所必须的蛋白质/多肽
神经胶质细胞
特点
有突起
缝隙连接
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受体
有膜电位,但无AP
终身可分裂增殖
分类
周围神经系统
卫星细胞
脊神经节内,形态支持、营养、调节细胞外环境
施万细胞
形成髓鞘,跳跃式传导
中枢神经系统
星型胶质细胞
1. 机械支持和营养
2. 隔离和屏障作用
构成血脑屏障
3. 迁移引导作用
4. 修复增生作用
5. 免疫应答作用
抗原提呈
6. 维持细胞外液K+浓度稳定
7. 对一些递质、活性物质的代谢作用
少突胶质细胞
形成髓鞘,跳跃式传导
小胶质细胞
相当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吞噬细胞
神经递质和受体
ACh
ACh
合成
胆碱+乙酰CoA--->ACh
胆碱乙酰移位酶,胞质
储存
小而清亮的突触囊泡
ACh能神经元分布
周围
骨骼肌运动神经纤维
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除肽类/嘌呤类递质能神经元)
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支配多数小汗腺的纤维、支配骨骼肌血管的舒血管纤维)
中枢
边缘系统、纹状体、丘脑、脑干、海马、脊髓
胆碱能受体
毒蕈碱受体(M型)
本质
GPCR
分布
M1
脑
M2
心脏
M3、M4
平滑肌
M4可见于胰腺腺泡、胰岛
M5
不详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汗腺细胞、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
M样作用
抑制心脏活动
舒张骨骼肌血管
收缩内脏平滑肌
增加汗腺、消化腺分泌
配体
激动剂
M3
毛果芸香碱,缩小瞳孔,治疗青光眼
阻断剂
M3
溴化泰乌托品,放松气道平滑肌,作为雾化吸入剂(平喘药)
阿托品
烟碱受体(N型)
本质
促离子型受体,N型ACh门控通道
分布
N1(神经元型烟碱受体)
中枢、自主N节后神经元
N2(肌肉型烟碱受体)
N2型受体异常 常常是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
神经-肌接头终板膜
N样作用
小剂量ACh
激活N1、N2受体
大剂量ACh
N1受体脱敏,神经元过度去极化,钠通道失活
配体
阻断剂
N1
六烃季铵、美加明,控制严重高血压
N2
十烃季铵,肌松药
中枢几乎所有功能都有胆碱能系统参与
单胺类递质
E、NE
E、NE
合成
Tyr--->多巴--->DA--->NE--->E
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脱羧酶DDC、多巴胺-β-羟化酶DBH、苯乙醇胺氮位甲基移位酶PNMT
储存
小而具致密中心的突触囊泡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分布
周围
多数交感N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NE(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除外)
中枢
上行部分
大脑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
下行部分
脊髓后角
支配低位脑干
肾上腺素能受体
本质
GPCR
分布
α1
血管平滑肌
α2
突触前膜
β1
心脏
β2
消化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
β3
脂肪组织
分布
皮肤、肾、胃肠道血管平滑肌
α为主
心肌、肝、骨骼肌血管平滑肌
β为主
作用
E
中枢
心血管活动调节
周围
对α、β作用都强
NE
中枢
作用比E更广泛
周围
对α作用更强
α1
血管、子宫、虹膜辐射状肌等收缩
α2
小肠舒张
β1
心脏兴奋
β2
血管、子宫、小肠、支气管等舒张
β3
脂肪分解
阻断剂
α1
哌唑嗪
α2
育亨宾
非选择性α受体(α1为主)
酚妥拉明
β1
美托洛尔、阿替洛尔
β2
丁氧胺(心得乐)
非选择性β受体
普萘洛尔
DA
黑质-纹状体通路DA减少——帕金森病机制
5-HT/血清素
主要分布于低位脑干的中缝核,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内分泌
组胺
AA类递质
兴奋性
Glu
Asp(门冬氨酸)
抑制性
GABA
Gly
β-Ala
Tau(牛磺酸)
γ-氨基己酸
神经肽
定义
分布于神经系统的起信息传递或调节信息传递作用的肽类物质,以调质、递质和激素的形式发挥作用
分类
速激肽
P物质
阿片肽
β-内啡肽、脑啡肽
下丘脑、垂体神经肽
脑-肠肽
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血管活性肠肽VIP
消化道肽能神经纤维的细胞体位于胃肠道的壁内神经丛中 刺激迷走神经时,能引起VIP的释放,并使胃肠平滑肌舒张,引起胃的容受性舒张
其他
心房钠尿肽ANP
嘌呤类
腺苷
作用于A1受体抑制,作用于A2受体兴奋,前者为主
ATP
P2X、P2Y两类受体,在感觉传递(尤其是痛觉传入)中起作用
气体分子类
NO、CO、H2S
概述
神经递质
鉴定
1. 合成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
2. 储存
递质储存于突触囊泡内, 冲动到达时释入突触间隙
3. 作用于受体
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后能发挥其生理作用
4. 可使其失活
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如重摄取)
5. 可模拟/阻断
有特异的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和阻断其效应
递质共存
定义
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
意义
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举例
递质的代谢
合成、储存、释放、降解、重摄取、再合成等
ACh
胞质中合成(胆碱乙酰化酶)
囊泡内储存
胆碱酯酶水解,胆碱被胆碱转运体重摄取
胺类递质
胞质中合成(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脱羧酶等)
囊泡内储存
NE:主要通过末梢重摄取、少量酶解
肽类递质
核糖体翻译、翻译后加工
囊泡内储存
酶解
神经调制
定义
神经元产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不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与神经递质共释放,增强/削弱递质的传递效率
调质与递质无明确界限
受体
定义
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配体分类
激动剂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增强受体生物活性
拮抗剂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占据受体从而对抗激动剂效应
突触前受体
自身受体
异源性受体
浓集
突触前膜活化区相对应的突触后膜上有成簇受体聚集,此处突触后致密区存在受体的特异结合蛋白
调节
受体上调
递质分泌不足,受体数量↑、亲和力↑
通过胞吐/内化改变受体数量
通过磷酸化/去磷酸化改变亲和力
受体下调
反射活动
反射
分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中枢整合
单突触反射
传入、传出神经之间,中枢只经过一次突触传递
只有腱反射
多突触反射
传入、传出神经之间,中枢经过多次突触传递
反射中包含多级水平的整合
反射中枢的范围可相差很大,与反射的复杂程度相关
膝反射的中枢范围很小(脊髓腰段)
呼吸中枢范围很大(涉及脑的各级水平)
中枢神经元之间联系方式
单线式联系
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一个突触后神经元
视网膜视锥系统联系方式,提高分辨能力
会聚程度较低的突触联系亦称单线式联系
辐散式联系
一个神经元轴突侧支/末梢分支——多个神经元
脊髓中央灰质后角
聚合式联系
许多神经元轴突末梢——一个神经元
脊髓中央灰质前角
链锁式联系
上两种联系同时存在
延迟兴奋时间,扩大作用范围
环式联系
上两种联系同时存在
可通过正/负反馈增强/终止活动,可引起后发放(后放电)
局部神经
局部回路神经元
短轴突、无轴突,某一中枢内部,不投射到远隔部位
局部神经元回路
构成分类
多个局部回路神经元
一个局部回路神经元
局部回路神经元的部分结构
树突-树突式突触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 单向传播
定义
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方向传布
意义
限定信息沿指定路线运行
2. 中枢延搁
反应时间
施加刺激到出现反应经历的时间
中枢延搁
反应时间 -(兴奋在传入、传出途中传导时间+效应器突触传递时间)
举例
膝反射:单突触反射,电突触,几乎无时间延搁
3. 兴奋总和
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 → 爆发动作电位
EPSP经总和未达到阈电位 → 不产生动作电位,但兴奋性提高(易化)
4. 兴奋节律的改变
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
5. 后发放与反馈
后发放
由于突触的环式联系方式,当传入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然继续发放神经冲动,使得反射活动持续一段时间
反馈
效应器引起的变化常可作为刺激因素被感受器感受并引起反射效应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反射弧中突触部位最易受内环境变化影响(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相通)
突触传递中,递质耗竭会引起疲劳
中枢抑制和易化
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分类
快EPSP
伸肌肌梭传入冲动——脊髓前角伸肌运动神经元去极化
慢EPSP
多与K+电导↓有关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分类
快IPSP
伸肌肌梭传入冲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拮抗的屈肌运动神经元超极化
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开放、钠/钙通道关闭有关
慢IPSP
K+通道开放有关
抑制
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性抑制
伸肌肌梭传入冲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拮抗的屈肌运动神经元超极化
协调不同中枢间的活动
回返性抑制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
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同一中枢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一致
突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
轴-轴突触
机制
末梢B兴奋时释放某种递质
使末梢A去极化
传到末梢A的动作电位幅度、时程↓
进入末梢A的Ca2+数量↓
末梢A释放的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的EPSP↓
特点
潜伏期长(20ms达高峰)
抑制作用持续时间长(100-200ms)
意义
控制从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对感觉传入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易化
突触后易化
表现为EPSP的总和
突触前易化
与突触前抑制具有同样的结构基础,末梢B兴奋使末梢A的AP时程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