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 DNA的合成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化学 DNA的合成的思维导图,该图框架清晰内容详尽,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学习。
编辑于2022-01-14 17:51:09DNA复制
基本规律
半保留复制
复制时双链解开,分别作为模板合成2条DNA新链
半不连续复制
前导链(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同)连续复制,后随链(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连续复制
冈崎片段
沿后随链模板链合成的新DNA片段
双向复制
原核生物环状DNA:单起点双向复制 真核生物DNA:多起点双向复制
复制叉:复制中的模板DNA形成的2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开链区,Y形
复制子:从一个DNA复制起点起始的DNA复制区域,复制的功能单位
高保真性
错配概率极小
复制准备
原料
dNTP
模板
解开的DNA单链
引物
RNA(提供3' -OH末端)
酶
DNA拓扑异构酶/拓扑酶
功能
既能水解又能连接DNA中的磷酸二酯键,改变DNA超螺旋状态
分类
拓扑酶I
切断一条单链,适时封闭切口,无需ATP
拓扑酶II/促旋酶
切断正超螺旋的双链,ATP供能下恢复连接
也可解开母链与子链间的缠绕
拓扑酶III
解旋酶/rep蛋白(DnaB)
ATP供能解开双螺旋,形成单链
引物酶primase(DnaG)
本质
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功能
催化RNA引物的生成
对利福平不敏感
DNA pol
原核生物
DNA pol I(最多)
校对、修复、切除引物(RNA酶活性)并填补空隙、切除突变片段(5' -3' 外切酶活性)
结构
小片段
5' -3' 外切酶活性
大片段/Klenow片段
5' -3' 聚合酶、3' -5' 外切酶活性
实验室常用工具酶
DNA pol II
校对、应激状态修复
DNA pol III
催化DNA聚合(α亚基),延长作用(10种亚基构成的不对称二聚体)
对核苷酸的掺入具有选择功能(ε亚基具3' -5' 外切酶活性,维持保真性)
核心酶:α、ε、θ
β亚基:夹稳模板链,使酶滑动
都具有5' -3' 聚合酶、3' -5' 外切酶活性
RNA聚合酶、逆转录酶无3' -5' 外切酶活性,错误率高
真核生物
DNA pol α
引物酶,合成引物
DNA pol β
DNA修复
DNA pol γ
mtDNA合成
DNA pol ε
主要催化作用:前导链合成,错配修复(3' -5' 外切酶活性)
DNA pol δ
主要催化作用:后随链合成,错配修复(3' -5' 外切酶活性)
总结
需ATP供能
拓扑酶II/促旋酶
解旋酶/rep蛋白(DnaB)
DNA连接酶
起始复合物的移动
3' -5' 外切酶活性
DNA pol I(大片段/Klenow片段)
DNA pol II
DNA pol III(ε亚基)
DNA pol ε、δ
DNA连接酶
ATP供能,连接DNA链3' -OH末端和另一DNA链5' -P末端,生成磷酸二酯键
连接缺口,如冈崎片段之间
修复、重组
其他蛋白质
DnaA
辨认复制起点
DnaC
运送和协同DnaB
单链结合蛋白SSB
维持单链稳定状态,免受核酸酶降解,具有协同效应
不断结合、脱离
复制过程
原核生物
共价环状闭合DNA,大肠杆菌为例
1||| 复制起始
1||| 超螺旋的转型
拓扑酶II:正超螺旋--->负超螺旋
2||| 起点固定
DnaA结合复制起始点oriC(Dna A结合位点+AT rich区,均为串联重复序列)并相互靠近,促使AT区解链
3||| DNA解链
DnaC协同DnaB解链,向解链方向移动,置换DnaA,初步形成复制叉
SSB结合DNA单链,一定时间内保持复制叉长度
4||| 引物合成
DnaG合成短链RNA引物,提供3' -OH
5||| 起始复合物形成
DnaB、C、G,DNA复制起始区域
其移动需ATP供能
2||| DNA链延长
DNA pol III催化dNTP转变为dNMP加入子链,前导链先于后随链(同一个DNA pol III)
后随链的模板DNA折叠环绕,对齐前导链延长区域,两链利用同一个DNA pol III
延长中DNA pol I已经开始水解后随链的RNA引物并替换成DNA
3||| 复制终止
DNA pol I继续水解后随链的RNA引物并替换成DNA
DNA连接酶连接后随链留下的缺口
在环状DNA,前导链RNA引物去除后,继续填补孔隙并连接即可
复制速度与培养(营养)条件有关
真核生物
1||| 复制起始
复制基因:DNA复制起始所必需的全部DNA序列
特点
多起点,同时开始
所需物质
需要DNA pol α、ε、δ,拓扑酶、解旋酶、复制因子R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PCNA
形成DNA夹子,结合于引物-模板链
使DNA pol δ获得持续合成能力
催化核小体生成
检验细胞增殖能力的重要指标
超螺旋转型
拓扑酶
DNA解链
解旋酶
引物合成
DNA pol α催化引物合成
引物除了RNA,还包括DNA片段,切除引物需要RNA酶、核酸外切酶
步骤
1||| 复制基因的选择(G1期)
基因组的每个复制位点均组装前复制复合物pre-RC,招募基因结合蛋白、DNA pol,起始DNA解旋
2||| 复制起点的激活(进入S期以后)
G1后期,Cyclin D↑--->CDK激活--->复制许可因子激活--->有丝分裂末期、核膜重组之前进入细胞核,结合DNA复制起点 复制启动后,复制许可因子被降解/失去活性
2||| DNA链延长
聚合酶转换(DNA pol ε、δ迅速替换α,以及δ、α之间的转换)频率高
DNA pol ε
PCNA作用下催化前导链合成
DNA pol δ
PCNA作用下催化后随链合成
DNA合成后立即组装成核小体(DNA复制与核小体装配同时进行)
3||| 染色体末端复制
端粒
定义
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的末端结构,膨大呈粒状
结构
DNA 3' 末端序列+蛋白质
富含G、T,人重复序列:TTAGGG
功能
维持染色体稳定
维持DNA复制完整性
端粒酶
本质
RNA-蛋白质复合体
结构
端粒酶RNA(hTR)
端粒酶协同蛋白-1(hTP1)
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
功能
以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对末端DNA链进行延长
功能机制
爬行模型P245
病理
老化与端粒酶活性下降有关
肿瘤发生与端粒酶活性有关
4||| 每个细胞周期中只复制一次
复制仅出现S期,且只复制一次
酶催化速率慢,但起点多,总体速率不慢 复制速度在不同组织器官、发育时期、生理状况下不同
原核、真核生物DNA复制区别
引物
原核
RNA
真核
RNA+DNA(需要RNA酶、核酸外切酶)
速度
原核
培养条件相关
真核
速度慢、起点多,总体不慢
组织器官、发育时期、生理状况相关
真核生物mtDNA——D环复制
复制起点不在双链DNA同一位点
内环先复制,外环后复制(引物合成前后顺序不同)
逆转录
准备
原料
dNTP
模板
单链RNA
引物
酶
逆转录酶(依赖RNA的DNA聚合酶)
辅因子
需要Zn2+
合成方向
5' --->3'
特点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
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
RNA酶(RNase H)活性
过程
dNTP聚合,形成RNA/DNA杂化双链
逆转录酶中具RNA酶活性的部分水解杂化双链中的RNA
意义
发展了中心法则
基因操作制备cDNA
c:complementary
试管内合成cDNA
取得RNA,加入试管
加入逆转录酶、dNTP
加入Klenow片段
加深了对RNA病毒致癌致病的认识
DNA损伤与修复
DNA损伤因素
体内因素
DNA复制错误
4种dNTP之间浓度不平衡
片段缺失/插入
DNA自身不稳定性
DNA受热/环境pH改变,碱基、核糖间糖苷键自发水解,导致碱基丢失/脱落,脱嘌呤最为显著
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ROS
直接作用修饰碱基
体外因素
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导致DNA损伤
直接破坏DNA分子结构,如破坏化学键,使DNA断裂/交联
激发自由基反应,氧化修饰碱基,剪接破坏碱基结构使其脱落
紫外线照射导致DNA损伤
相邻T共价连接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TT
化学因素
自由基导致DNA损伤
·OH强氧化,·H强还原,损伤碱基、核糖、磷酸基
碱基类似物导致DNA损伤
碱基类似取代正常碱基掺入DNA,引发碱基对的置换
碱基修饰剂、烷化剂导致DNA损伤
修饰碱基,改变配对规则
烷化剂烷基化碱基上N原子,导致DNA分子电荷变化,改变碱基配对
嵌入性染料导致DNA损伤
直接插入碱基对,碱基对距离增大一倍,DNA两链错位,复制时易发生核苷酸缺失、移码、插入
生物因素
黄曲霉素
DNA损伤类型
碱基损伤与糖基破坏
亚硝酸——脱氨
羟自由基——加成、脱氢
氧化活性物质——氧化修饰碱基
碱基之间发生错配
碱基修饰剂、碱基类似物掺入
DNA链发生断裂
戊糖破坏、碱基损伤和脱落
DNA链共价交联
链内交联
链间交联
其他
碱基置换
转换
嘌呤/嘧啶之间
颠换
嘌呤与嘧啶之间
移码突变
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DNA损伤修复
直接修复
嘧啶二聚体的直接修复/光复活修复(作用)
DNA光裂合酶(400nm激活)
解聚嘧啶二聚体为单体核苷酸形式
烷基化碱基的直接修复
烷基转移酶
转移烷基到自身,自身不可逆失活
单链断裂的直接修复
DNA连接酶,连接电离辐射造成的切口
切除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BER
识别
DNA糖苷酶特异性识别受损碱基,水解去除
切除
5' 端,无碱基位点核酸内切酶切除磷酸二酯键,去除磷酸核糖部分
合成
缺口处,DNA聚合酶以另一条链为模板修补合成互补序列
连接
DNA连接酶连接缺口,DNA结构恢复正常
核苷酸切除修复NER
还包括转录偶联修复,修复正在转录的基因模板链上的损伤(更有意义)
识别
识别损伤对DNA双螺旋结构造成的扭曲
切除
损伤部位两侧切开,去除切口间核苷酸
合成
汇合成一段新DNA
连接
连接缺口
遗传性着色性干皮病XP
DNA损伤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基因缺陷
碱基错配修复
重组修复
用于DNA双链断裂
同源重组修复
定义
参加重组的两段双链DNA在相当长的范围内序列相同
酶
RecA蛋白/重组酶
特点
重组生成新片段忠实性高
非同源重组修复
定义
两段DNA链末端不需要同源性就能互相替代连接
酶
DNA依赖的蛋白激酶(DNA-PK)
XRCC4
特点
忠实性不高
跨越修复
用于DNA双链大范围损伤
重组跨越修复
同源重组,直接跨越损伤部位,将损伤转移到子链
合成跨越修复
DNA双链大片段、高频率损伤
应急修复系统
在大肠杆菌,复制中产生新的DNA pol IV/V替换III,随机插入核苷酸,越过损伤部位后离开烂摊子,DNA pol III继续接盘
新产生的DNA pol活性低、识别碱基精确度差、无校对功能,故出错率增加
RecA和LexA阻遏物有关
DNA损伤及其修复的意义
DNA损伤的双重效应
基因突变的基础,给DNA带来永久性改变
使DNA不能作为复制/转录的模板
损伤修复障碍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