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黄廖版现代汉语第二章语音 第6节音变
将教材的所有语句全都化为条理清晰,逻辑鲜明的思维导图,将国际音标全部键入,有助于期末考核,有助于考研背诵,有助于黄廖版现代汉语的背诵。
编辑于2022-01-19 01:27:20第六节 音变
音变定义:
本节所谈的音变不是历时的语音变化,而是共时的语流音变,主要是连读音变,即连着念的音节,其音素声调等有时会发生变化。普通话的音变现象很多,主要关注“变调”、“轻声”、“儿化”以及“啊”的音变。
一、变调
(一)变调的定义
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作变调。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
(二)上声的变调
(1)正常情况: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
(2)上声变调: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1)两个上声相连
①正常情况: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与阳平相同
如:[214+214→35+214]→水果 了解 领导→即:“土改=涂改”
②两个上声相连的第二个字由上声变读为轻声的音节中有两种情况
A.[214+轻声→35+轻声]:捧起/想起/等等/讲讲/哪里/晌午/小姐/老鼠
B.[214+轻声→21+轻声]:姐姐/奶奶/嫂子/毯子/耳朵/马虎/痒痒/指甲
2)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视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而定
①双单格: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例如:[(214+214)214→35+35+214]:展览馆/手写体/洗脸水
②单双格
A.一般情况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前两个音节有21+35的变化:
例:[214+(214+214)→21+35+214]:纸老虎/有理想/很勇敢
B.有歧义情况
a.如不产生歧义,也可读作“35+35+214”
b.如产生歧义,必须读作“21+35+214”
如李厂长(黎厂长)、鲁小姐(卢小姐)等。
③口诀:
上连上,前字读35
上连非上,前字读21
句末上,读214
3)四个及四个以上上声相连
①变调方式:
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此确定出语义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
②例:
A.“理想/美好"划分两段,念成35+21+35+214。
B.彼此/友好 买把/雨伞
C.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4)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
①调值由214变21
②在由非上声变读为轻声的音节前,变调情况也相同
③例如:
A.在阴平前 首都/北京/统一/女兵
B.在阳平前 祖国/海洋/语言/改良
C.在去声前 解放/土地/巩固/鼓励
D.在轻声前 尾巴/起来/宝贝/里头
(三)“一、不”的变调
1. “一、不”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阴平“一”念55,去声“不”念51。
例如:一、二、三,十一,第一,统一,划一,唯一,万一,不,偏不
2.在去声前,一律变35
例如:一样,一向,一定,一块儿,不怕,不够,不看,不像
3.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 “-”变51,“不”仍读51
例如:一般,一边,一年,一成,一手,一两(变读51)
不吃,不开,不同,不详,不管,不想(仍读51)
4.“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的中间,读轻声。
例如:想一想,拖一拖,管一管,谈一谈,来不来,肯不肯,找不找,开不开
5.“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
例如:做不好,来不了
(四)“七、八”的变调
1.“七、八”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35,也可不变
例如:七岁七块七路八岁八块八路(念35或55)
2.除去声之外场合念阴平原调值55。
例如:七天七成七亩八支八篮八两(仍念55)
二、轻声
(一)什么是轻声
1.定义:
(1)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每一个声调在语流音变中都有可能变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而不是原来固有调值的声调。我们把这些因语流音变而形成的又轻又短的调子统称为轻声。
(2)因其是在语流音变中各种声调的变调,所以不能将汉语轻声认为是汉语四声外独立的第五个声调。
(3)简单地说,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
1)“轻”,是就音节的音强而言,音波振幅比原调小,听起来声音轻些、弱些
2)“短”是就音长而言,轻声音节比原调音节听起来时间短一些。
3)例如,在“土坷垃、荸荠、刀子、说过”这些词语里的“垃、荐、子、过”,它们单独念时都各有固定的声调(分别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是在这些词语里却都读得既轻又短了。通常把这些读轻声音节的字叫轻声字。
2.轻声音节变化引起的语音四种物理属性的表现
(1)音长变短,用语图仪实验的结果表明,轻声音节比非轻声音节短一半
(2)音色也变化不定,听感上显得又短又模糊
(3)音强一般变弱
(4)音高不固定,轻声音节因受前一字音声调不同的影响它的音高
1)上声字后头的轻声字的音高比较高
2)阴平、阳平字后头的轻声字偏低
3)去声字后头的轻声字最低。如用五度标调符号表示
4)例:大致的情况如下:
①阴平字+轻声字→|2(半低) 跟头/狮子/蹲了/金的/妈妈
②阳平字+轻声字→|3(中调) 石头/桃子/爬了/银的/爷爷
③上声字+轻声字→|4(半高) 里头/李子/躺了/铁的/奶奶
④去声字+轻声字→|1(最低) 木头/柿子/坐了/镍的/爸爸
3.轻声音节引起声母韵母中辅音元音音色变化的表现
例如:
(1)哥哥[kɤ55ɡə2](清塞音声母[k] 变浊塞音[ɡ] ,后元音韵母[ɤ]变央元音[ə] )
(2)耳朵[ɚ21duo4](清声母[t] 变成浊声母[d])。
(3)鼻子[ pi35dzə3](清声母[ts] 变成浊声母[dz] ,韵母舌尖前元音也变成央元音)
(4)棉花[ miɛn35xuə3](低元音韵母[A] 变成央元音[ə])
(5)尖子[ tɕiɛn55 dzə2]([tɕɿ]变成[ dzə] ,声母清音变浊音,韵母也变成央元音)
(6)豆腐[ tou51f](韵母[u] 脱落了)
(7)咱们俩[ tsan35m2liA214] (韵母[ən]脱落了)
这些都说明,轻声和音强、音长、音高、音色四要素都有关系。
(二)哪些音节读轻声
总括:一般地说,新词、科学术语里没有轻声音节,口语中的常用词才有读轻声的。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读轻声。
例如:领路的,愉快地, 学得好,笑着,活了,看过,他呢,谁啊,算了吧,放心吧,好嘛
2. 部分重叠词的后一音节读轻声。
例如:
(1)猩猩,饽饽(单纯词)
(2)妈妈,弟弟,姑姑,娃娃,星星(合成词)
(3)坐坐,劝劝,催催,看看(单音动词重叠式)
3. 双音动词重叠式ABAB 的第二、四音节读轻声。
例如:研究研究,考虑考虑,打扫打扫
4. 后缀“子”、“头”和“们”等读轻声。
(1)虚语素读轻声:例如:鸽子,燕子,辨子,石头,慢头,木头,我们,你们,他们
(2)实语素不读轻声:例“原子、光子、孢子、男子、窝窝头”等词的“子”、“头”
5. 表示方位的词或语素读轻声。
例如:马路上,脸上,地底下,村子里,箱子里,前边,左边,外面,火车上面
6. 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读轻声
(1)正常情况:
例如:送来,进来,起来,过去,出去,上去,
热起来,说出来,夺回来,跑过去,挑回去,冷下去
(2)前头带有表示可能性的“得、不”的趋向动词不读轻声
例如:划得来、出不去、拿得起来、放不下去。
7.有一批常用的双音词,后面的音节习惯上要读轻声,三音词的中间字音也有读轻声的。例如:
伙计,喷嚏,簸箕,蚂蚱,咳嗽,云彩,蘑菇,护士,事情
脑袋,胳膊,窗户,算盘,消息,牡丹,体面,动静,应付
招呼,清楚,稀罕,石榴,力量,吩咐,客气,扫帚,喜鹊
风筝,亮堂,先生,关系,行李,包袱,葡萄糖,狮子狗
8.下面词语里加着重号的字一律读轻声。
例如:黑不溜秋,傻不愣登,糊里糊涂,啰里啰嗦
(三)轻声的作用
1.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1)例,孙子
1)他的孙子在工厂当工人。
2)古代的孙子是一位军事理论家。
3)解释
①这两句中的“孙子”都是名词,但词义不同。
②前句的“孙子”是指儿子的儿子,“子”是虚语素,读轻声。
③后句的“孙子”是春秋时代军事家孙武的别称,这个“子”在中国古代表示对人的敬称,不是虚语素,读上声。
(2)其他实例
1)包子(一种带馅儿的面食),孢子(一种低等动植物的细胞)
2)瞎子(丧失视觉能力的人),虾子(虾的卵)
3)笼头(套在骡马等头上的御具),龙头(龙的头)
4)本事(本领),本事(文学作品主题所根据的故事情节)
2.有些轻声音节区别词义的同时还具有区分词性的作用
有时,轻声区别了意义,也区别了词性
如:
(1)办事情不能大意(“大意”是"疏忽"的意思,是形容词,”意“读轻声)
(2)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很清楚(“主要的意思",是名词,”意“读去声)
(3)厉害(剧烈,凶猛(形容词))利害(利益和损害(名词))
3.轻声还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1)语流中轻声的轻、短、模糊和四声的重、长、清晰构成了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的节奏,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2)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全文622 个字音中,有178 个轻声字,读起来则优美动听;若字字读原调值,则显得平板、呆滞、僵硬,既折磨听者,也使原文的优美荡然无存。
三、儿化
(一)什么是儿化
1.定义:普通话的“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
2.例如:普通话念“花儿”的时候,这个“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
(1)“儿”只表示在念到“花”(hua) 这个字音的韵腹时,随即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
3.儿化音节的拼写
(1)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儿化音节,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 (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R不表示音素,只表示卷舌动作。
(2)例如:“芽儿”yár, “馅儿”xiànr,“味儿”wèir,“爷们儿”yémenr,“瓜子儿脸”guāzǐrliǎn
4.注意
(1)儿化词,在书面上不一定都写出“儿”字来
例如:“他在那,我在这”的“那、这”,要读作“那儿、这儿”
(2)并非所有末尾有“儿”字的词读儿化音,有时他们是实语素,读作独立的字音
例如“好男儿、小女儿、体育健儿”其中的“儿”都是实语素,读作ér,且读音较重
例如“鱼儿戏游、蝶儿飞舞、月儿弯弯、云儿飘飘”其中的“儿”是独立的字音,但是要读得比较轻,多半出于散文和诗歌中
(二)儿化韵的发音
1.儿化韵的定义
儿化韵指的是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汉语音节的韵母,即带上了卷舌动作的韵母。
2.普通话中可以实现卷舌形成儿化韵的韵母:除了ê和er其他所有韵母都可以
(1)ê是单韵母,一般做单韵母音节,没有儿化音
(2)er[ɚ]本身就是e[ə]的儿化音的读法
3.儿化韵的发音
(1)儿化时由于舌头上翘(俗称卷舌)
(2)致使舌位又高又前的韵尾(-i 、-n) 发不成而丢失
(3)同时使韵腹元音也受影响而“央化”(或把非央元音变成央元音,或增添一个央元音)
(4)还使后鼻音韵尾(-ng) 丢失而使韵腹元音"鼻音化”(使元音带鼻音色彩),现用下表说明儿化音变的规律
4.儿化韵的规律
(1)当韵母无韵尾或有u韵尾时
1)变化规律:只加卷舌动作
2)例:小车儿[tʂ' ɤ]→[tʂ'ɤr],小鸟儿[niɑu]→[niɑur]
(2)当韵母有i,n韵尾时
1)变化规律:卷舌时使得韵尾丢失,有的要改变韵腹或增加一些音素
2)例:一块儿[k'uai]→[k'uɐr],一点儿[tiɜn]→[tiɐr],没准儿[tʂuən]→[tʂuər],背心儿[ɕin]→[ɕiər]
(3)当韵母有高元音i,ü韵腹时时
1)变化规律:加央元音ə
2)例:小鸡儿[ʨi]→[ʨiər],有趣儿[tɕ'y]→[tɕ'yər]
(4)当韵母有舌尖元音[ɿ][ʅ]时
1)变化规律:变成央元音ə
2)例:瓜子儿[tsɿ]→[tsər],树枝儿[tʂʅ]→[tʂər]
(5)当韵母有ng韵尾时
1)变化规律:卷舌时使得韵尾丢失,元音鼻化,有i韵腹的要加ə̃
2)例:帮忙儿[mɑŋ]→[mɑ̃r],花瓶儿[p'iŋ]→[p'iə̃r]
5.总结
儿化韵母音变的结果,是伴随脱落、增音、更换和同化等现象。儿化音变表现在韵尾、韵腹上,对韵头、声母无影响。
(三)儿化的作用
总括:儿化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它跟词汇、语法和修辞都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1. 区别词义
(1)有的词儿化后具有不同的意义
(2)例如:
头(脑袋)→头儿(领头的),眼(眼睛)→眼儿(小孔),火星(行星)→火星儿(极小的火)
2. 区分词性
(1)动、名兼类词或形容词,儿化后就固定为名词;有的名词、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
(2)例如:
画(名词、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手(名词)→手儿(量词)
堆(动词) →堆儿(量词)
(3)此外,有些代词、副词、动词和重叠的形容词也有儿化现象
如:那儿、顺便儿、玩儿、好好儿、慢慢儿。
3. 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
(1)有的词儿化后就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2)例如:小皮球儿,勺儿,头发丝儿,红嘴唇儿,小王儿,小熊猫儿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一)总括:
语气词“啊”ā[ A55] 发音时往往受前字读音的影响而产生音变。
(二)音变规律
1.当前字末尾音素是“i、ü、a、o、e、ê”时,后边有“啊”字
(1)此时“啊”读作:ya
(2)此时“啊”写作:呀
(3)例:鸡呀,鱼呀,他呀,磨呀,鹅呀,写呀
2. 当前字末尾音素是“u”时,后边有“啊”字
(1)此时“啊”读作:wa
(2)此时“啊”写作:哇
(3)例:苦哇,好哇,加油哇
3. 当前字末尾音素是“n”时,后边有“啊”字
(1)此时“啊”读作:na
(2)此时“啊”写作:哪
(3)例:难哪,新哪,弯哪
4. 当前字末尾音素是“ng”时,后边有“啊”字
(1)此时“啊”读作:nga
(2)此时“啊”写作:啊
(3)例:唱啊,想啊,小红啊
5. 当前字末尾音素是“-i [ʅ]、er”时,后边有“啊”字
(1)此时“啊”读作:ra[ʐA]
(2)此时“啊”写作:啊
(3)例:是啊,店小二啊
6. 当前字末尾音素是“-i [ɿ]”时,后边有“啊”字
(1)此时“啊”读作:[zA]
(2)此时“啊”写作:啊
(3)例:死啊,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