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汉语绪论
现代汉语思维导图,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语的特点、汉语的地位、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等。
编辑于2022-01-19 23:32:13绪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说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1.定义 广义: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 狭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 是现代汉民族的交际工具;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国家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少数民族语言,而是要普遍具备普通话能力 自觉使用,以消除语言障碍)
3.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 而构成的
4.从功能上看,语言可分为三部分: ①交际。人与人的关系 ②认知世界。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③积累、形成文化。人与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5.形式: 口语:口头上应用语言。特征是简短、疏放,多省略。缺点是口语声音难流传久远。 书面语: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特征是周密严谨。缺点是发展慢,易被阶级垄断。
6.文学语言 又称标准语,是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其形成与发展,以书面语的产生 和演进为先决条件。但,不局限于书面语,且比一般书面语更具表达力。 不同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文学作品表达手段的总体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定义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 的方言就叫基础方言;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2.汉族民族共同语变迁 春秋时代:雅言 汉代:通语 明代:官话 现代(辛亥革命后):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
3.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 银商时代出现,先秦时期成熟。由于口语发展快,脱离口语,称为文言或文言文。唐宋时期,接近口语的 书面语—白话文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明清小说,都用北方方言写成。
4.北方方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其基础上形成,北京话有特殊地位。 古代:唐代,北方军事重镇。 辽代,五京之一。金元以来。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北京话重要原因:①北京话作为官府通用语,被广泛传播,成为“官话” ②白话文作品更多接受北京话 现代:①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地位,促使白话文发展 ②“国语运动”,口语方面加强北京话代表性
现代两次运动促使口语、书面语结合起来, 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三、现代汉语方言
1.定义: 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2.汉语方言形成因素 ①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社会分裂,人口迁徙 ②语言本身(语言发展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相互影响)
3.特点 ①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交际。 ②与这个民族的共同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语音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差别最小)
4.我国方言 可分为七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方话为代表。分布最广 人口占汉族总人口73%。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华北—东北方言:北京、东北两市
西北方言:陕西、山西、甘肃
西南方言:四川、云南、贵州
江淮方言:安徽,江苏长江以北地区
2.吴方言 以苏州话为代表。 分布在上海、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 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7.2%
3.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3.2%
4.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3.3%
5.客家方言 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 使用人口占总人口3.6%
6.闽方言 分布跨越福建,海南大部分。广东,雷州半岛部分和浙江一部分 广西少部分。使用人口占总人口5.7%。分五个次方言
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于福建东部
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于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和广东,雷州半岛, 海南和浙江南部
闽北
闽中
闽仙
7.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及香港、澳门。 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4%。
普通话,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都随华侨传布海外 “十区说”:主张把汉语方言分为十区。将北方方言中山西部分地区和有入声的地区独立 成“晋语”区。将皖南的徽州方言列为“徽语”区。将广西北部和南部“平话”列为“平话”区。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1.语音
1.无复辅音 音节内辅音不连用,无str sp等,噪音少(ng zh ch sh两个字母表示一个因素,不是复辅音 )
2.元音占优势 复元音比例高,元音是乐音,所以乐音成分比例大(ai ei ao)
3.音节整齐简洁 大多是一个辅音在前,一个单元音或复元音在后,结构整齐,音节数目少,结构简洁(yao you)
4.有声调 每个音节的不同声调表示不同意义。使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富有高低升降的变化 音乐性强
音节界限分明,乐音多,噪音少,音调抑扬顿挫,音乐性强
2.词汇
1.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古汉语单音词更多,现代逐渐趋向双音节化。(目—眼睛 石—石头) 有些多音节短语也缩减为 双音节词(外交部长—外长 彩色电视机—彩电)
2.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 汉语用复合法,使用词根语素构成的合成词最多。(火车 山峰) 使用附加法,用词缀语素加词根语素构成的词较多(袜子 石头)
3.同音语素多 因而同音词较多。如yi四声、(易异义燚意)这个特点使汉字能够长期适用于汉语(汉语音太少,但 汉字很多,因而汉字要适用于汉语,就必然要有同音字)
3.语法
1.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英语I love her She loves me,而汉语 她爱我 我爱她。love 后不用加“s"代词也不用变格。只用语序表示不同语法意义)虚词如把字句的使用 虚词包括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基本一致 语素组合成词 词组成句子 词或短语组成句子,都有主谓 动宾 联合 偏正 补充五种基本语法构成关系
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英语是一类词充当一类句法成分(形容词做定语)。 汉语中一类词可充当多个句法成分(形容词可充当主语 宾语 谓语 定语 状语)红了芭蕉
4.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个 头 张 啊 吧 呀
4.文字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来一直使用表意体系文字的语言,(汉字也表音,属意音文字,文字的最小单位— 偏旁表音也表意,英语的最小单位—字母,只表音,不表意属表音文字)表示语素意义的汉字字符数以万计。 汉字还具有超时空性,能记录语音上差别极大的古今汉语乃至记录不同语系的外族语言
五、汉语的地位
1.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具有很重要地位
2.汉语已经成为我国各民族间的交际语,各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汉语都是我们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语言。
3.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同汉语关系尤为特殊。汉语汉字在历史上对其产生过很大影响。 也同国外很多民族语言有过解除,并相互影响,如汉语“丝““茶”,就为英俄意等许多国家所借用
4.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使用力调查报告》显示,汉语仅次于英语,排名第二
5.设立孔子学院 为适应汉语热的国际形势需要,国家决定设立专门机构,推广汉语,促使汉语朝成为世界强势语言的目标前进 从2004年起,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汉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6.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汉语属汉藏语系分支下的汉傣语族,同傣语共同构成汉傣语族
世界语言有五千多种,除书中列出外,包括巴布阿诸语言,安达曼语诸语言,布路沙斯克语,高加索诸语言等。 语系>语族>语支>语言
第二节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一、 国家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1. ①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立了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含义和标准。 ②会后,以“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
2. ①1985年12月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月,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全国 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规定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主要任务。 ②1997年12月召开第二次会议,确定了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3. ①2000年10月,根据《宪法》指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首次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法律地位,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和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 确立并推行某一语言应用的统一标准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从三方面入手,消除 分歧,对书写符号(音形义)规范
1.语音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不符合标准的,不规范 但不是说北京话的所有语音成分都是标准的,经由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调查研究,确定吸收哪些音
2.词汇 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其词汇具有极大普遍性 但不是说北方话中所有词汇都可以进入普通话,不吸收地方性很强的词,会从方言,古汉语 ,外来词中吸收词汇
3.语法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以这种著作中一般用例(非特殊)为语法规范,清除语法,逻辑上有问题的说法。
语言规范化意义: ①科学技术的要求(人们能够交流,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 ②推动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③直接关系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关系汉语能否尽快走向世界
三、推广普通话
消除方言隔阂必要性: ①有利于社会交往,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②文化教育普及与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传声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输入和语言识别问题研究对推广普通话突出新要求 ③减少语言交际困难,促进国际交往
2.方针: ①20世纪50年代方针:大力提倡 ,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②20世纪80年代: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3.要求 ①以汉语授课的各学校使用普通话教学,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 ②县以上各级单位以汉语播放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宣传工作的规范语言 ③全国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务活动时必须使用普通话,使其成为工作语言 ④不同方言区和不同民族交往时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全国通用语言
4.国家政策 ①1995年实行按水平测试颁发普通话等级证书的制度 ②1997年国务院决定,自1998年起,每年九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1.教学任务: 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 分析 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其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2.绪论内容: 简要讲述现代汉语概况,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以及“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3.课程内容: 现代汉语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一定语音表示一定意义。,语音、词汇、语法是“现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 语音意义:①词汇意义(词的实际意义)②语法意义(词语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关系意义) 书面语:汉字是记录口语、形成书面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因此文字也是本课程重要教学内容。 修辞:为增强表达能力,在综合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基础上,现代汉语形成了研究表达效果的修辞知识系统。
1.语音 以《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为表音工具。 系统讲述知识,使学生了解,提高普通话能力水平,具有 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能力
2.文字 讲述汉字性质和作用,汉字结构和形体,汉字整理和汉字规范化问题。 了解国家政策,正确使用
3.词汇 讲述现代汉语语素、词和构词法,词义(性质和构成,义素的分析和使用, 语义场,语境和词义)词汇的构成,变化和规范化。使学生掌握知识,能正确辨析 解释词语,提高用词能力
4.语法 讲述现代汉语组词造句规则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句子的结构 类型,标点符号的用法),使学生具有辩识词性,分析句子和辨别句子正误的能力。
5.修辞 讲述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常见的修辞方式。使学生注意遣词造句,恰当运营修辞,提高 汉语表达能力。
4.本课程意义 ①国家重视语言正确使用。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社论 《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指出“ 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学习把语言用 的正确,对于我们思想的正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 ②构建和谐社会是本世纪全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现代汉语”课应为 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服务。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