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天然药物化学》总论章节的总结整理,包括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方法、天然产物结构鉴定方法等。
编辑于2022-01-22 22:14:37总论
绪论
天然药物的基本概念
天然药物(natural medicine)是指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的药物
分类
粗品
中药饮片
动物器官
微生物发酵物
……
提取物
中药浸膏
……
一定纯度的化合物
吗啡
青霉素
紫杉醇
……
天然药物&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
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类似物的物质
不论是来自陆地还是海洋的天然产物,在长期而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均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生物活性物质
天然药物
广义的天然药物主要是指来源于动植物及其他生物、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单一成分或多组分药物
天然药物&中药
从广义上讲中药也是天然药物,中药与天然药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
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生药学(pharmacognosy)
以生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药的名称、来源(基源)、生产(栽培)、采制(采集、加工、炮制)、鉴定(真伪鉴别和品质评价)、化学成分、医疗用途、组织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新药创制等的学问
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体(如植物)中的化学成分是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可分为初级(一级)代谢和次级(二级)代谢产物
植物体
一级代谢:植物生存必需成分
葡萄糖(能量)
纤维素(生长)
二级代谢:植物生长
中药化学成分的来源
初级代谢产物(primary metabolites)
通常是经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它们广泛分布,如有机酸、α-氨基酸、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这些成分包含于整个植物的生命过程
次级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
一般不是植物生命过程所必须,且只是在某些特定的种群有分布,是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
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化学成分的活性研究
天然资源的再寻找
化学成分的结构改造和全合成
生物合成途径的探索和仿生合成
知识的应用范围
医药领域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品质控制
制药工业中的纯化工艺研究
从天然资源中开发新药,特别是寻找先导化合物
食品工业
精细化工
绿色农业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方法
分类
按提取分离的目标分
目标物为已知化合物或已知化学结构类型
可以从文献中查找到具体的提取分离方法
从中草药中寻找未知成分
只能收集相近的资源情况或相近结构的文献资料,通过摸索实验条件,确定提取分离方法
以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划分
常规化学分离
以检测化合物特征指导分离,然后进行活性测试
活性测试指导下的分离
根据测试的生物活性强弱指导分离过程,只追查有活性部分的化学组成
提取方法概述
按提取原理分
溶剂提取法
相似相溶
最常用
传统溶剂法
常用提取溶剂
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
极性:水>甲醇>乙醇>丙酮
亲脂性有机溶剂
乙酸乙酯>氯仿>乙醚>苯己烷(石油醚)
极性判断
由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决定 分子较小,极性基团多,亲水 分子较大,极性基团少,亲脂
溶剂的选择
水
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甲醇、乙醇、丙酮
可与水任意比例互溶 苷类、生物碱、鞣质等
特点
介电常数较大,水溶性强
对植物细胞穿透能力较强
对许多成分的溶解性能好,提取安全
毒性低,价格便宜,回收方便
亲脂性有机溶剂
与水不能任意互溶 挥发油、油脂、叶绿素、树脂、内酯、某些生物碱及一些苷元
特点
沸点低,浓缩回收方便
易燃、有毒、价格高,设备要求高
穿透药材组织的能力较差
有局限性
溶剂提取顺序(分级萃取)
石油醚或汽油
油脂、蜡、叶绿素、挥发油、游离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
氯仿或乙酸乙酯
游离的生物碱、有机酸、黄酮、香豆素等苷元
甲醇、乙醇、丙酮
苷类、生物碱、鞣质
水
氨基酸、糖类、无机盐
常见的溶剂提取法
浸渍法
将中药粗粉装入适当容器中,加入适当溶剂(原料的8倍量左右)以能浸透药材稍有过量为度,室温放置(或温浸)1-3日,时常振摇或搅拌;然后放出或倾出提取液,药渣再加新溶剂浸渍,如此再提两次,第2、3次时间可缩短,合并提取液、浓缩提取物。
常用溶剂
水
稀醇
特点
不需加热(必要时温热)
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及含大量淀粉、果胶、树胶、粘液质的中药
缺点
提取时间长
提取效率低
以水浸渍时易变质
必要时可加防腐剂(甲苯等)
渗漉法
将中药材粗粉装入渗漉筒内,加入适量的提取溶剂,使药材完全浸没,待浸透后,将渗漉液自渗漉筒下端缓缓放出,同时不断添加新溶剂,直到提尽所含有效成分为止 
渗漉液的收集
浸泡药材后,打开渗漉筒下口,使渗液缓缓滴下,边渗漉边加新溶液。药材上要保持一定液体
流速
一般3~5mL/min
收集渗液体积
一般收集相当于原药材的10倍时,便可认为基本提取完全,也可取样检查欲提成分是否提尽
优缺点
随时保持相当的浓度差,提取效率较高
溶剂用量大,费时
煎煮法
将植物粗粉加水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方法简便,植物中大部分成分可被不同程度地提出
含挥发性成分及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的植物不宜用此法
对含有多糖类植物,煎煮后,药液比较粘稠,过滤比较困难
回流提取法
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时,为避免溶剂挥发损失,采用加热回流装置
使用的溶剂
一般为低沸点的有机溶剂,如乙醇
提取时间、次数
一般提取三次,1h、40min、30min
特点
提取效率高
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此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常用索氏提取器)

特点
节省溶剂
提取效率高
不适合热敏成分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
超临界流体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物理性质介于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流体 兼有气液两重性,既有与气体相当的高渗透能力和低的粘度,又兼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对许多物质优良溶解能力
超临界流体的选取
二氧化碳
临界温度低,接近室温;临界压力小,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有惊人的溶解能力。无色、无味、无毒、不易燃、化学惰性、低膨胀性、价廉、易制得高纯气体等特点,故而应用广泛
一氧化亚氮
六氟化硫
乙烷
甲醇
氨
水
超临界流体萃取仪

超声波提取技术
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介质引起介质的振动,造成细胞壁及整个生物体的瞬间破裂,使溶液能渗透到药材的细胞中,从而加速药材中有效成分溶解于溶媒
优点
快速
提取率高
不改变成分的结构
影响溶剂提取的因素
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的溶剂及方法
其他影响因素
粉碎度
提取包括扩散→渗透→溶解等过程,因此粉末表面积越大(药粉越细),提取效率越高。但过细,表面积太大,吸附作用增强,反而影响扩散速度
含蛋白质、多糖类成分较多的中药用水提取时,粉碎过细,这些成分流出过多,使提取液粘稠甚至产生胶冻现象,影响其他成分的提取操作
通常用水提取可采用粗粉和药片,用有机溶剂提取可略细,以过20目筛为宜
温度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渗透、扩散、溶解速度也快
温度不能过高,避免有些成分破坏和杂质含量增多,加热温度一般不超过60℃,最高不超过100℃
时间
一般用水加热提取煮沸0.5-1h,用乙醇加热提取每次1h
提取方法小结

挥发性成分:水蒸气蒸馏法(迷迭香油)
酸性成分:碱水提取法(酚类、黄酮)
碱性成分:酸水提取法
极性成分:水提取法
弱极性成分:80%以上乙醇/甲醇提取、低极性有机溶剂提取
中等极性成分:水提取法、各种浓度的乙醇/甲醇提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
升华法
分离方法
色谱法(chromatography)
利用物质在作相对运动的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过程而产生差速迁移,从而实现混合组分的分离分析的方法
色谱法体系
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流动相(mobile phase/eluent)
色谱柱
样品
几种常见的分离纯化方法
薄层色谱法TLC
将吸附剂均匀地铺在玻璃板或铝箔上,将欲分析的样品点加到薄层上,然后用合适的溶剂展开而达到分离、鉴定和定量的目的
应用最广泛的吸附色谱
分类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空间排阻色谱
分离原理
吸附→溶解→解吸附→吸附,差速迁移
优点
快速
展开一次只需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灵敏
通常只需几毫克至几十毫克的物质即可被检出
高选择性
能分离结构相似的同系物、异构体
显色方便
缺点
不适宜大量制备
高校薄层色谱(HPTLC)
HPTLC是在普通薄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灵敏、精细的薄层技术。高效薄层是采用小颗粒吸附剂制备的均匀薄层,分离效率比普通薄层提高 3 倍,检出灵敏度增加,分析时间缩短。
柱色谱法CC
离子交换色谱法IEC
凝胶过滤色谱法GFC
高效液相色谱HPLC
气相色谱法GC
天然产物结构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