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经济的未来:热点、难点和增长点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先生的这本《中国经济的未来:热点、难点和增长点》。 魏杰教授剖析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思路及轨迹,阐述中国经济如何走来,前瞻未来经济的新机遇,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编辑于2022-01-23 12:18:34推荐理由:李忠秋老师的这本《结构思考力》,堪称《金字塔原理》的简化版。内容方面深入浅出,充分体现本书想要表达的“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的核心思想。特别推荐给那些自认为结构化思维能力有待提升的朋友。
推荐理由:了解商业,可以让我们在这个商业社会中更加如鱼得水。这本《商业简史》是一本难得的阐述商业本质的好书,值得一读。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了该怎么做,比如通过阅读或参加培训得到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却始终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呢?因为信息超载、消极思维、缺少跟进等原因,导致知行不合一。知行合一的关键是“重复、重复、重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推荐理由:李忠秋老师的这本《结构思考力》,堪称《金字塔原理》的简化版。内容方面深入浅出,充分体现本书想要表达的“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的核心思想。特别推荐给那些自认为结构化思维能力有待提升的朋友。
推荐理由:了解商业,可以让我们在这个商业社会中更加如鱼得水。这本《商业简史》是一本难得的阐述商业本质的好书,值得一读。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了该怎么做,比如通过阅读或参加培训得到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却始终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呢?因为信息超载、消极思维、缺少跟进等原因,导致知行不合一。知行合一的关键是“重复、重复、重复”!

中国经济新周期的三大任务 (2012-2035年)
一、 新坐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A. 七大特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愿望与要求
第二:能够有效推进人类社会的第四次工业化
第三:在传统城市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城市化经济体系
第四:能够有效推动生态文明
第五:将创新作为增长的主要要素
第六: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意识
第七: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 六位一体:向世界开放中国市场
第一:实体经济
第二:现代金融
第三:科学与技术创新
第四:人力资源体系
第五:市场经济
第六:全方位开放
C. 历史使命:建成现代化强国
第一:使中国具有技术话语权与金融话语权
第二:防范与阻抗各类风险
二、 转型之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
A. 技术与制度创新推动高效率增长创新
B. 去杠杆实现有效供给性增长
C. 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中高端结构增长
D. 节能环保实现绿色增长
E. 可持续增长需克服盲目扩张倾向
F. 消灭贫困是和谐增长的底线
三、 当务之急:化解与防范金融风险
A. 抑制房地产资产泡沫
B. 稳外汇防止金融风险爆发
C. 激励避免因债务问题带来的金融风险
D. 治理金融乱象
E. 控制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
中国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期 (2018-2020年)
一、 中国经济处在调整期而非衰退期
A. 6个现象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第一:中小企业压力很大
第二:企业债务违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陆续出现了爆雷
第四:股市出现非理性下滑
第五:投资人比较恐慌
第六:恐慌舆论导向的影响
B. 5件事导致负面效应叠加
第一:我们正在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我们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中国正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第四:中国正在搞生态文明改革
第五:处理中美贸易关系
二、 调整期要做的3件事
A. 稳金融
第一:控制好货币政策
1. 坚持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
2. 保证流动性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须顺畅
第二:调整去杠杆政策
1. 控制好去杠杆的力度
2. 要结构性去杠杆
第三:稳外汇
1. 人民币不能持续贬值,这是一个重要指标
2. 外汇储备量不能持续减少
第四:稳股市
1.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2. 减少行政对股市的干预
3.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第五:防止资产泡沫破灭
B. 稳增长
第一: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
1. 减税费
2. 加大财政投资
第二:加速结构调整
1. 战略性新兴产业
2. 服务业,这个产业要尽快加速推进
3. 现代制造业
第三:技术创新
第四:必须深化改革
C. 稳开放
第一:正确处理好和美国的关系
1. 保护中国经济的核心利益
2. 美国在中国关税摩擦中除了攻击我们的言论之外,有些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要据此改革自己。
3. 决不能走向冷战,中国必须理性处理和美国的关系
第二:中国一定要全方位开放市场
1. 全方位开放物质产品市场
2. 全方位开放服务业市场
金融、教育、医疗、保险等
3. 全方位开放投资市场
第三: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一、 产业结构调整
A. 三大传统支柱性产业地位难保
第一:传统制造业
第二:房地产产业
第三:建筑业
B. 三大新兴支柱性产业异军突起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1. 新能源
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地能
2. 新材料
石墨烯
3. 生命生物工程
4. 信息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芯片、无线传输技术、终端使用(互联网+金融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安全性
5. 节能环保
6. 新能源汽车
7. 智能机器人
8. 高端装备制造
第二:服务业
1. 消费服务
(1) 餐饮与商贸
(2) 医疗与健康
(3) 养老消费服务
(4) 儿童消费服务
(5) 家政消费服务
(6) 信息消费服务
2. 商务服务
(1) 金融服务
银行、证券、保险等
(2) 商事服务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3) 投资咨询
(4) 园区管理业务
园区开发、管理经营
(5) 家庭财产管理服务
货币财产管理、非货币财产管理
3. 生产服务
(1) 技术服务
(2) 设计服务
(3) 生产业务外包服务
4. 精神服务
(1) 影视、音乐、戏剧
(2) 收藏、非遗、博物馆
(3) 旅游、休闲、娱乐
(4) 文化、出版、体育、美术
第三:现代制造业
1. 航空器制造与航天器制造
飞机、卫星
2. 高铁装备制造
3. 核电装备制造
4. 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
5. 现代船舶制造
6. 数控机床
二、 深化改革
A. 金融体制改革实现金融自由化
第一:利率市场化
第二:汇率市场化
第三: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中可自主兑换
第四:银行自由化
第五:放开非银行金融
第六:资本市场改革
1. 注册制
B. 政府体制改革先实现简政放权
第一:向社会放权
1. 慈善类
2. 商会类
3. 科学研究类
4. 社区管理类
第二:向市场放权
第三:向企业放权
1. 企业体制选择权
2. 投资经营权
3. 独立法人权
三大因素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一、 正确处理中美经贸关系
A. 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4个目标
第一,修改“二战”以后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
“以国际贸易为核心的全球化”
第二,美国担心中国挑战它的金融话语权
第三,美国担心中国挑战其技术话语权
第四,美国担心中国模式会挑战华盛顿模式
B. 做好3件事来强化自身
第一,继续强化制造和市场两大优势
1. 强化制造优势,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2个特点
(1) 规模大
(2) 工业门类齐全
5个短板
(1) 航空,像大飞机制造就不行
(2) 材料,不少关键性材料生产不出来
(3) 数控机床,许多尖端零部件实际上是靠数控机床才能生产的
(4) 医药,好多关键的药生产不出来
(5) 信息硬件,比如芯片就不行
2. 强化市场优势,要成为市场大国
物质产品市场
服务业市场
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要全方位开放
投资市场
5个优势
(1) 工业门类比较齐全
(2) 交通便利
(3) 没有民族与宗教问题
(4) 社会治安总体较好
(5) 没有工会之类的社会问题
第二,加快补技术创新的短板
做好3件事
1. 解决技术创新的资金问题
政府资金
社会资金,如放开科创板
2. 建成现代化实验室,构造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
3. 调动人们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做好知识产权制度的调整
造富三阶段:体制造富→产业造富→技术造富
第三,构造新的贸易与投资体系
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
做好3件事
1. 金融服务
2. 基础设施服务
3. 法律服务
二、 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A. 结构性去杠杆不搞一刀切
1. 控制好去杠杆的力度
2. 谁的杠杆高就去谁的杠杆
B. 调整货币政策有三大要点
1.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 降息降准,保证流动性充足
3. 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
C. 稳定股市有四大举措
1.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加快退市制度的推进
2. 减少行政干预,让股市以自己的规律运行
3.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4. 推动股市改革
D. 调节外汇供求关系来稳定汇率
1. 稳定外汇需求
三个因素:企业海外并购;个人海外投资;“一带一路”投资
2. 稳定外汇供给
E. 处理好新技术与金融的关系
1. 协调好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关系
2. 协调好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的关系
F. 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3个问题
1. 债务资金供给的金融机构很多,但缺乏资本金供给的金融机构
2. 短期资金运作的机构很多,但缺乏中长期信用机构
3. 充分市场化的信用机构有很多,但缺乏普惠性信用机构及业务
G. 调控好金融与地产的关系
1. 防止地产金融化
2. 防止金融地产化
三、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A. 减税减费
两种税制
1. 直接税
即收入税,赚了钱再缴税,例如所得税就属于直接税制
2. 间接税
即行为税,有行为就要缴税,例如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
3种税制模式
1. 美国模式
直接税制,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只要赚了钱就必须缴税,即所得税模式
2. 欧盟模式
以直接税为主而间接税为辅
3. 中国模式
直接税与间接税并举,企业税赋较重
B. 增加投向公共产品的政府投资
1. 基础设施
2. 民生投资
3. 技术创新投资
C. 实行财政赤字
D. 国家举债
E. 政府过紧日子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一、 “稳中求进”的核心是“稳”
A. 改革必须以“稳”为基础
B. 防止债务危机需要稳定的环境
C. 经济发展需要先“稳”才能“进”
D. 处理效率与公平需要“稳”
E. 中国稳定才能促进世界的稳定
F. GDP总量的巨大与审慎的需要性成正比
二、 “稳”什么,如何“稳”
A. 稳通货膨胀
B. 稳外汇就是稳外汇储备
C. 稳定资产价格就是抑制资产泡沫
5个方面说明经济与房地产连在一起
1. 经济增长
2. 金融风险
3. 就业
4. 地方财政
5. 全体老百姓
D. 稳实业与去产能并举
1. 让一部分产能转向国际
2. 要去掉一部分僵尸企业
3. 还有一部分企业需要推动升级换代,产品不升级不行
E. 稳金融必须减税和降成本
三、 “进”什么,怎么“进"
A. 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
1. 凡是不具备司法权力的政府行政机构一律不准查封企业财产
2. 司法机构也不能随便查封企业财产,要以立案为标准,没有立案也不能行动
3. 逐渐让司法机构脱离行政机构
B. 推动国有企业的混改
C. 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D. 迎战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E. 在企业家群体里寻找新的增长点
1. 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
新材料
生命生物工程
信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
节能环保
新能源汽车
智能机器人
高端装备
2. 服务业
3. 现代制造业
回望改革开放40年的4个阶段 (1978-2018年)
一、 经济体系改革初期的打基础阶段(1978-1992年)
A. 公有制原则不能动
B. 计划经济原则不能动
C. 按劳分配原则不能动
D. 国家直接控制经济运行的原则不能动
E. 政府管理企业的原则不能动
二、 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任务和历史使命(1992-2002年)
A. 现代产权制度改革
B.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改革
C. 现代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D. 现代宏观经济体系改革
E. 以“抓大放小”为特征的国企改革
三、 新体制磨合期的任务和特点(2002-2012年)
A. 构建和谐社会
1. 承认和保护各个社会阶层的应有经济利益
2. 实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共同增长的经济体制
3. 维系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利益是和谐的关键
B. 坚持科学发展观
1. 在发展中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从过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高效益型增长方式
2. 在发展中求得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
3. 在发展中协调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
4. 在发展中协调好成本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关系,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C. 实现社会公平
1. 公平并不是指社会收入均等
2. 坚持公平的关键是消除行政垄断和权钱交易
3. 公平并不是笼统地比较人们的财富
4. 公平与法治社会是相统一的
D. 有效关注民生
1. 新体制为关注民生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 新体制本身就包含了对民生的关注,新体制并不排斥和损害民生问题
3. 民生问题有赖于新体制的巩固和深化,我们应该使民生与新体制之间相互有效配套
4. 关注民生更重要的是要为弱势群体提供更为公平的机会
四、 全方位改革时期的任务及特点(2012——)
A. 政治改革:提供中国护照的“含金量”
B. 文化改革: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C. 社会改革:让民间组织实现自我管理
D. 生态改革:建立国家自然资产的集中管理体制
E. 经济改革: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脊梁
改革开放再启航
一、 平等保护产权的12个要点
A. 解决移民潮与维稳的关键
B. “两个坚定不移”的制度基础
C. 消除福利主义与民粹主义
D. 消除收入分配不公
E.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F. 政府体制改革
G. 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H.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I. 实现权力制衡
J. 推动技术创新
K. 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保障
L. 在公众意识与法律体系上释放积极信号
二、 推动民营经济继续发展壮大的10个要点
A.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统一性
B. 非公有制经济要长期发展
C. 承认非公有制经济中资本的贡献
D. 承认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各种劳动
E. 承认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各种合法收入
F. 非公有制经济要有充分的要素获得市场
G. 全方位向非公有制经济放开投资领域
H. 承认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和法律地位
I. 承认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地位
J. 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升自我
三、 推动法治社会的形成与完善
A. 法治社会首先表现为契约社会
尊重人权
尊重财产
尊重契约
B. 法治社会的基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法制社会的关键是司法公正
司法独立
司法监督
司法效率
四、 坚持市场决定论的改革
A.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 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实现彻底的平等性
2. 平等保护产权
3. 实行混合经济
4. 改革国有企业
B. 改革政府体制
1. 向社会放权
2. 向市场放权
3. 向企业放权
C. 改革金融体制
1. 利率市场化
2. 汇率市场化
3. 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
4. 支持发起形成中小型民营银行
5.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由审核制走向注册制
D. 改革财税体制
1. 税制改革6个要点
(1) 提高直接税比例
(2) 实行综合所得税与专项所得税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度
(3) 稳定税赋
(4) 税收与经济增长补鞥呢直接挂钩
(5) 重新确定个税起征点
(6) 房地产税立法与适时改革
2. 预算体制改革3个要点
(1) 建立全面且公开透明的预算体制
(2) 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对立的预算体制
(3) 预算平衡要向财政支出倾斜
E. 推进城乡一体化
1. 城乡民生体系一体化
2. 城乡土地制度一体化
3. 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
F. 改革对外开放体系
1. 从单项对外开放走向双向对外开放
2. 企业与个人是对外投资的主体
3. 加大沿边开放
(1) 人流与物流实行特殊政策
(2) 基础设施的互利互惠
全球化新趋势与中国开放新阶段
一、 全球化轨迹与中国的选择
A. 中国走向全方位开发的条件已成熟
B. 以国际贸易为特征的全球化或将走向终点
C. 全球资源配置为主的第三次全球化即将形成
二、 双向型的对外开放战略
A. 贸易项目上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
B. 投资项目上坚持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并重
三、 全方位开放与自由化
A. 外汇市场自由化
B. 贸易投资自由化
四、 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扩大升级的政策建议
A. 以国内改革促对外开放
B. 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C. 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合作
“一带一路”
D.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来自爱智慧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