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奥古斯特•孔德
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奥古斯特•孔德,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个人介绍、他的社会秩序论、社会变迁论等。
编辑于2022-02-04 20:13:39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
人物简介
1798-1857
人称“社会学之父”,1798年1月17或19或20日出生在法国的蒙彼利埃市(Montpellier),曾任圣西门的秘书,深受其影响,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直接来自圣西门。
1826年,设坛讲授自己的哲学思想,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实证主义
著作
1839-1842年所著的《实证哲学教程》(共6卷),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实证主义理论体系
孙中兴的讲义说是1830-1842年
1851-1854年所著的《实证政治体系》(共4卷),对实证主义理论作了进一步发挥。阐发了“社会静力学”(秩序)和“社会动力学”(发展)思想。
社会静力学尤其注意语言(神经)、宗教(自我约束)和社会分工(器官协调)3个要素;社会动力学主要是智力发展三阶段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其他:《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44)、《实证哲学概论》(1848)、《实证主义手册》(1851)、《实证主义问答》(1852)、《向保守主义者的呼吁》(1855)、《主观的综合》(1856)等
到了晚年(1848年后),醉心于“人道教”的建立,设计了一整套宗教仪式和僧侣制度
1857年9月5日,因癌症去世
研究对象:社会有机体
研究方法:观察(尤其注重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看山不是山,静态观察&动态观察)、实验(间接实验,通过对病态社会的观察,了解正常社会)、比较(孔德研究方法中的核心地位,考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被涂尔干进一步推进此方法)、历史分析(纵向时间线上考察社会现象)
总体评价:1.将社会学从社会哲学中脱离出来,居功志伟;2.实证主义思想影响深远;3.社会政策领域,反而走向了唯心主义;4.生前影响力并不大
实证社会学的提出
时代背景: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十分强调观察和实验,抛弃空洞和荒诞的中世纪经验哲学。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说,过去是“神学的时代”,现在是“实证的时代”。孔德的“实证”一词直接来源于圣西门的著作中。
提出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
神学状态或虚构状态
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以此来解释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在此阶段,早期的科学知识也是受神学统治的(完全虚构,没有科学性),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
形而上学状态或抽象状态(?)
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人们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在此阶段,各种科学知识都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科学状态或实证状态
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拟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在孔德看来,实证方法首先是在数学领域里得到实现。生物学的产生让科学从解析性的科学向综合性的科学变化。物理学和化学都是研究自然界中孤立的现象之间的规律。而生物学则是研究生命体的全貌,它对生命体中某一器官或某种功能是放在生命体的全貌或整体里去做解释的,所以,生物学是综合性的科学。孔德将这种“整体先于局部”的思想移植到社会学来,只有研究社会整体的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部分,只有研究历史的全部变化才能理解某个时期的变化。
如19世纪法国社会的情况,只有把这个时期置于法国历史的持续发展中才能理解。法国王朝复辟只有通过大革命才能理解,而大革命也只能通过几个世纪的君主政体来理解。
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孔德认为,社会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研究运动规律的学科。
是研究人类社会秩序与进步的一般法则的科学。
社会学是一门纵貌历史的科学,既要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曾经发生过的社会历史事实,又要注重研究目前现实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且从决定论的必然意义上来说还应当研究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
总结:孔德主张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来创立一门新学科——实证社会学。孔德创造“三阶段说”,目的是为了提高实证社会学的地位,说明它是“最后完成”的最完备的科学理论。孔德关于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和为之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努力,是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
社会秩序论
即社会静力学的内容,回答的是秩序的问题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听顶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静力学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孔德是功能分析最早的社会学家)
背景:孔德生活在法国大革命之后,面临的是社会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巨大危机和思想和精神的无政府状态。孔德认为需要寻找或重铸一种时代精神,现代文明需要的具有普遍性质的实证理论,这也是实证哲学的任务。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秩序”是孔德“社会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范畴。
孔德的静力学在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人性
孔德认为,人性支配人类活动,他试图借助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去了解社会历史,并在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找到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孔德认为,人性由情感、活动和智力构成。
情感是人类的灵魂,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情感的发展历史就是人性的利他主义的发展过程。
情感可以分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即为自己打算,使自己个人利益和欲望得到满足。体现在与他人关系上:军事上的利己行为是一种推动人们去战胜障碍,保卫民族利益和团体地位的力量。工业上的利己行为是促使人们去创造或制造生产工具,获取社会的物质利益,满足人类社会物质文明需要的力量。
利他主义由三种禀性:1.敬慕(人与人之间的平等)2.崇敬(儿子对父亲、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3.仁爱(爱戴与崇敬行为的扩展)。人性的这些禀性维持着社会秩序。
人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是利他的,进而发展成无私和友爱。社会之所以动乱,其原因就是利己思想超过利他的思想。而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维持着人类社会的共存与秩序
家庭就是人性中实现利己心和利他心和谐一致的一种形式,也是实现“社会协调”的最基本的方式。在家庭里,感情是主要的,智力是次要的,彼此应有合作互爱精神,又要由顺从原则。家庭成员从利己的动机出发,结果是既爱自己又爱家人。人性中的利己心和利他心达到了一致与和谐。家庭中这种关系扩展到社会,社会就可能实现和谐一致。
活动是由军事阶段转为工业阶段的过程。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从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变为人对自然的战斗。
智力的历史是从唯物主义向实证主义发展的历史。
社会性质
家庭关系靠家长调节,社会关系则是由政府调节。在社会中,智力是主要的,人们是在共同的愿望、信仰、情感、意识、道德规范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合作”的。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应从“普遍的爱”、“普遍的同情”的原则出发,绝不能从破坏现有的秩序出发。
国家和政府具有强大的社会控制力:1.思想上,抑制或防止社会内部思想、感情和利益的分化倾向;2.物质上,保障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政府活动以有效的控制手段,监控社会成员在实现人类公共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
宗教缔造社会秩序。它具有人性的全部禀性:情感、精神和活动。精神,即教理;感情,即在崇敬中表现出来的仁爱;活动,即制度。崇敬支配情感,制度支配信徒的公私行为。社会需要宗教,每个政府为使统治和服从神圣化并加以控制都要支持宗教。宗教使人类最高教义,使人类社会关系的主要准则,是人类社会“共存和继续”、“秩序和进步”的保证。
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历史能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语言
思想交流、相互沟通、达成共识的工具;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一种社会能力,能实现社会合作,维持社会的共存。
人类才智的反映,具有积累和传承的功能。
所有制
能动社会的反映;是财富的积累和传承,以维护人类社会世代的延续。所有制以物质力量的形式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调节人类的社会生活。
社会组织
社会秩序也依靠与其有关的劳动分工和经济合作
劳动分工使人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从而进行合作,进而出现新的社会联系。
劳动分工促进了工业发展,专业化的相应发展也促进了个人主义。同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
高度发达的劳动分工造成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使一个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总结:孔德从静力学的角度剖析了人类社会结构,说明了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原则,解释了历史变化的可能性及必要性。也充分说明了构成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构成了社会的要素。
社会变迁论
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和进化。回答的是发展的问题。
社会历史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所引起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和才智方面。孔德认为才智是主要的。孔德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
军事阶段
这是智力的神学阶段。从远古至中世纪早期。
政治上宣扬“君权神授”,政治制度是“君主专政”,产物是城邦的建立和土地制度的确立。人们在此制度统治下,为了共同的利益,对神灵和军事长官无限崇拜。
军事阶段是军事、战争为主的古代社会。
过渡阶段
这是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
主要特征:用防御性的军事组织代替进攻性的组织,用抽象的概念及原则取代神学,由对神灵与军事的的重拍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
孔德称这一阶段为“西方革命”的时期,其表现为
1.上帝不复存在,科学思想将支配现代人的才智
2.封建机构或君主制组织与神学一起消亡,国家政治组织由君主专政转向共和制
3.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科学思想成为新社会秩序的的精神和道德基础
4.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不再是一部分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战争,而成为人与自然的斗争
5.学者和实业家(企业家和银行家)将统治当时时代。
在这一时期,社会由神学阶段到形而上学阶段逐步地向实证社会过渡。
这一时期,是以自然法学理论为根据的重视人权和法制的社会。
工业阶段
智力发展的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顶峰。
追求实证知识,既用实证方法研究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和生物,又延申到思想的其他方面
特征
1.工业是科学的劳动组织形式,生产的目的是获得最大效益
2.工业的发展使人类资源获得大量的开发与利用
3.工业的发展使财富不断增加,工厂里集结着大量工人
4.在工厂里工人和资本家的存在着潜在的矛盾或公开的对立
5.由于工业生产劳动的科学性不断增强,生产过剩的危机日益增多,其结果是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制造了贫困。
6.与劳动组织工业化和科学化相联系的经济制度的特点是自由贸易及企业主和商人追逐利润。这是开发财富的根本条件。
孔德构想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之上、劳动价值之上的社会,社会将会由牧师、银行家和企业家共同管理。此时,学者和牧师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即协调人的感情,使人们承认国家治理者的权威,节制权贵的专横和利己行为,教育仍人们热爱他人,对社会、对集体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以物,克服立即思想,以维持社会的共存和有序发展。
社会发展动力的其他因素
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都对社会的进步有影响作用
青年人基本是进步的,老年人基本是保守的,死亡就能防止老年人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阻力。
种族差异。黑种人的首要特点是重感情,但是智力稍差。在白种人的大脑系统中能发现他们世纪优越性的某些积极性的买哦子。人类社会的不同民族、国家是以不同方式进化的,从而形成社会历史的差异。
气候 和地理环境。每个社会都曾遇到过各种困难需要克服,也友国有利或不太有利的地理环境。这些都成为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所有政治活动都取决于环境、机遇和伟大任务。但个人无法改变历史进程。“文明的进程就去本身而言并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向动物的爬行那样,歪歪扭扭,以平均运动为中心蜿蜒前进的。”那种把历史看作是由循环摆动而前进,不服从任何恒常规律的观点是一种普遍的谬见。
总结:孔德对人们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的解释,离开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单纯强调“精神”、“理性”的作用,因而最宠不得不用人性、人的本能和道德感情的眼白你来作为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实质,把人的智力或理性的发展作为这一 过程的根本动力,他的社会学总的来说是立足于唯心主义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