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循环系统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的思维导图,介绍了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的循环,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2-02-06 13:48:29循环系统
1. 概述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神经体液(调节血液循环)组成
主要功能:为全身各器官组织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等供给组织,并将组织产生的代谢废物运走,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生命活动
组成
心脏
心脏结构
两房两室两间隔,左二右三尖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主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肺动脉瓣
心壁分3层
内层为心内膜,由内皮细胞和薄结缔组织构成
中层为心肌层,心室肌比心房肌厚,以左心室为甚
外层为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紧贴心脏表面,与心包壁层之间形成一个间隙,称为心包腔,腔内含少量浆液,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起润滑作业
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
心脏正常的起搏点
冲动在窦房结形成后→由结间通道和普通心房肌传递→抵达房室结及左心房→冲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抵达房室束后传导速度加快→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极为快速→使全部心室肌几乎同时激动→完成1次心动周期
当心脏传导系统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发生异常改变或存在异常传导组织时,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结间束
房室结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冠状动脉
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主干很短,随即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及分支主要分布在左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室间隔前2/3、右室前壁一小部分
回旋支及分支主要分布在左房、左室侧壁、左室前壁一小部分、左室后壁的大部分
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的一部分及室间隔的后1/3,包括房室结和窦房结
血管
动脉
管壁含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能在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收缩和舒张,影响局部血流量,改变血流阻力,“弹力血管”
主要功能:输送血液到达器官组织
静脉
管壁薄,弹性小
主要功能:汇集从毛细血管来的血液,将血液送回心脏,容量大,“容量血管”
毛细血管
人体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功能血管”
血液循环
体循环
血液从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及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经过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返回右心房
肺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体液
神经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兴奋时,通过肾上腺素能α和β1受体→
心率加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
外周血管收缩
血管阻力增加
血压增高
交感神经兴奋——兴奋
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通过乙酰胆碱能受体→
心率减慢
心肌收缩力减弱
外周血管扩张
血流阻力减少
血压下降
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
体液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调节钠钾平衡、血容量和血压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收缩物质,收缩血管,如内皮素、血管收缩因子
内皮细胞生成舒张物质,扩张血管,如前列环素、一氧化氮
2. 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心源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水肿
胸痛
心悸
心源性晕厥
3. 心力衰竭
心衰(heart failure),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
1. 概述
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
症状体征稳定在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按心衰发生部位
左心衰
右心衰
全心衰
按生理功能
收缩性心力衰竭
舒张性心力衰竭
2. 病因
基本病因
原发性心肌损害
缺血性心肌损害——
冠心病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心肌炎和心肌病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
糖尿病心肌病
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的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
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过重(后负荷)
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狭窄
容量负荷过重(前负荷)
见于瓣膜关闭不全引起的血液反流、先天性心脏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引起的血液分流、慢性贫血、围生期心肌病
诱因
感染
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是诱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
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精神过于紧张
妊娠和分娩
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
血容量增加
钠盐摄入过多,输液或输血过快、过多
其他,治疗不当
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
3. 病理生理
代偿机制
Frank Starling机制
神经体液机制
心肌肥厚
当心脏后负荷增加时,常以心肌肥厚作为主要代偿机制
心肌肥厚以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为主
心室重塑
心室重塑的过程,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
舒张功能不全
体液因子的改变
利钠肽类
心钠肽ANP
脑钠肽BNP
心室损害指标
C型利钠肽CNP
精氨酸加压素
内皮素
细胞因子
4. 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
以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为主要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
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咳嗽、咳痰、咯血
咳嗽、咳痰是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
疲倦、乏力、头晕、心悸
心排血量降低,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左心衰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出现少尿
长期慢性的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并可有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体征
肺部湿啰音
心脏体征
右心衰竭
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5.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6. 诊断要点
7. 治疗要点
8. 护理评估
9. 护理诊断/问题
10. 护理目标
11. 护理措施
12. 护理评价
13. 健康指导
14. 预后
急性心力衰竭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
4. 心率失常
(cardiac arrhythmia),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分类
频率、节律、起源部位→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异位心律 早搏→ 心动过速→扑动→颤动
被动性异位心律
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主动性异位心律
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房室折返性)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冲动传导异常(前、中、后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
生理性
干扰或干扰性房室分离
病理性
心脏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
房内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或分支阻滞/室内阻滞
折返性心律
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
房室折返
心室内折返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
成人频率为60~100次/分
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的P波在I、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PR间期为0.12~0.20秒
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的窦性心律频率超过100次/分 <3个大格
刺激迷走神经会使其频率逐渐减慢
窦性心动过速是人体生理性或病理性应激反应的表现
生理状态下,健康人可在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
病理状态下,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休克及应用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物时发生
窦性心动过速不能作为原发的心律失常治疗,应针对诱因或去除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心动过缓
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
发作性头晕
黑蒙
乏力
晕厥
心动过速
心悸
心绞痛
充血性心力衰竭
窦性心动过缓
成人的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 >5个大格
窦性心律过缓常同时伴发窦性心律不齐(不同PP间期的差异>0.12秒)
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其他原因,颅内疾患、严重缺氧、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应用β受体阻断药、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断药、洋地黄、 胺碘酮或拟胆碱药等
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无需治疗,定期随诊观察
因心率过慢而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症状时,可用阿托品、麻黄碱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
长期应用药物效果不确切时,应用心脏起搏器治疗
窦性停搏
房性心律失常
5.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6. 心脏瓣膜病
概念
由于炎症、黏膜样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畸形、缺血性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膜口狭窄及(或)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8. 原发性高血压
9. 心肌疾病
10. 感染性心内膜炎
11. 心包疾病
12. 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