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基本分类框架,包括病因分类、病位分类和病机分类三部分内容,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2-03-19 22:44:10中医诊断
问诊内容
主诉 病人就诊时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十问歌
问寒热
恶寒发热
病邪轻者,恶寒发热俱轻; 病邪重者,恶寒发热俱重
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
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
伤风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
但寒不热:指只感到寒冷而不发热,是里寒证的特征。
新病恶寒——里实恶寒
突然感觉怕冷,体温不高。常伴四肢不温,或脘腹、肢体冷痛,呕吐泄泻,或咳喘痰鸣,脉沉紧等。 多因感受寒邪较重,寒邪直中脏腑、经络,郁遏阳气,肌表失于温煦。
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解。常兼面色㿠白,舌淡胖嫩,脉弱等症。 阳气虚衰,机体失于温煦。
但热不寒:只发热,而无怕冷的感觉。是里热证的特征。
壮热——里实寒证 伤寒阴阳经证 温病气分
身发高热,(体温超过39℃以上),持续不退
微热
发热不高,一般不超过 38℃,或仅自觉发热
温热病的后期
气虚发热
长期微热,倦参乏力
血虚发热
时有低热
阴虚发热
五心发热
气郁发热
情致不舒
小儿夏季发热
气阴不足
潮热——阴虚
指定时发热
日晡潮热
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等.属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
午后和夜间低热,又称“骨蒸发热”,即感觉热自骨向外透发。属阴液亏虚,不能制阳
湿温潮热
午后发热明显,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久扪之方觉灼手。
瘀血潮热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兼见皮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属于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又称“往来寒热”
少阳病
寒热往来,无定时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
兼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等症。
疟疾
寒热往来,有定时
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一日一发或二三日一发。
兼见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
恶风
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
怕风,避之可缓
恶(wù)寒
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
自觉怕冷,得温不减
畏寒
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自觉怕冷,得温则减
问汗
特殊汗出;
自汗(气虚、阳虚)
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 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 气虚、阳虚
盗汗(阴虚)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兼见潮热、颧红等症。
局部汗出
头汗
“但头汗出,齐颈而还”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病危虚阳上越、进食辛辣、热汤,饮酒
手足心汗
手足心汗出较多
阳气内郁,阴虚阳亢, 中焦湿热郁蒸
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虚实之分
不通则痛——实证
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一般而难于忍受的症状,多因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走窜痛:指疼痛的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的症状。或见于行痹,或为气滞所致。
固定痛: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的症状。若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是瘀血为患;若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多因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所致。
不荣则痛——虚证
空痛:指疼痛带有空虚感的症状,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隐痛:指痛势较缓,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既属于虚证也属于实证
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处的症状,也称彻痛、牵引痛。多因筋脉失养(虚证),或筋脉阻滞不通(实证)所致。
问不同部位疼痛
头痛
• 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 • 后头部、下连于项疼痛—太阳经疼痛; • 侧头部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或连及于耳者—少阳经头痛; • 全头重痛—太阴经头痛; • 巅顶部疼痛,或连目系—厥阴经头痛; • 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少阴经头痛
胸痛——心肺
•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者,多因痰、瘀等 邪气阻滞心脉所致; • 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者,多因心脉急骤 闭塞不通所致,可见于真心痛等病。 • 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扇者,多因热邪壅肺,脉 络不利所致,可见于肺热病等; •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者,多因肺 阴亏虚,虚火灼络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 •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者,多因痰热阻肺, 热壅血瘀所致,可见于肺痈等病
胁痛——肝胆
• 胁痛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 • 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肝郁气滞、肝胆湿热、 肝胆火盛、肝阴亏虚及饮停胸胁等,均可导致 胁痛
胃脘痛
胃脘痛指上腹部、剑突下,胃之所在部位疼痛的 症状。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会导致胃脘痛。 1.实证多在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多在进食后疼痛缓解。 2.胃脘突然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胃脘穿孔所致。 3.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者,应考虑胃癌的可能。
腹痛
• 腹痛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的腹部疼痛(胃脘所在部位除外)。 • 腹有大腹、小腹和少腹之分。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腹疼痛—多为大小肠病证,或虫积 脐以下小腹疼痛—多为肾、膀胱、胞宫病证 脐下两侧少腹疼痛—多为肝经病证 • 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者,多见于肠痹或肠结,因肠道麻痹、梗阻、扭转或套叠,气机闭塞不通所致。 •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所致。 •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者,多系结石所致。 • 腹部脏器破裂,或癌瘤亦可引起腹痛,疼痛部位多是破裂脏器或癌瘤所在部位。 • 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常见于痛经、异位妊娠破裂等病。 • 另外,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肠痨、脂膜痨等病,可致全腹、脐周或右少腹疼痛。
腰痛
•腰痛指腰部两侧,或腰脊正中疼痛的症状。 •1.腰部经常酸软而痛,多因肾虚所致。 •2.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所致。 •3.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者,多因瘀血阻络所致。 •4.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者,多因结石阻滞所致
问头身胸腹
问不同症状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头晕
心悸
胸闷
脘痞
腹胀
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目眩:是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 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的症状。
耳聋:是指听力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的症状。
子主题
实者,多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所致;虚者,多因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充养所致
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失眠: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时时惊醒;夜卧不安
嗜睡:困倦嗜睡;饭后嗜睡;大病之后;精神极度疲惫其意义
问饮食与口味
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
渴不多饮: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思进食的症状。 1.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者,多属脾胃虚弱。 2.纳呆食少,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多属湿邪困脾。 3.纳呆食少,脘腹胀闷,嗳腐食臭者,多属食滞胃肠。
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思进食的症状。 1.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者,多属脾胃虚弱。 2.纳呆食少,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多属湿邪困脾。 3.纳呆食少,脘腹胀闷,嗳腐食臭者,多属食滞胃肠。
厌食:指患者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的症状。 1.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者,多属食滞胃肠。 2.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多属湿热蕴脾。 3.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妇女在妊娠早期,若有择食或厌食反应,多为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影响 胃之和降所致,属生理现象。但严重者,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甚至 食入即吐,则属病态,称为妊娠恶阻。
消谷善饥:指患者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1.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2.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多属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指病人虽然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饥不欲食,兼脘痞,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是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除中:指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口味
口淡:指病人味觉减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多见于脾胃虚弱证。
口甜:指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
口黏腻:指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的症状。常见于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之证。
口酸:指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多因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所致。
口涩:指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口苦:指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口咸:指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的症状。多见于肾病或寒水上泛的病证。
问二便
大便异常、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便秘
指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便次减少,甚则多日不便。可因胃肠积热,或阳虚寒凝,或气血阴津亏损,或腹内癥块阻结等,导致肠道燥化太过,肠失濡润,或推运无力,传导迟缓,气机阻滞所致。
泄泻
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不成形,甚至呈水样的症状。 可因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或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寄生于肠道,或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或脾肾阳气亏虚等,导致脾失健运所致。
小便频数
指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的症状。 (1)小便短赤:频数急迫者,为淋证,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 化不利所致。 (2)小便澄清:频数量多,夜间明显者,是因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膀胱失约所致。
(1)尿量增多:指尿次、尿量皆明显超过正常量次的症状。小便清长量多,属虚寒证。 多饮多尿而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2)尿量减少:指尿次、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的症状。小便短赤量少,多属实热证,或汗、吐、下后伤津所致。尿少浮肿,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1.尿道涩痛:即排尿不畅,且伴有急迫、疼痛、灼热感,见于淋证。可因湿热蕴结、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等所致。 2.余沥不尽:即排尿后小便点滴不尽,多因老年人肾阳亏虚,肾气不固所致。 3.小便失禁:病人神志清醒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多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 4.遗尿:即睡时不自主排尿,多属肾气不足,膀胱虚衰所致
癃闭
Ø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癃闭有虚实的不同。因湿热蕴结,或瘀血、结石或败精阻滞、阴部 手术者,多属实证;因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者多属 虚证。
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指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的症状。多因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 下迫直肠所致,见于湿热泄泻或湿热痢疾。 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的症状。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常见于湿热痢疾。 排便不爽:指排便不通畅,有滞涩难尽之感的症状。多因湿热蕴结,肠道气 机不畅;或肝气犯脾,肠道气滞;或因食滞胃肠等所致。 大便失禁:指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甚则便出而不自知的症状。多因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见于久病年老体衰,或久泻不愈的患者。 肛门重坠:指肛门有下坠之感的症状。常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属脾虚中气下陷,常见于久泻或久利不愈的患者。
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即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物的症状,多见于脾虚、肾虚或食滞胃肠的泄泻。
(2)溏结不调:即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多因肝脾不调;若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虚。
(3)脓血便:即大便中含有脓血黏液。多见于痢疾或肠癌,常因湿热疫毒等邪,阻滞肠道,肠络受损所致。
(4)便血:指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或大便带血,或便血相混,或便后滴血,或全为血便。多因脾胃虚弱,气不摄血,或胃肠积热、湿热蕴脾、气血瘀滞等所致。
远血:便黑如柏油,或便血紫暗,其来较远,为远血,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
近血: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为近血,多见于内痔、肛裂等。
问经带
经期、经量异常;
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并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的症状。
多因脾气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或因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所致。
月经后期:指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的症状。
因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或因阳气虚衰,生血不足,使血海空虚所致者,属虚证;因气滞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冲任受阻所致者,属实证。
月经先后不定期:指经期不定,月经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的症状。Ø 多因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使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所致。
1)月经过多:指月经周期、经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Ø多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气虚,冲任不固;或瘀阻胞络,络伤血溢等所致。
(2)月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较常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Ø虚者:多因精血亏少,血海失充所致;实者:常因寒凝瘀阻,痰湿阻滞,冲任气血不畅所致
闭经、痛经、崩漏;
1)闭经:指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未受孕、不在哺乳期,而停经达3个月以上的症状。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海空虚;或因痨虫侵及胞宫,或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胞脉、冲任不通所致。
痛经:指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的症状。1.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瘀。2.小腹冷痛,得温痛减者,多属寒凝或阳虚。3.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多属气血两虚或肾精不足,胞脉失养所致
子主题
崩漏:非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沥不止者,称为崩漏。一般来势急,出血量多者,称为崩,或称崩中;来势缓,出血量少者,称为漏,或称漏下。崩与漏在病势上虽有缓急之分,但发病机理基本相同,在疾病演变过程中,又常互相转化,交替出现,故统称为崩漏。其形成多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脾肾气虚,冲任不固;或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所致。
带下异常
(1)白带:是指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沥不绝的症状。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2)黄带:指带下色黄,质黏,气味臭秽的症状,多属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 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