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热
护理学健康评估之发热笔记,包括发热的概念、发生机制、病因和临床表现等内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腹部检查是医学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主要通过视、听、叩、触四种方法进行检查,以了解腹部脏器的状态和病变情况。
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主要包含胃、十二指肠溃疡 急性腹膜炎、肝硬化、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这是一篇关于诊断学心脏体格检查2思维导图,包含额外心音、 心脏杂音、 心包摩擦音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发热
定义: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
口测:36.3℃--37.2℃
腋测:36℃--37℃
肛测:36.5℃--37.7℃
耳测:婴幼儿
生理变异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发生机制
致热原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原
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
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类固醇物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
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大分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内源性致热原(白细胞致热原)
白介素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
非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如脑颅外伤、出血、炎症(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使用冰帽等降温)
产热过多
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不超过37.5℃,控制原发病)
散热减少
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低热)
病因与分类
感染性发热(多见)
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
非感染性发热
血液病
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结缔组织病
SLE、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变态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
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亢、甲状腺炎、通风、重度脱水
血栓及栓塞疾病
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肢体坏死,通常称为吸收热
颅内疾病(高热无汗)
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皮肤病变(低热)
皮肤广泛病变致皮肤散热减少而发热,见于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恶性肿瘤
物理及化学性损害
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重度安眠药中毒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系统检查,排除性判断)
原发性低热
感染治愈后低热
夏季低热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38/39/41)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
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产热大于散热)
骤升型: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热性惊厥)
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缓升型:不伴寒战
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高热期
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出汗增多
体温下降期
出汗多;皮肤潮湿
骤降:(大汗淋漓)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
渐降:伤寒、风湿热
热型及临床意义
稽留热(体温波动不超过1℃)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波动范围超过2度)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状热
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
不规则热(也可能是热型受到药物的干预)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记1吃2 风湿败血弛张热,化脓炎症重结核 大叶稽留又伤寒,间歇疟疾肾盂炎 霍奇回归布氏波,结核肺炎不规则
伴随症状
伴寒战
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输血反应
伴结膜充血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伴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
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
伴淋巴结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
伴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伴出血
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
某些血液病: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
伴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
伴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
伴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
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