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史-宗教改革时期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是文艺复兴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它反对天主教的腐败、愚昧、虚伪,企图以新的宗教取代原有的旧宗教。)、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等等
编辑于2022-03-26 15:20:43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是文艺复兴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它反对天主教的腐败、愚昧、虚伪,企图以新的宗教取代原有的旧宗教。
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
宗教改革起源于德国,发起人马丁·路德,其教育著作有《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和《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
既维护国家安全,使国家兴旺,又发展人的世俗性和虔诚的宗教性。
教育原则
①宗教性和世俗性并重,国家掌握教育权,既利于教会,又利于国家
②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公立学校
教育内容
《圣经》与读、写、算、历史、音乐、体育等世俗性知识并重
教育方法
直观的教学方法,满足兴趣,废除体罚
教育实践
梅兰克顿
各邦建立新学校体系,拟定教育法,编写教材,改革旧大学,为普及教育做贡献,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
斯图谟
创建新教中学,是班级授课制的早期实践者
布根哈根
德语教学的初等教育
加尔文派新教
加尔文受路德影响,在瑞士建立加尔文派新教,主张政教合一,著作《基督教原理》《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
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宗教性,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的影响。
教育原则
主张建立公立、普及、免费的教育
教育内容
学习基督教教义、世俗性的知识与技能、人文学科和法语
教育实践
亲自领导了免费、普及的初等教育的实践;创办了很多中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性质的日内瓦学校,被誉为“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
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学校
西班牙神学家罗耀拉创办耶稣会,集中力量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用人文主义精神改革学校和教学
教育目的
天主教掌握教育权,教育为基督教服务,培养天主教教徒
教育内容
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
教育管理
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耶稣会章程》和《教学大全》
教学师资
高水平的师资,教师均受过宗教、世俗知识及新式教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方法
寄宿制和全日制,班级授课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很少使用体罚。(三制+多法+态度+废除体罚)
评价
客观:用人文主义精神来改革天主教教育
主观:根本目的是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
三种教育力量比较
相同点
①世俗性方面
世俗性增强。 人文主义教育倡导的是一种肤浅的世俗性,局限于社会上层,并未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反对宗教腐败但赞同天主教。 新教改革压制人文主义世俗倾向,客观上却是对世俗精神的大力弘扬,教育与世俗生活结合紧密,世俗性知识比重加大,自然科学进入课堂。 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性是一种深刻的、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世俗性。 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是一种充溢着近代世俗精神的新教育。
②宗教性方面
都信仰上帝,但是程度不同。 人文主义教育有宗教性,但也带有异教因素,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都是宗教教育,都反对人文主义教育中的异教倾向。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带有宗教性和世俗性双重目的,而天主教教育原则则是想恢复到宗教性更强的中世纪。
③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方面
都重视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都以古典人文主义作为课程的主干。
④教学方法方面
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都是逐渐取消体罚,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都采用并逐步完善班级年级制。
不同点
①服务目的方面
这三种教育的根本差异在于他们所服务的目的不同,人文主义为贵族服务,新教教育为新教服务,天主教教育为天主教服务。
②贵族性与群众性方面
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贵族性,将学习古典知识作为贵族阶级自身的高级享受。 新教教育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天主教教育也具有贵族性,但是出于控制社会精英的政治目的而重视上层社会子女的教育。
教育力量的影响
尽管宗教主义是人文主义引发的,但是宗教改革对近代教育转折的意义远高于人文主义。 它为西方近代教育走向国家化、世俗化、普及化的历程拉开了序幕,这种转折标志着世俗性的近代教育从根本上取代了宗教性的中世纪教育。 三种力量的相互冲突融合,共同奠定了近代西方教育的基本格局,标志着教育正迈向近代化(世俗化、国家化、普及化)。
以古代基督教的面貌改革教会
路德没有参与教育实践,梅兰克顿、斯图谟、布根哈根将其教育思想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