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史-近现代主要教育家
近现代主要教育家思维导图:英国的近现代教育家、法国的近现代教育家、美国的近现代教育家、俄国(苏联)的近现代教育家等等
编辑于2022-04-06 10:08:20近现代主要教育家
英国的近现代教育家
洛克论教育
洛克: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倡导者,代表作:《教育漫话》。
1、理论基础
白板说: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2、教育作用
对个体:“人的发展十分之九都是由教育决定的”。
对国家: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幸福。
3、教育目的
通过对贵族子弟的家庭教育,培养绅士,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有智慧、有才干的事业家或实干家,培养成为资产阶级需要的新人。
4、教育内容
①体育
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②德育
地位:德行重于学问,德育是最根本的教育。
方法:理性的领导,榜样的示范,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尽量不使用体罚。
③智育
内容: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5、评价
优点
①完善了绅士教育论,推动实科教育发展。
②推动教育的功利性、世俗化的发展。
③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家庭教育。
缺点
教育思想局限于绅士教育,缺乏夸美纽斯的民主性。
斯宾塞论教育
斯宾塞:提倡实科教育,反对古典教育,提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等一系列著名论断,代表作:《教育论》。
1、教育目的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为了人的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2、教育内容
知识价值论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论
①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生理学、解剖学、医学。
②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
③履行父母职责的知识:心理学、教育学。
④调节自身行为,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知识:历史、政治。
⑤供自己娱乐的知识:文学、艺术。
3、教育方法
①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②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类似“复演说”)。
③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④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与推理。
⑤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重视实物教学。
4、评价
①批判传统教育。反对传统教育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等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方法,冲击英国古典教育。
②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③尊重科学教育的发展。主张重视学生心理规律、兴趣和实验等,表现出鲜明的历史进步性。
④重视教育的未来性。
⑤推动了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
法国的近现代教育家
(在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部分)
美国的近现代教育家
贺拉斯·曼
贺拉斯·曼: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国家管理教育:州教育领导体制)
①用建立免费学校的办法实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培养理想的国家公民的途径。
②教育是维持现存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③教育是使人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
2、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
3、教育内容
①德育:形成各种美德。
②智育:学习实用科目。
③体育: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健康体魄。
④政治教育:学习州宪法和美国宪法,培养合格公民。
⑤宗教教育:不完全排除宗教教育。
4、师范教育
重视对教师的培养,认为教师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他的宣传领导下,马萨诸塞州建立美国第一批公立师范学校。
教育实践
公立学校运动+师范教育+州教育领导体制
评价:贺拉斯·曼为推动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普及教育、师范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教育理论和实践。
俄国(苏联)的近现代教育家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
教育实践
组织领导少年违法者工学团(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仁斯基公社;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著作有《教育诗篇》、《塔上旗》、《父母必读》。
教育思想(集体教育理论)
1、教育宗旨
“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2、教育目的
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真正有教养的苏维埃人、劳动者;一个有用、有技术、有学识、有政治修养和高尚道德的、身心健康的公民;他能够自觉地、有毅力地并且有成效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3、教育方法
“防止抹杀个性特点”:即防止把所有人都看成是一样的,硬套进同一个标准的模型例,培养一系列同类型的人。
“防止消极跟随个体”:即防止消极地跟着每个人跑,教师总想用单独对付每一个人的办法来对付千千万万的学生。
4、教育原则
①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②平行教育影响原则: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每个个体;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③前景教育原则:不断向集体提出新的奋斗目标。
④优良的作风和传统:“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传统,当然就不会是好学校”。
⑤论纪律教育: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也是良好地教育集体的外部表现形式。
5、劳动教育
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获得劳动品质。
获得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②劳动教育的方法
安排复杂的劳动任务,并非单独消耗体力。
在各种劳动中,最理想的是组织学员参加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
③劳动教育必须与道德思想教育同时进行
总结: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措施,而且是集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6、家庭教育
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五岁以前的教育。
②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要建立一个完整和团结一致的家庭集体。
③家庭教育的方法
注意掌握分寸和尺度,遵循中庸之道。
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既要亲近子女,又不能溺爱子女。
父母要特别注重自身的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在正确指导之下,吸引儿童参与家庭经济管理,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组织、各种游戏活动。
评价
马卡连柯是苏联教育改革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是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卓越的教育理论家,其教育理论是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极具新意及创造性。
1、教育理论方面:
①教育目的体现了对人道主义和全面发展的思想。
②集体教育理论成为教育科学的一个专门的独立的教育范畴。
③劳动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来说也同样具有实用性。
④家庭教育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最终与其他理论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2、教育实践
①把数以千计的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再教育成为真正的新人,教育效果极其卓越。
②他的多本著作被翻译到各个国家广泛流传。
3、局限性
①马卡连柯阐释集体作用时,把社会政治概念搬用至教育领域,具有教条主义倾向。
②过于强调“平行影响原则”,会导致有滥用集体的教育力量的倾向。
③马卡连柯在教育中提倡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④在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理论中,马卡连柯对资本主义家庭教育全面否定片面夸大独生子女教育的难度。
总之: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灵活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教育思想的教育价值。
凯洛夫教育学体系
凯洛夫:20世纪40—50年代苏联教育界代表人物,代表作:《教育学》。
1、教育作用
充分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反对教育万能论和教育决定论,主张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
2、教育本质
教学过程本质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特点
①通过教学教人学会知识
②需要教师引导
③一定要巩固知识
④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
教学过程环节
①感知具体事物,形成印象
②分清事物间的各种关系
③形成概念
④掌握事实和概括性的工作
⑤养成技能和熟练的技巧
⑥在实践中检验知识
3、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和可接受性原则。
4、教育内容(系统性的知识)
①教学大纲是重要的指导文件
②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
5、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6、德育论
①德育目的: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新人。
②德育任务:培养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对劳动和社会公共财产的社会主义态度、自觉纪律、布尔什维克的意志和性格特征。
③德育原则:共产主义的目的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
④德育方法:说服法、练习法、儿童集体组织法、奖惩法。
7、评价
优点:以马列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教育学体系完善,突出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色彩。
局限:强烈的政治色彩;滞后性、封闭性、机械性,缺乏创造性和辩证的思维。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赞科夫: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通过“教育与发展关系问题”的实验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代表作:《教学与发展》《和教师的谈话》。
1、理论基础: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2、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内涵(一般发展)
①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
②一般发展有别于特殊发展,也有别于智力发展。
③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
3.发展教学论的教学原则
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⑤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4、评价
①明确了一般发展的内涵和教育目的。
②提升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和求知欲,加强学困生的学习水平。
③为苏联学制的制订提出建设性意见。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二战后苏联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被称为“教育思想界的泰斗”,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联师范学生入学必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收录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中。
个性全面和谐教育
含义
道德高尚、体魄完美、审美丰富、各种兴趣、个性自由、各方面全面发展。
内容
①德育:旨在培养道德观念与行为的教育→方向保证、居于首位、动力保障。
②智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智慧与素质的教育→认识基础。
③体育: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生物基础、机体保障。
④美育:培养学生审美观的教育,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发展学生的文明素养与高尚情操的教育→实施德智体的途径。
⑤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德智体的途径。
德智体美劳关系:五育相互独立、各有任务;五育相辅相成、发挥整体功能;五育并举、缺一不可、互为目的与手段。
评价
①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研究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
②苏霍姆林斯基在结合教育实际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注意总结历史经验。
③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基本原理的深入掌握和运用,使他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巴班斯基
巴班斯基:代表作:《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
1、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含义:并非某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而是有目的地组织教学过程,既要统一地考虑教学原则、课题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班级特点等要素,形成最佳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案。
2、价值:为解决师生教学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成绩不良或留级、退学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