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情绪与情感
情绪是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情感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编辑于2022-03-27 11:35:42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
概念
定义
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组成成分
主观体验——认知层面
自我感受
生理唤醒——生理层面
生理反应
(eg.心跳、血压、呼吸频率…)
外部表现——表达层面
表情
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身段表情)
语调表情
特点
两极性
一个人
主观性
两个人相比
感染性
外显性
区别于其他生理现象的显著特点
情境性
生理特征
功能
适应功能
概念
生命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eg.
动物
动物遇到危险时出现的害怕呼救
婴儿
借助于情绪进食等
成年人
通过情绪了解自己或他人,适应生存发展和社会需要
情绪反映了生存状况:快乐→处境良好, 痛苦→处境困难
动机功能
内涵
❌➡️✔️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人处于最佳身心状况,推动人完成任务
情绪对于生理驱力有放大信号的作用
情绪的动力性→积极增力&消极减力
eg.
适度的紧张,焦虑,愉悦,能使人积极的思考问题
缺水/氧
生理驱力❌
恐惧感,急迫感✔️→放大信号,成为强大动力
悲痛
消沉
消极减力
化悲痛为力量
积极增力
组织功能
内涵
✔️➡️✔️
情绪对于其他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积极情绪→协调作用,增强认知活动
消极情绪→破坏、瓦解作用,对认知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情绪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取决于性质、强度
中等唤醒水平(愉快/兴奋)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情绪背景
情绪的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影响记忆&行为
行为上
积极:注意美好方面,行为——开放接纳
消极:产生悲观意识,行为——攻击性
记忆上
良好情绪状况下,易回忆起愉快事件
实例
信号功能 (社会功能)
内涵
媒介:表情
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
语调表情
传递信息、沟通思想
eg.
老师
点头微笑、轻抚肩膀→赞许
摇头皱眉、摇手→否定
眼神、手势→警示不要让学生上课分心
自己——落泪悲伤,对朋友的不幸表示同情
健康功能
内涵
积极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
消极情绪→不利于身体健康
eg.
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气喜则缓
感染功能
内涵
共鸣共情
eg.
迁移功能
内涵
个人把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
eg.
爱屋及乌
分类
基本分类
喜怒哀惧
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可以派生出复合情绪
状态分类
心境
特点
微弱性、长期性、弥漫性
eg.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人逢喜事精神爽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心有余悸
月不常圆花易落,一生帐为伊多
风声鹤喉,草木皆兵
激情
内涵
重大事件——爆发性、强烈的、短暂的
积极——欣喜若狂 消极——暴跳如雷
激情伴有——生理变化&明显外部行为
eg.
重大成功之后→狂喜 惨遭失败后→绝望 亲人突然死亡→极度悲衰 突如其来的危险→异常恐惧
范进中举
生理变化&明显外部行为
盛怒→怒发冲冠、咬牙切齿、肌肉紧张、紧握双拳 狂喜→眉开眼笑,手舞足蹈 极度恐惧/悲伤/愤怒→晕倒、发呆、休克
积极
诗人→写出壮丽诗篇
战士→冲锋陷阵
运动员→刷新纪录
消极
意识狭窄→说不出话/激情杀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暴跳如雷、呆若木鸡、面如土色、欣喜若狂、绝望厌世
应激
内涵
压力&突发意外
应激与人面临的情境、对自己的能力估计有关
加拿大 汉斯·塞里 适应性综合征
过程:动员→阻抗→衰竭(疾病)
引起两种结果
处理好/积极——急中生智、化险为夷、摆脱困境
处理不好/消极——意识狭窄、目瞪口呆、目瞪口呆
eg.
飞行员→飞机突发故障
司机→汽车意外发生故障,紧急刹车
战士→排除炸弹时紧张而又小心的行为
新教师→上台的紧张
学生→考试紧张
突发:地震、火灾、歹徒袭击
面临重大比赛或考试时
方寸不乱、临危不变
纬度分类
纬度
定义: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
特点:这些特征具有两极性,即存在对立的两极
分类
动力性——增力/减力
激动性——激动/平静
强度——强/弱
紧张度——紧张/松弛
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相对而言的,互相联系的
两极性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
理论
冯特——特快紧急
愉快/不愉快
激动/平静
紧张/松弛
普拉切克——切抢两箱陀螺
强度
相似性
两极性
施洛伯格——大伯快注水漏斗
愉快/不愉快
注意/拒绝
激活水平
伊扎德——得尽快寄信 (因素分析法)
愉快度
紧张度
激动度
确信度
罗素——罗玉强 (情绪词评价和归类法)
愉快度
强度
理论
口诀: 早期室外的脑 认识挪坟和因素拉架 移动化
争论焦点:情绪与认识是否相互独立
早期
情绪外周理论
人物
詹姆士、兰格
观点
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外周神经系统的产物
过程:S→生理反应,觉知道后→情绪
eg.
司机开车遇到了紧急状况→出了一身冷汗→害怕
丘脑学说
人物
坎农、巴德
观点
情绪产生的中心:中枢神经系的丘脑
情绪体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过程:
情绪认知理论
评定——兴奋说
人物
阿诺德
观点
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最重要的条件,情绪的产生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
模式:刺激一感觉器官一形成神经冲动一丘脑一大脑皮层一作出评估一形成态度一丘脑的交感神经—情绪
过程: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eg.
二因素理论(三因素说)
人物
沙赫特
观点
情绪状态是通过环境因素,生理状态,认知过程在大脑皮层整合作用的结果
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
过程:相应的环境因素→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个体对生理唤醒的变化进行了认知性唤醒
认知——评价理论
人物
拉扎勒斯
观点
过程:刺激情境→个人反应
初评价:人确认刺激事件vs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程度
次评价: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否控制刺激事件&控制的程度
经验很重要
再评价:人对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的有效性&适宜性的评价反馈行为
反馈性行为
eg.
动机——分化理论
人物
伊扎德
观点
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
情绪是分化的,不同情绪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决定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
良好情绪的标准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情绪的过度强烈和过度一直都是不正常的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调节情绪的方法
敏锐觉察情绪
平和接纳情绪
正确调整情绪
宣泄
转移
调节认知能力——艾利斯ABC疗法
积极的自我暗示
有效表达情绪
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情感
概念
个体意识到自己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特征
倾向性
情感经常指向什么和由什么引起,与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有关
是个人意识倾向的具体体现,是个人情感的本质
深刻性
情感在个人的思想行为中表现的程度深浅
取决于其对生活的体验以及他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
稳定性
情感持久的程度与深刻性密切联系
只有深厚的情感才能处于稳定的状态
浅薄的情感,即使是强烈的,也总是短暂而易变的
效能性
情感对人的实际行动发生鼓舞作用的程度
情感的效能性与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为基础
分类
道德感
内涵
按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他人
社会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道德标准不同
核心:责任感、义务感
分类
直觉的道德感
想象的道德感
伦理的道德感
eg.
五爱:爱祖国、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科学
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感、民族自豪感、人道主义、同志感、国际主义
符合道德标准——幸福感、自豪感 不符合道德标准——自责、愧疚感
对别人舍己救人的行为——钦佩感 对自己适当的行为——内疚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理智感
内涵
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
eg.
探求事物的好奇心 对科学结论的确信感 渴望理解的求知欲 解决问题的质疑感
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热情、为真理献身时——幸福和自豪 由于违背了事实真相——羞愧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美感
内涵
审美标准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eg.
关系
概念
情绪——有机体受到的生活环境刺激是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短暂的较强烈的态度及体验
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区别(图)
联系
作为一种主观态度体验,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但其反映的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离不开情绪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
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表现强度
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特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二者是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情绪、情感都是以需要为中介的——情绪:自然需要:情感;社会性需要
身体紧张:激情 心理紧张: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