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法治
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 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编辑于2022-03-27 16:26:30笫十二章 法治
法治
概念: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含义和意义:
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
依法办事的原则
最终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
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
法治与法制
法制含义
静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法律和制度
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活动和过程
法治与法制相比,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法治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内涵 法制则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
法治强调法律的公正,稳定,普遍性,公开和平等性,以及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 法制则侧重于关注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求严格依法办事
法治与人治是相对立的 法制与人治并不截然对立
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 早在没有民主和宪政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法制
法治与人治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法治是民主政治,人治一般是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
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众人意志的法律,人治依据的是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
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法治国家中的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而在人治国家中则相反
法治与民主
法治与民主的一般关系
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现代民主制可能是最易与法治原则相融合的制度
法治是—种以民主宪政为核心的政治法律制度
从民主的发展史来看,民主理念要在国家统治中得到实现,离不开法治
在法治社会中,民主是法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治支持民主,民主也兼容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来看,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前提或基础
第二, 从民主作为一种公共决策方法和机制来看,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着法的创制的质量;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力量源泉;
第四,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方面也有重大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确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确认国家的基本民主体制及其活动原则的合法性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确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为政治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
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确认和规范社会 主义民主的范围以及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程序和方式
第四,社会主义法治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武器。
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至上
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也是法治的首要条件。
权利保障原则
主要包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利与义务相—致。
权力制约原则
法治内在地要求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制约。
正当程序原则
主要是针对国家公权力而言的,即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应当按照公正的程序采取公正的方法进行
社会主义法治
含义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历史时期从 1949 年至 1978 年,为 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和磨炼时期。
一是 1949 年至 1965 年的初创时期
二是 1966 年至 1978 年社会主 义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第二个历史时期从 1979 年至 1996 年,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
第三个历史时期从 1997 年至今,为依法治国方略确定直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繁荣时期
1997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
1999 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载入宪法
2011 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巳经形成
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
法治思维是权力受制约思维
法治思维是程序思维
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
***法治思想与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思想的基本要义
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全国依法治国的意义 目标 原则
意义
第一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第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四,依法治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第五,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目标与原则
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待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坚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目标
建设中特社法治体系,建设社主法治国家。
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特社制度,贯彻中特社主法治理论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是法治的前提
一要尊重客观规律
二要体现民意。
三要切合实际。
四要完善程序。
五要符合科学。
严格执法是对行政机关的正当要求
公正司法是对司法机关的基本要求
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途径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依法治国是全局、 依法执政是核心、依法行政是关键
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和人民治国理政的根本方略,是以法律权威至上为核心、以权力制约为机制、以人权保障为目标的治理模式。
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在新时期的重要转变,是指党依据宪法和法律以及党内法规体系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党领导立法,保证党的主张和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二是依照宪法和法律,党领导国家政权,运用国家政 权,实现党的宗旨、目标和任务
三是保证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确保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
四是带头遵守宪法法律,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五是通过依法执政的体制机制改革,自觉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的意识和能力
六是依法保障和规范党的机关和党员干部执掌和运用权力的行为,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废法、徇私枉法。
依法行政
各级政府在党的领导下,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和依法执行法律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标。 一个成熟的法治国家首先是依法治理的国家。
其一,法律之治是法治国家的第一要件
其二,权力制约
其三,注重程序
其四,法律权威
其五,人权保障
法治政府是政府依据宪法法律设立、政府权力法定、政府决策和行为严格依据法律程序进行并对其后果承担相应责任的政府
法治社会是社会依法治理、社会成员人人崇尚法治和信仰法治、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社会秩序在法治下和谐稳定的社会。
第一,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第二,社会组织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第三,党和国家依据宪法法律治理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形式标准与内容
第—,形成完备良善的法律规范体系。
第二,形成公正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第三,形成科学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第四,形成充分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第五,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