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糖代谢
考研414统考之生物化学,糖是一类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化合物,糖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指葡萄糖(glucose,Glc)、糖原(glycogen,Gn)等在体内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编辑于2022-03-28 16:45:42糖代谢
生物体内糖的种类、结构和性质
功能(4点)
生物体结构成分
生物体主要能源物质
在生物体内转变为其他物质
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种类
单糖(三碳糖、四碳糖等)
葡萄糖
链式结构(D-葡萄糖)
环状结构(α-葡萄糖)
性质
还原性
寡糖(二糖)
麦芽糖
α(1→4)糖苷键
还原性
蔗糖
β(1→4)糖苷键
无还原性
乳糖
β(1→4)α糖苷键
还原性
多糖
同多糖
淀粉(直链、支链)
糖原
纤维素
杂多糖
半纤维素
果胶
琼脂
结合糖
肽聚糖
糖蛋白
糖脂
单糖的分解与合成
糖酵解(EMP)
葡萄糖(1)降解为丙酮酸(2),产生少量ATP(2)
不区分有氧无氧
场所
细胞质
三个阶段(10步反应)
己糖的磷酸化(1~3)
磷酸己糖的裂解(4~5)
ATP和丙酮酸的生成(6~10)
1、葡萄糖被己糖激酶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不可逆反应
2、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生成6-磷酸果糖,可逆
3、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6-磷酸果糖再次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不可逆反应
限速步骤
4、由醛缩酶催化1,6-二磷酸果糖裂解成两分子磷酸丙糖--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
5、磷酸丙糖异构酶催化磷酸二羟丙酮异构化,生成3-磷酸甘油醛
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糖酵解中唯一一次氧化反应,反应中脱下的氢由NAD+接受,形成NADH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含巯基(-SH),碘乙酸、砷酸抑制
7、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3-磷酸甘油酸
糖酵解中首次通过底物直接氧化生成的ATP(底物水平磷酸化)
8、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3-磷酸甘油酸C3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分子内的C2原子上,形成2-磷酸甘油酸
9、烯醇化酶催化2-磷酸甘油酸脱去一分子的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10、丙酮酸激酶催化PE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生成ATP,同时PEP生成烯醇式丙酮酸,后者极不稳定,很容易自发转变为丙酮酸
第二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不可逆
三个不可逆反应(1、2、10)
两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7、10)
唯一一次氧化反应(6)
反应式
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净反应
葡萄糖+2ADP+2Pi+2NAD+→2丙酮酸+2ATP+2NADH+ 2H+ +2 H2O
ATP的产生量
净产生2分子ATP
NADH去向&产生的ATP
无氧,不产生
有氧,进入电子传递链
原核生物(细胞质膜)
3分子ATP
真核生物(线粒体内膜)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NADH
3分子ATP
磷酸甘油穿梭
FADH2
2分子ATP
一分子葡萄糖,无氧产生2分子ATP,有氧原核产生8分子ATP(2+3×2),有氧真核,通过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产生8分子ATP(2+3×2),通过磷酸甘油穿梭产生6分子ATP(2+2×2)
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酶
别构酶→构象改变→活性改变
别构抑制剂
ATP(也是底物)、柠檬酸
别构激活剂
AMP、2,6-二磷酸果糖
丙酮酸去向
有氧
继续氧化生成乙酰CoA,进入其他代谢途径
无氧
酒精发酵途径
丙酮酸脱羧酶、乙醇脱氢酶
乙醇
乳酸发酵途径
乳酸脱氢酶
乳酸
丙酮酸也可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而后进入葡萄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
生物学意义(3点)
生物体中普遍存在,有氧无氧都能进行,是葡萄糖进行有氧或无氧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生物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部分能量,对于厌氧生物或供氧不足的组织来说,糖酵解是糖分解主要形式,也是获得能量主要形式
许多中间产物,可作为合成去他物质的原料
如磷酸二羟丙酮→甘油,丙酮酸→丙氨酸,使糖酵解与蛋白质和脂质合成代谢联系起来
糖酵解三步反应不可逆,其余皆可逆,为特定条件下葡萄糖的合成(糖异生)提供基本途径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
糖的有氧降解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的彻底氧化分解
场所
线粒体
两个阶段
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
乙酰CoA的乙酰基经过柠檬酸循环被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
氧化脱羧,连接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催化下,生成一分子CO2、一分子乙酰CoA、一分子NADH+H+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位于线粒体内膜上
组成
3种酶
丙酮酸脱氢酶(E1)
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基酶(E2)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
辅因子(6种)
焦磷酸硫胺素(TPP)
硫辛酸
FAD
NAD+
HS-CoA
Mg2+
柠檬酸循环(8大步、10小步)
1、草酰乙酸和乙酰CoA经柠檬酸合酶的催化生成柠檬酸,放出大量能量,不可逆反应
2、柠檬酸异构化生成顺乌头酸,再水合生成异柠檬酸,催化这两个反应的酶都是顺乌头酸酶
3、异柠檬酸氧化脱羧形成α-酮戊二酸
第一次脱氢(氧化)、脱羧反应,产生一个CO2和NADH
异柠檬酸脱氢酶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形成琥珀酰CoA
第二次氧化脱羧反应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5、琥珀酰CoA产生高能磷酸键,生成琥珀酸
唯一一步在底物水平发生磷酸化产生高能键的反应,反应是可逆的
琥珀酰-CoA合成酶的命名源于其对逆向催化的功能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在琥珀酸脱氢酶催化下,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FAD接受氢还原成FADH2
第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7、延胡索酸水合生成苹果酸
8、苹果酸氧化生成草酰乙酸,苹果酸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草酰乙酸
第四个氧化还原反应
四次氧化(3、4、6、8)
产生NADH(3、4、8)
产生FADH2(6)
底物水平磷酸化(5)
净反应式
乙酰CoA+3NAD+ + FAD+GDP+Pi+2H2O→2CO2+3NADH+H+ + FADH2+GTP+CoASH
ATP产生量
糖酵解
原核
8ATP
真核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8ATP
磷酸甘油穿梭
6ATP
丙酮酸→乙酰CoA
一分子NADH
3ATP
TCA循环 合计12ATP
三分子NADH
9ATP
一分子FADH2
2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
1GTP/ATP
一分子乙酰CoA彻底氧化生成12分子ATP;从丙酮酸开始计算,生成15分子ATP;从葡萄糖开始计算,生成38分子ATP(加上糖酵解7分子ATP,一葡萄糖产生二分子丙酮酸)
调控
单向循环原因
柠檬酸合成、α-酮戊二酸的合成以及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3步反应不可逆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控
丙酮酸脱氢酶调节
磷酸化(失活)和脱磷酸化(活性)的共价修饰调节
二氢硫辛酰乙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酰脱氢酶
受产物乙酰CoA、NADH抑制
循环主要调控酶及相关调控因素
柠檬酸合酶
草酰乙酸+乙酰CoA→柠檬酸
促进:ADP
抑制:琥珀酰CoA、柠檬酸
异柠檬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促进:Ca2+、ADP
抑制:ATP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
促进:Ca2+
抑制:NADH、琥珀酰CoA
特点(5点)
乙酰CoA以2个碳原子形式进入循环,以CO2的形式离开循环,相当于乙酰CoA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2
共有4步脱氢步骤,生成3分子NADH和H+
由琥珀酰CoA形成琥珀酸时,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生成GTP(植物为ATP)
消耗2分子水,一分子用于合成异柠檬酸,另一分子用于延胡索酸加水
分子氧不直接参与柠檬酸循环,但NAD+和FAD再生需氧,因此柠檬酸循环是严格需氧
生物学意义(2点)
可以释放大量能量,是提供生物体能量的主要代谢途径
循环的众多中间产物是联系氨基酸、核苷酸、脂肪代谢的桥梁,是物质代谢的最终途径
中间产物:草酰乙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延胡索酸、苹果酸
如: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通过进一步转氨基直接形成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联系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
回补反应
丙酮酸羧化酶
丙酮酸+HCO3-+ATP←→草酰乙酸+ADP+Pi
肝、肾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O2+GDP←→草酰乙酸+GTP
心、骨骼肌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HCO3-←→草酰乙酸+Pi
高等植物、酵母、细菌
苹果酸酶
丙酮酸+HCO3-+NAD(P)H←→苹果酸+NAD(P)+
乙醛酸途径(柠檬酸循环一个旁路)
异柠檬酸裂解酶催化下,异柠檬酸裂解为二碳分子乙醛酸和四碳分子琥珀酸
苹果酸合酶作用下,乙醛酸和乙酰CoA合成苹果酸
意义
由于苹果酸、琥珀酸通过柠檬酸循环转化为草酰乙酸,而草酰乙酸可沿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因此乙醛酸循环实现了从乙酰CoA到糖的转变,为脂肪酸降解产生的乙酰CoA的分解代谢提供了一条新的代谢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PPP)
葡萄糖氧化途径之一,又称磷酸己糖支路/戊糖磷酸循环,分氧化和非氧化阶段
场所:细胞质
氧化阶段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6-磷酸葡萄糖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糖内酯和一分子NADPH
主要调控步骤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催化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生成5-磷酸核酮糖(PRPP)和一分子NADPH
意义(3点)
产生高还原力物质NADPH
为核苷酸等生物合成提供原料
与糖的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糖异生
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此处主要为丙酮酸合成葡萄糖)
场所(真核):部分线粒体,部分细胞质
特殊反应(4步):(其余可逆步骤同糖酵解)
6-磷酸葡萄糖 -- 葡萄糖-6-磷酸酶 -→ 葡萄糖
1,6-二磷酸果糖 -- 果糖-1,6-二磷酸酶 -→ 6-磷酸果糖
丙酮酸+HCO3-+ATP -- 丙酮酸羧化酶 -→草酰乙酸+ADP+Pi
草酰乙酸+ATP/G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GTP+Pi
常见可进行葡萄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进入途径
甘油→磷酸二羟丙酮
乳酸、丙氨酸→丙酮酸
乙酸→乙酰CoA→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草酰乙酸
丙酸→琥珀酰CoA→草酰乙酸
多糖的分解和合成
糖原的分解和合成
分解
糖原磷酸化酶(关键酶)催化非还原端阿尔法-1,4-糖苷键的磷酸解(距离含有α-1,6-糖苷键的葡萄糖残基还有4个葡萄糖残基时候停止)
糖原脱支酶
4-α-葡萄糖苷转移酶活性
催化支链上3个葡萄糖残基转移到主链非还原端(新α-1,4-糖苷键形成)
淀粉-1,6-糖苷酶活性
切除只含一个葡萄糖残基的α-1,6-糖苷键
去除支链
合成(支链多、短)
原料
葡萄糖(提供者:UDPG--由焦磷酸化酶催化1-磷酸葡萄糖与UTP生成)
酶
糖原合酶(关键酶)
调控
糖原磷酸化酶
-OH(去磷酸化)(活性)
-P(磷酸化)(非活性)
糖原合酶
-P(磷酸化)(活性)
-OH(去磷酸化)(非活性)
即同时磷酸化或去磷酸化
淀粉的分解和合成
分解
水解
产物
葡萄糖
α淀粉酶
内切酶
作用于内部α-1,4-糖苷键
β淀粉酶
外切酶
作用于非还原端得到麦芽二糖们,不可约过α-1,6-糖苷键
脱支酶
水解α-1,6-糖苷键
麦芽糖酶
水解麦芽糖
磷酸解
产物
1-磷酸葡萄糖
淀粉磷酸化酶
作用于非还原端
直链淀粉
逐个水解α-1,4-糖苷键
淀粉磷酸化酶、转移酶、α-1,6-糖苷酶
支链淀粉
合成
原料
葡萄糖
酶
ADPG焦磷酸化酶
作用于ATP与1-磷酸葡萄糖形成ADPG(关键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