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11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德国的教育制度在欧美教育史中具有重要影响,近代西方的公立教育、义务教育、实科教育、师范教育和双轨学制等,大多起源于德国。这是一篇关于311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思维导图。
教育学第三节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民主主义),讲述了教育目的论、和谐教育论、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论等。
教育学学硕之英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知识总结,分为17-18世纪、19世纪、二战及二战前、二战后等几个阶段来介绍。
311教育学日本近现代教育制度以及法案,学硕考研党专用。主要内容有17~18世纪、19世纪、二战前及二战、二战后四个阶段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概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17~18世纪
初等教育
义务教育
背景:德意志各邦国深受以路德为中心的义务教育思潮的影响。
内容
16世纪中期:威丁堡颁布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强制家长送子女入学
17世纪初期:魏玛公国6-12岁男女儿童上学
18世纪初期: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普通学校规章》规定入学年龄和不让子女入学的家长被罚款
19世纪末:实现100%的初等教育入学率
评论
德国是较早由世俗政权掌握教育事业的国家,在初等教育发展方面,德国走在了欧美各国前列。
泛爱主义教育
背景
18世纪70年代创始人巴西多在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熏陶下,创办泛爱学校,演变为泛爱运动。
教育目的
培养增进幸福感的人(既有知识,健康,乐观,泛爱精神,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内容
德智(德语,自然科学;反对古典主义,反对经院主义)体美劳
教育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学方法
实物,直观,实用性,兴趣,游戏,主动性,严禁体罚
评价:
1.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现了反封建反宗教反古典的倾向
3.过度主张给儿童自由而收到批评
中等教育
文科中学
文法学校
实科中学
内容既有普通教育性质,也具有职业教育性质,主张学习实用性的自然科学知识,用现代语教学,加强科学与教育的联系
简介
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哈勒开办了以“数学、力学、经济学”为主的实科中学,得到政府认可,面向平民子弟开放。
性质
既有普通教育,又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
反对古典主义,主张学习自然科学,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现代语教学
评价
刺激资本主义发展,培养使用人才;
教育与科学关系紧密
骑士学院
贵族子弟的实科学校
高等教育:
古典大学
新大学运动 (17世纪末)
17世纪末,由于国家对教育重视;
自然科学和实科教育的兴起
新哲学思潮的影响
哈勒大学
哲学近代科学;教自由学自由;思想自由
哥廷根大学
科研型;图书馆实验室;实验、观察和讨论
为19世纪柏林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拓展了近代大学的功能
教育管理
国家管理教育
19世纪
初等教育:
基本上实施了6~14岁儿童的普及义务教育
学前教育:
福禄贝尔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幼儿园,幼儿园普遍设立。
师范教育
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德国最早的师资培养机构是哈勒师资养成所,德国还创办了柏林师范学院等一批师范学校。
中等教育:
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是德国的主要的中学类型
柏林大学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制度的大学
在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创办的,对其寄予了民族振兴的期望
宗旨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创办研究型大学
提倡纯科学研究排斥职业性和功利性学科
鼓励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培养研究人才
聘请既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
1.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高等学府,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
2.是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振兴了德国经济,推动了民族独立的实现
3.孕育了现代大学精神,开启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帷幕。
分权制
二战前及二战
德意志帝国时期
等级性和阶级性,三轨学制
为下层阶级设立的国民学校
为中下层设立的实科学校
为中下层设立的文实学校
为中产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
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中学
魏玛共和国时期
废除双轨学制,实行四年制统一初等学校制度, 并实施八年义务教育以及之后的补习教育制,职业教育
1.中学建立在统一的小学教育之上
2.原有私校:中间学校,文科学校,实科学校,文实学校
3.新建两校:德意志中学,上层建筑学校
4.考试机制决定进入哪种中学,且学生有选择权
高等教育
1.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2.高等教育面向大众
3.民众参与
职业教育
双元制(即职业学校培训职业知识,企业培训实操技能)
小学教师由高等师范学院培养
宗教教育
第一次取消教会对公立学校的干预
分权制,国家主义,民族主义
1.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制
2.加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
3.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4.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情绪在抬头
二战后
初中等教育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总纲计划》(1959)
苏联卫星发射成功,主探讨如何改进普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问题
1.初等教育
所有儿童接受四年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
2.中等教育
主要学校(职业教育,双元制)
实科学校(升入新建的实科大学)
高级中学(即文科中学)
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
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
标志着联邦德国全面教育改革的开始
《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 《汉堡协定》(1964)
1964年,西德教育落后于其他国家,各州步调不一致,阻碍西德教育事业统一发展,各州州长协商确定此法案
1.所有儿童因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教育
2.所有儿童均接受4年基础学校+2年促进阶段(观察期)+中学
主要学校(3-4y)中下层子弟
实科学校(4y)实科类大学
完全中学(7y)学术型大学
战后教育发展总纲要,形成西德统一的国民教育体制
《高等学校总纲法》 (1976)
地位
战后联邦德国第一部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
特点
民主自治,扩大办学自主性;多层次多样化办学特点;创办名牌大学。
综合改革
1990德国统一以来
1990,两德统一,东部一律按照西德方式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德国规模最宏大的全面改革
基础学校实施,6岁入学,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促进教育(2y)
主要学校 大多数三分结构学制模式 实科学校 + 综合中学(升学古典;就业实科) 完全中学
中小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
外语,创造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分类
学术型大学
非学术型大学(含高等专科学校)
综合高等学校
2.管理
下放自主权,自由自治
1.实行三年制义务职业教育
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
3.途经多样,合作交流,提升地位(双元制)
把专业训练与实际训练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师资培养任务已由高等学校来承担 (向英国《詹姆斯法案学习》)
德国各州步调一致,迈向新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