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循环系统是分布于全身各部的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是血液。淋巴系统内流动的是淋巴液。
编辑于2022-03-29 18:30:29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血管
组成
动脉(血液带离心)
根据管径大小分类
大动脉(弹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
中膜有40-70层弹性膜,少量环形平滑肌
功能
维持血液连续流动
中动脉(肌性动脉)
中膜较厚,10-40层环形平滑肌,其中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收缩性强
功能
调节分配到机体各部位的血流量
小动脉(阻力血管)和微动脉
弹性纤维减少而平滑肌成分增多
功能
调节、分配到组织中的血流量,维持机体血压
三种动脉的管壁区别最大的是中膜层,其功能也因其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血管壁组成
内膜
表层是单层表皮内皮,内皮下层是薄层结缔组织
中膜
环形排列平滑肌、弹性纤维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
营养来自外膜层
静脉(容量血管)(血液带回心)
其管壁也由内膜中膜外膜组成
根据管径大小分类
大静脉
外膜很厚,结缔组织内有较多的平滑肌
中静脉
较薄,其弹性膜不发达,环行平滑肌分布稀疏
小静脉
内皮外有一层至数层平滑肌,外膜与其周围结缔组织分界不清
微静脉
内皮外平滑肌或有或无,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静脉瓣
表面被覆内皮,中间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
功能
防止血液逆流,在四肢较常见
上、下腔静脉内的血压是全身血压最低的部位;深静脉常与同名动脉伴行 ,浅静脉常位于皮下;下肢静脉受重力影响最多而静脉瓣最多
结构特点
管壁薄,管腔大,三层结构分界不清;有静脉瓣
功能
防止血液逆流
毛细血管(交换血管)
连接于最小动脉与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特点
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血流很慢,通透性较大,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其起始部位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血管壁的组成主要有内皮、血管平滑肌和结缔组织
血液循环
体循环(大循环)
路径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分支→全身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各级静脉属支→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特点
行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含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动脉血滋养全身,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
肺循环(小循环)
路径
右心室→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肺静脉各级属支→4条肺静脉(左、右肺上、下静脉)→左心房
特点
行程短,只流经肺完成气体交换
同步进行
淋巴系统
组成
淋巴管道
分类
毛细淋巴管
以粗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
特点
以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
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无基膜和外周细胞。故其管壁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细菌和癌细胞等均较易进入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径细、壁薄、瓣膜多、外形呈串珠型
分类
浅淋巴管
居皮下,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
深淋巴管
与深静脉伴行,收集肌肉内脏的淋巴
淋巴干
全身的淋巴管道最后汇集成9条淋巴干
左、右颈干
收集头颈部淋巴
左、右锁骨下干
收集上肢淋巴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收集胸部淋巴
左、右腰干
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成对脏器
肠干
收集腹部不成对脏器淋巴
淋巴导管
分类
胸导管
右淋巴导管
位于右颈根部,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成,注入右静脉角
淋巴管壁内有瓣膜,防止淋巴逆流
两下肢、腹部及左上半身的淋巴管汇入胸导管;右上半身的淋巴汇成右淋巴导管;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汇入左右静脉角
淋巴器官
淋巴结
呈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多沿血管周围分布,其表面的薄层的被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实质分皮层和髓质
输出管数目少于输入管
除对淋巴进行过滤外,还把自身产生的淋巴细胞释放入淋巴中,当某器官或部位发生病变时,病原体可沿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使之体积增大
功能
滤过淋巴
免疫
脾
为腹膜内位器官,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由富含弹性纤维及少量平滑肌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实质分为白髓、边缘区、红髓,脾只有血窦没有淋巴窦
功能
过滤和储存血液
清除衰老血细胞
参与免疫反应
胸腺
淋巴组织
分布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粘膜内
功能
协助体液回流
免疫
淋巴液由组织液转化而来,源于血浆
淋巴循环生理意义
回收蛋白质
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
防御和免疫功能
调节体液平衡
淋巴管与血管
相似性
①、均在向心流动中汇合成较大的管道;②、管壁内面有瓣膜;③、以深筋膜为界,分深、浅两组,浅组位于皮下,深组与深部血管伴行;④、淋巴管之间,静脉之间都有许多吻合支,形成侧支循环
差异性
①、注入部位不同,静脉注入心房,淋巴管注入静脉角;②、淋巴管通透性和修复增生能力较强;③、淋巴回流速度较慢,故淋巴管的瓣膜数量较多;④、淋巴管回流途中要经过一系列淋巴结
心脏
形态
一尖(心尖)一底(心底)两面(胸肋面、膈面)三缘(右、下、左缘)三沟(冠状沟,前、后室间沟)
位置
2/3居正中矢状面的左侧,1/3居右侧;心尖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构成,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心底朝右后上方,与大血管(主、肺动脉,腔、肺静脉)相连;环形冠状沟是心室、心房的分界,前、后间室沟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组成
心腔
组成
左心房
四个入口:左、右肺上、下静脉口
一个出口:左房室口
连通
肺静脉
左心耳
左心房前部向右前突出的部分,具有调节心脏前负荷,分泌心钠素等功能
右心房
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心壁静脉血回心的主要入口)
一个出口:右房室口
连通
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
一个入口:左房室口,口周缘附有二尖瓣
一个出口:主动脉口,口周缘附有主动脉瓣
连通
主动脉
右心室
一个入口:右房室口,口周缘附有三尖瓣
一个出口:肺动脉口,口周缘附有肺动脉瓣
连通
肺动脉
心房与心室的连通口称房室口,连通口部位存在房室瓣
心壁
组成
心内膜
组成
内皮
与大血管内皮相延续
内皮下层
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其中含有血管、神经和心传导系统分支
心内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和浦肯野纤维
表面极为光滑,有利于血液流动
心内膜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处突入心脏折叠成房室瓣和半月瓣
心肌层
由心肌细胞(纤维)构成,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
心室肌比心房肌发达,尤其是左心室;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心的传导系统,走行于靠近心内膜一侧
心外膜
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组成
单层鳞状上皮(间皮)
结缔组织和脂肪细胞
心包
概念
包绕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浆膜囊
组成
纤维心包
纤维结缔组织囊。居外层
浆膜心包
壁层
脏层(心外膜)
心包腔
浆膜心包的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形成的腔隙,内有少量浆液,有滑润作用,可减少心搏动时的摩擦;还有限制心脏过分舒张和扩大的作用,从而对心肌起保护作用
心肌组织是一种特别的横纹肌,有较强的收缩能力
瓣膜
包括
左房室瓣(二尖瓣),右房室瓣(三尖瓣)
动脉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半月瓣)
瓣膜表面被覆一层内皮,中心为致密结缔组织,具有阻止血液逆流的功能
血管
心脏的营养由冠状循环血管供应
组成
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左窦,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和室间隔前部,也分布于右心室前面;右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右窦,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和室间隔后部
之间有吻合支,如果血管阻塞是逐渐形成的,则吻合支可逐渐形成,建立足够的侧支循环,起代偿作用
冠状静脉
毛细血管
血管壁的组成主要有内皮、血管平滑肌和结缔组织
神经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交感冲动通过交感神经使心脏活动加快;副交感冲动通过迷走神经使心脏活动减慢,这些自发冲动受下丘脑和延髓的心血管中枢的调节
其传导系统组成
窦房结
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右心房的后壁,上腔静脉入口处的心外膜深面
内含起搏细胞(P细胞)和过渡细胞,P细胞可自发去极化产生兴奋
房室结
房室束(希氏束)
浦肯野纤维
心脏兴奋传导途径和方向
窦房结→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