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法第一章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第一章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笔记,包括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等内容。
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王利明,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民法典指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将各项的民事法律制度加以系统编纂而形成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极限词查询
法律相关的英语词汇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增值税法思维导图
民法债的担保保证
自考合同法整理
思修笔记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法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
特征
①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③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基本内容的关系 ④民事法律关系是受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以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分类
财产法律关系
财产关系是指直接与财产利益有关的,具有财产利益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人身法律关系
包括
身份权法律关系
人格权法律关系
人身法律关系是指与民事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不具有直接财产利益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可以分为人格权,法律关系和身份权,法律关系。
区分二者的意义
①适用的法律原则不同 ②保护方式不同 ③权利义务的可让与性不同
以民事法律关系的效力范围和实现条件分类
绝对法律关系
绝对法律关系是指,基于绝对权成立的民事法律关系,其特点是义务主体为不特定人,即权利人之外的一切人;其义务主要为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
相对法律关系
相对法律关系是指基于相对权而成立的民事法律关系,即债权法律关系,其特点是义务主体为特定人,义务主要为积极义务(作为义务)
①义务主体的范围不同 ②义务主体履行义务的方式不同。
以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复杂程度分类
单一法律关系
单一法律关系是指只以一组对应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复合法律关系
符合法律关系是指以两组以上对应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意义主要在于正确界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标的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相对应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得以形成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目的性事物。
①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财产。
包括有体财产和无体财产。
②行为是指债权法律关系中债务人所为的给付。
包括①给付财产的行为,②完成一定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的行为,③提供劳务或服务的行为。
③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
①人格利益是指民事主体对其人身和行为自由、安全、精神自由等方面享有的利益。 ②身份利益是指民事主体在亲属关系及其他非亲属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稳定地位,以及由该种地位所产生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建立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发生变化,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三种情形。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变更是指原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发生了变化。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变更是指民事法律关系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在性质或范围方面发生了变化。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变更是指民事权利义务的性质或范围发生了变化。
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
①客观性,民事法律事实是一种客观情况而不是主观想象 ②法定性,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调整的结果,法律规范由法律要件和法律效果构成。
分类
自然事实
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是指通过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而形成的事实状态,是与人的意志有关的客观现象。
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
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若干客观现象的组合。
该行为是否被法律禁止
适法行为
是否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
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指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法行为,包括法律行为和准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
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
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产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客观上却引起法律效果发生的行为
是指受法律保护或法律不予禁止的行为
非法行为
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根据行为人的主观状态
故意违法行为
过失违法行为
无过失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