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建筑史绪论
中国建筑史绪论之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内容有建筑的多样性和主流、木构架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合等。
编辑于2022-04-03 16:43:2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建筑的多样性和主流
建筑的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论述题开头)
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是中国使用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木架建筑的优势
取材方便
森林多/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可完成各项工序/青铜工具等使用后,木结构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适应性强
墙倒屋不塌/内部空间划分自由/门窗可任意开设/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榫卯结合/木材本身的柔韧性、榫卯结点的可活动性,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具有很大潜力
施工速度快
唐宋以后使用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方法,木构件样式定型化,可对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再组合拼装
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可卸性,构件替换和整座房屋拆卸搬迁容易
木架建筑的缺陷
木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恶化
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受白蚁威胁/受潮易朽坏
抬梁式/穿斗式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2.木构架特色
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南方、小空间(用料小,取材较易,整体性强,柱子排列密)
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 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北方、较大规模的建筑(宫殿、庙宇)(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室内空间)
南方的庙宇、厅堂多混合使用
木构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斗栱
斗栱
作用: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拖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结构作用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 明清以后: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宋称“铺作”因层层相叠铺设而成。 清称“斗科”、“斗拱” 江南称“牌科”
柱头铺作(清:柱头科):在柱头上的斗栱,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补间铺作(清:平身科):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额枋)上的斗栱,起辅助支撑的作用。 转角铺作(清:角科):在角柱上的斗栱,起承托角梁及屋架的作用,是主要结构部件。
斗栱的主要构件:斗、栱、梁
斗:拱与昂的支座垫块 向外悬挑的华栱:短悬臂梁,斗拱的主干部件 昂:斜的悬臂梁
斗栱增加出挑距离的方式:增加栱和昂的叠加层数(出跳数)
每增加一层华拱/昂,斗栱多出一跳,最多可出五跳
重檐建筑:上檐斗拱比下檐斗拱多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木架建筑建造步骤
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出于室外地面,以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腐烂)
木架立起后,铺盖瓦屋面、墙、安装门窗、油康粉刷
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3.单体建筑的构成
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简明
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棉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 面轮廓与结构布置简洁明确,只需观案柱网布置,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真实
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用天花板遮住梁架外, 一般建筑: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栱、柱子等全部木构架部件。
有机
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 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中国古典建筑没有独立的立面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必须和平面、结构同时考虑。
4.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段、陵墓、坛庙、署、邮宅、佛寺、观等 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
作用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怪封闭空间,它能普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汇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以美化生活的理想解决办法。
分类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主房上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 如将前面的院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空间塑造特点
纵深轴线
沿着一条纵源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建筑物, 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艺术感染后, 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
纵横轴线
大建筑群功能多样、内容复杂
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
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社樱坛、地坛以及汉代墓等
5.建筑与环境
处理方面
善择基址
对地形 地貌植被 水文 小气候 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探后抉择。
风水师
因地制宜
随地势、基址、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布置建筑与村落城镇。
整治环境
对环境的不足之处补充调整,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补偿
文学
诗情画意的名称
增强本乡本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风水
中国特有的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北京十三陵、皖南众多村落
6.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
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礼制建筑
宗教建筑
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教务、文化、娱乐建筑
园林与风景建筑
市政建筑
标志建筑
防御建筑
7.工官制度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名称
汉—周:国家的最高工官,“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
汉后:“将作”
秦—西汉:“将作少府”
东汉后:“将作大匠”
唐宋:“将作监”
副手:“少匠”“少监”
“工官代表
隋-宇文恺
宋-李诫
明-蒯祥、徐杲
古建发展模式
在工官掌管下的官式建筑
样式统一、无地域差别,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
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
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