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美学史
20世纪西方美学(周宪、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导图涵盖了导论、上篇、下篇、再版后记等。
编辑于2022-04-08 23:01:4020世纪西方美学-周宪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导论
一、批判理论的转向
二、语言学的转向
上篇
第一章 批判理论的序曲
一、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1880-1936)
二、文化的悲剧
齐美尔
三、“自身-合法化”与现代性
马克斯·韦伯(1864-1920)
第二章 大众的出现与艺术的“非人化”
一、历史与大众
二、先锋派艺术与“非人化”现象
奥尔特加
第三章 总体性、物化与现实主义
一、艺术与社会:总体性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卢卡契
西马文论家卢卡奇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了以M·里夫什茨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卢卡奇主张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概括客观现实、阐述社会各领域的真实性。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如果文学充分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矛盾,也就是说,在实践中,如果作品显示出一种对社会关系和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向的深刻洞察,它就是一面最真实的镜子。自然主义受到排斥,因为它只关注日常生活的表面现象和某种平均数,而现实主义创造了既有代表性又有预见性的典型。”——[美]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页,第232页。
第四章 否定的辩证法与审美的乌托邦
一、美学:乌托邦与救赎
二、资本主义与文化产业
三、现代主义美学
阿多诺
第五章 “韵味”的消失
一、在美学与政治之间
二、“韵味”的消失与机械复制
本雅明
韵味(aura,又译作”气息“”光晕“”味道“等)这个概念,最初来自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舒勒(Alfred Schuler),但本雅明把这个概念在舒勒那里的神秘主义抛弃了,把它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
结论是机械复制技术的发明导致了传统艺术的“韵味”(aura)的丧失。
第六章 后现代状况
一、向总体性宣战
二、宽容与多元
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利奥塔
目标是摧毁现代知识赖以存在的那种追求绝对普遍游戏规则的认识论,提倡一种多元的、相对主义的和差异的后现代的认识论。
“异教主义”指的就是没有标准做出判断的情状。
与哈贝马斯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何者重要。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认识论,在总体性基础之上的通过交往而实现共识的可能性,消解多元取消异质的元叙事的认识论主张; 利奥塔:后现代的认识论,基于知识分化和局部决定论的多元异质共存的认识论。
与阿多诺的理论主张加以比较,可以看到从现代主义美学到后现代主义美学,事实上存在着一种巨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体现在知识及其认识论的转变,还体现为以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及其功能的转变。
阿多诺、利奥塔:先锋派文化面对大众文化和资本主义日常现实交换逻辑的侵蚀和压力,采取了一种与现实截然对立的对抗态度和立场,使艺术不得不走入一条“自恋-自由意识形态”的道路。 两者都主张逃离以避免被利用。
在采用回避或逃离策略的理由方面 阿多诺:回避是为了更有力地反叛和颠覆,是对现存资本主义的一种不合作和抗拒立场的需要。现代主义艺术那种艺术家类型,无异于“知识的英雄和解放的英雄”,他们彻底戳穿了生存的谎言和意识形态的谎言。于是,在逃离的同时,艺术和美学也就获得了一种救赎和颠覆的政治意义。 利奥塔:逃离的同时,在主张各种异质因素都有存在理由的相对主义和多元论的同时,从目的和结果转向过程和操作的巨大变化中,知识分子的先锋行丧失了,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的批判被一种宽容的和对差异的敏感所取代,这也许正是一种保守的后现代理论观念。
阿多诺此处的观点恐怕正是后来哈贝马斯极力主张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理由。
利奥塔的基本倾向是反对把现代性或后现代性视为一个历史的分期范畴,而主张古典性、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是一种认识态度或方式。
引用布伦的说法:任何作品只要一开始就是后现代的,那么,它就会具有现代性。
《话语,形象》:通过对黑格尔、索绪尔、弗洛伊德、拉康和梅洛-庞蒂的批判性考察,利奥塔提出了一个新的美学,有的西方学者称之为“超越美学”。特点是反对西方传统中赋予理性、话语、文本以优越性,而贬低经验、感觉和形象的传统。利奥塔把这部书描述为“为眼睛辩护”。话语和形象的二分结构(即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实际上就是现代和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参照系。
利奥塔:形象是丰富的,并和欲望密切相关,因为通过形象,欲望可以得到宣泄和实现。 波德里亚:影像如何操纵欲望并进入一种商品消费的过程,最终导致社会的依从和整齐划一。
对于“韵味”的丧失,利奥塔更进一步指出:“这一挑战的实质在于,照相和摄影过程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院主义赋予现实主义的任务,同时其传播效力要比叙事或绘画现实主义高十万倍。”利奥塔的核心看法是,现代绘画对古典摹仿和再现原则的质疑,必然导致绘画向表现某种不可表现之物的方向发展。
鲍曼
《现代性和矛盾态度》
第七章 仿像与后现代文化
一、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二、仿像与超现实
三、“后美学”
波德里亚
波德里亚概括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系统内,价值呈现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法令价值和符号价值。他力图消解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把使用价值用作交换价值的代名词。 现代性就体现为生产的社会特征。
在消费社会中,技术的发展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一发展使得社会进入了一个由模拟所导致的“仿像”构成的社会。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本雅明和麦克鲁恩的某些思想,把技术视为社会变革和后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因,带有相当程度的“技术决定论”色彩。
后现代社会,在波德里亚看来,是现代性终结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性的解释学,因为这些理论都把社会现象和文化视为经济的附带现象,受制于需求或欲望。
第八章 后现代的“文化逻辑”
一、总体性与文化分期
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
三、后现代论争的政治学
反现代主义、赞成后现代主义
沃尔夫
简克斯
赞成现代主义、赞成后现代主义
利奥塔
反现代主义、反后现代主义
塔夫里
赞成现代主义、反后现代主义
克拉默
哈贝马斯
不同于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偏重于思辨哲学的理论家,明显地转向了语言学理论。
交往行动理论:在批判理论中实现了语言学转向。
杰姆逊
下篇
第九章 美学与语言学的统一
西方现代哲学主流
实证-分析的哲学
几乎就是一种语言哲学,或语言的逻辑学。
罗素
维特根斯坦
分析美学
“全部哲学问题都是语言批判”
语言学视野
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哲学
克罗齐
发展了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
柯林伍德
桑塔亚纳
鲍桑葵
胡塞尔
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美学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而诗人则是这个家园的守护人。
语言学视野
解释学
伽达默尔
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进入美学,对现代美学研究的贡献自然不可小觑。
萨特
梅洛-庞蒂
语言学研究
索绪尔(非主流,但是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线索)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符号学
语言是由所指和能指构成的,而两者的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后结构主义
巴特
列维-施特劳斯
德里达
福柯
符号学研究
卡西尔
新康德主义符号论美学
苏珊·朗格
美学命题: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符号学美学
艺术的形式也就是“生命的形式”
翻译了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卡西尔-朗格理论”
《艺术问题》《情感与形式》
用新康德主义的哲学理论来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对西方美学的现代发展也形成了不小的影像。
俄国形式主义
就文学艺术的特殊符号或语言规则进行探讨,在20世纪首推俄国形式主义者。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所谓“陌生化”,它的基本意指是诗的语言和日常语言及科学语言截然不同,它有意违背日常语言的习惯用法和规则,借以展示语言自身的特殊魅力和表现力,并由此揭示被日常语言习惯所遮蔽了的东西。通过语言的陌生化,诗歌和任何其他语言用法区别开来,这就是诗歌语言所以存在的理由。——参见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捷克布拉格学派
俄国形式主义之后,捷克布拉格学派沿着这种思路进一步探索,穆卡洛夫斯基发现,诗歌语言和日常的规范语言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规范语言是服务于交流和传达的目的,其宗旨在于信息的传递,而不是用以传递信息的语言本身。——参见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奠基石
英国批评家瑞恰兹从另一个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了分析,但却得出了和俄国形式主义以及捷克布拉格学派相似的结论。他发现,诗歌的陈述和科学的陈述完全不同,对科学的陈述来说,有一个关于真伪的判断,也就是说,科学的任何陈述都必须符合真的陈述规则,因为它传达的是关于实在世界的内容。而诗歌语言所由构成的则是一种“拟陈述”,它不需要诉诸真伪判断。——洛奇编:《20世纪西方文学评论》,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4-86页。
雅格布逊
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甚至法国结构主义都有着密切联系的美国学者。对诗歌语言的研究可谓殊途同归。他从语言的基本要素(情愿的、指称的、诗歌的、交际的、元语言的和意动的)入手,区分出不同的语言形态侧重于不同的要素,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规则。
保罗·利科
法国哲学家
从解释学的角度,对艺术和非艺术语言的比较分析,结论也是同样的。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是相互转化的语言能力的表现;科学语言是一种“系统地寻求消除歧义的言论策略。在另一端是诗歌语言,它从相反的选择出发,即保留歧义性,以使语言能表达罕见的、新颖的、独特的因而也是非公众的经验。”
一、艺术是纯粹的直觉
维科
扭转了轻视感性的诗的语言的偏向
从对人的精神活动的系统分析入手,然后涉及美学问题。 他认为人类有四种基本的和彼此有别的精神活动: 1.直觉活动-认识活动 2.概念活动-认识活动 3.经济活动-实践活动 4.道德活动-实践活动 这四种活动构成了人类精神的全部领域,因此,对任何问题的研讨,都必须从这样一个系统的认识出发。他正是这样来切入美学的。
艺术是什么?
弗洛伊德
所谓艺术,不过是艺术家的本我受到压抑,然后在无意识中得到释放而已,艺术就是一种诗人的白日梦。
维特根斯坦
所谓艺术,知识一个概念的家族相似而已,是一种艺术活动和另一种艺术活动在某些方面的相似。
卡西尔
从其符号理论出发,把艺术视为一种艺术家以符号为媒介对世界的一种构形、一种纯形式的发现。
克罗齐
从驳论开始然后再立论,是一种先破后立的方法论。
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
艺术不是功利活动
艺术不是道德活动
艺术不是概念或逻辑活动
美学要点
艺术是直觉,是表现。艺术是完满表现直觉。 1.即对艺术或审美内在的精神品性的强调。 2.是通过艺术不是什么的否定,来为艺术自身确立自在自为的依据,即艺术的自律本性。
“理智万能论”
语言乃是历史诞生的前提
(美国哲学家杜卡斯、意大利学者塔里亚布埃、朱光潜、英国美学家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
二、美学与语言学的统一
表现的语言论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
语言学和美学统一的内在原因
1.美学是一门表现的科学,因为美学是艺术科学,而艺术是纯粹的直觉,直觉又是表现,所以美学就是表现的科学。而普通语言学,在克罗齐看来,也是研究表现的科学。
克罗齐
第十章 符号与构型
柯亨
德国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
以康的学说为基础,但对康德的许多理论有修正。扩充了康德的原则(人的概念以及物质世界如何构成)。得出结论:人基本上是通过各种符号的活动而体现出自身特征的。
一、文化与人的本质
工具的语言论
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在进化的历史中形成了“第三环节”——符号系统。 一切在某种形式上能为知觉揭示出意义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符号。 “自然”符号系统是意识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艺术是独立的符号系统
“科学是对实在的缩写;艺术则是实在的夸张”
科学依赖同一个抽象过程,而艺术是一个持续的具体化过程
“艺术家是自然的各种形式的发现者,科学家是各种事实或自然法则的发现者”
达·芬奇
绘画是“教导人们学会看”。
科学是一种理智活动,而艺术是一种感情活动
科学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之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人论》
三、艺术是超越性的构型过程
卡西尔的美学方法论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特别强调研究对象的动态和整体性。
1.艺术是一个发现实在形式的过程
2.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构型过程
3.艺术是一个超越实在的解放过程
潘诺夫斯基
瓦堡学派的代表
卡西尔(1874.07.28)
第十一章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人的存在角度来思考,诗-思-语言及其与存在的关系,是他美学语言论的基本思路。
一、此在与“诗意的栖居”
二、“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
三、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语言不是表达的工具,而是人的存在家园
确立语言的本体论地位
语言的本质是说,纯真的说是诗
研讨语言的本质
诗的语言是一种命名和召唤
本原的语言的功能
诗的说有赖于听:诗是交谈
听的存在是说的前提条件
存在的语言论
海德格尔
第十二章 语言批判与家族相似
20世纪的西方哲学有三大主流,这就是实证-分析的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哲学和批判理论。
实证-分析的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方近代实验美学的奠基人德国哲学家物理学家费希纳,他强调一种自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论,并期望以一种自然科学(如物理学)那样的方式来研究美学,以期在复杂多变的审美现象后面找到类似物理学定律那样的审美-心理规律。其有著名的十三条审美规律。
从哲学史角度看,分析哲学主要有两种类型和思想路线
一是逻辑分析哲学,以卡尔纳普、费格尔、奎因、古德曼等人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为代表
另一路是所谓的语言分析哲学,包括赖尔、摩尔、罗素(第一个提出哲学分析并身体力行的英国哲学家)和早期的维特根斯坦等
分析哲学特征
分析哲学反对形而上学
主张以分析方法为哲学特有的思考方式
分析哲学家大多认为系统的哲学是不必要的
怀特
美国哲学家
《分析的时代》
一、美学思考方式的变革:语言批判
清理美学的思路有两个基点
他认为传统的美学是形而上学的,因而无法被表述
人们如何把“美的”这样一个用于感叹的形容词,和美的实体或性质联系起来的
二、意义即用法
“美的”是一个感叹词,表示一种“赞成的赞叹”
词语和句子的使用场合——语境
维特根斯坦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与语言的表达相比,更重要的是行动。他认为:”语言是一大堆活动(说话、书写、乘车旅行、会晤某人等等)的一个独特部分。“——维特根斯坦:《美学讲演录》,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25页。这样的说法实际上隐含了一个深刻的想法,即语言作为一个更大的活动的一部分,它显然要受到这种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与海德格尔或巴特等人相比,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语言表达本身似乎并不具有什么至上性,而是情境的分析显得更加重要。
三、生活形式与家族相似
1922《逻辑哲学论》-标志着现代分析哲学的一个飞跃
维特根斯坦
真正严格地实践他的这种美学思路的,是他的英美忠实信徒
韦茨
肯尼克
麦克唐纳
第十三章 生存与对话主义
一、生存与思想的对话本质
巴赫金在其历史诗学的研究中,辩证地概括了四个逐渐扩大的环节:文学作品-文学环境-意识形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
二、民间文化与狂欢化
巴赫金
对巴赫金的理论最为关注并奉为自己先驱的是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
亚当斯
美国著名学者
托多洛夫
《批评的批评》
第十四章 语言的乌托邦
一、语言与文化
二、文本与写作
三、乌托邦与文本的策略
罗兰·巴特
第十五章 话语与权力
一、权力话语与认知范式
二、主体的消失与作者-功能
三、探寻”理性的他者“
福科
第十六章 诗的语言与真理
一、存在、理解与语言
二、游戏、象征与节庆
三、”诗对探寻真理的贡献“
伽达默尔
再版后记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