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菌性痢疾
传染病学之细菌性痢疾知识总结,包括它的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反应等内容。
伤寒知识总结,这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少。
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少、沙门菌属,阴性杆菌,有鞭毛,无荚膜和芽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细菌性痢疾
概述
志贺菌引起,消化道传播,夏秋季流行
病变: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
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可伴发热和全身毒血症状
病原学
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孢,兼性厌氧
抗原结构
A群~痢疾志贺菌—毒力最强最严重
B群~福氏志贺菌(我国常见)—转为慢性
C群~鲍氏志贺菌(我国常见2)
D群~宋内志贺菌—症状轻
抵抗力
D群最强A群最弱
毒素
内毒素~发热、毒血症及休克
外毒素(A群强)~肠毒性、神经毒性及细胞毒性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消化道)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易反复感染
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夏秋季流行
发病机制与病理
发病机制
经口进入→穿胃酸屏障→侵袭结肠黏膜→经基底膜如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导致黏膜炎症坏死
内毒素~微循环衰竭~休克、DIC
外毒素~上皮细胞损伤~结肠炎、尿毒症
病理
乙状结肠、直肠(左下腹)
病理变化~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可形成假膜
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10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轻型(非典型)
急性腹泻,次数<10 ,黏液便,轻微左下腹痛及里急后重
重型
急起发热,腹泻次数>30次,稀水脓血便,排片装假膜,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
中毒性菌痢
2~7儿童多见,起病骤急,畏寒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迅速循环和呼衰
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中毒性脑病为主,局部肠道症状轻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感染性休克为主,血压低,发绀,脉搏细速,灌注差
脑型(呼衰型)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脑水肿、颅内压⬆️,脑疝,头痛呕吐昏迷,对光反射消失
混合型
病死率极高
慢性菌痢(>2月)
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实验室及其他反应
一般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贫血
粪便常规~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镜野)、脓细胞和少数红细胞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
培养出痢疾杆菌可确诊
特异性核酸检测
核酸杂交,PCR
免疫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休克型~感染性休克
脑型~乙脑
慢性菌痢~直、结肠癌
治疗
一般治疗
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流食为主,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抗菌治疗
喹诺酮类药物(首选)~环丙沙星
二线药物~头孢曲松,匹美西林
小檗碱(黄连素)
对症治疗
补液降温
毒血症状严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剧烈腹痛~颠茄片或阿托品
物理降温,亚冬眠疗法止惊
休克型
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山莨菪碱,DIC~肝素
脑型
甘露醇~脑水肿,肾上腺皮质激素,呼衰~洛贝林及呼吸机
静脉给药~喹诺酮类药物,三代头孢菌素
慢性菌痢
病原治疗
根据药敏选有效抗菌药物
肠道功能紊乱~镇静解痉药
预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
保护易感人群
伤寒~回肠~右下腹痛